“境遇式”中學文學作品閱讀指導的實踐策略
袁 源 (南京市第九中學 南京,210018)
[摘 要] 文學作品是以文字展現意境的獨特的藝術樣式,它能助人移情冶性,提高自身的修養。所以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注重文學作品的閱讀指導是非常必要的。長期以來,文學作品多以串講或解讀為主要教學方式,難以真正走進中學生的內心世界;而中學生又往往因為閱歷不豐、審美經驗不足等原因,難以真正領會文學作品的“美”,這就需要教師以符合藝術審美規律和學生認知水平的方法加以指導。“境遇式”閱讀法的實施,便是一條佳徑。它讓學生以自己記憶中的相關圖景、閱讀中的情景再現和想象中的情境描繪與文學作品所呈現的意境相觀照、相遇合,從而產生情感的共鳴和認知的融會,達到賞心悅目的藝術審美境界。
[關鍵詞] “境遇式” 文學作品 閱讀指導 策略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公冶長》)眾所周知,文學之于人生起步和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文學教育便是理所當然和責無旁貸的。然而,中學語文課堂上,文學作品的教學往往以教師的串講分析或學生的答問解讀為主,缺少學生發自內心的感應;中學生又因為閱歷尚淺,審美經驗不足等原因,很難真正理解和欣賞文學藝術。葉圣陶先生說:“在國文課內,要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初學者還沒有素養,一時無從著手;全仗教師給他們易曉的暗示與淺明的指導,漸漸引他們入門。”(《葉圣陶語文教育言論摘編》)所以,探尋既是中學生喜聞樂見、又能讓他們心領神會的文學作品閱讀途徑,就成為語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了。 文學是用語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藝術樣式,它不同于其他文字讀物之處主要在于講究藝術境界的創造,它往往是作者將對生活的積累和感悟進行形象化的構思,再以藝術化的語言表達而形成的。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里這么說:“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見于外物者,皆須臾之物。惟詩人能以此須臾之物,鐫諸不朽之文字,使讀者自得之。遂覺詩人之言,字字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這里說到了作者創作和讀者閱讀兩個方面。作者用語言刻畫形象,描畫境界,讓讀者感到似曾相識的親切和熨貼,產生“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審美感受,這就完成了文學作品從作者到讀者的真正創作過程。引導中學生閱讀文學作品,也要努力使其走進作者所營造的藝術氛圍,并在其中動容、動心、動情,進而移性,使情操得以陶冶,靈魂得以凈化,精神得以升華。 “境遇式”閱讀指導法便是一條帶領中學生接受文學教育的佳徑。這里的“境遇”并非通常的境況、遭遇之意,而是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以自己記憶或想象中的生活畫面、場景或情境與作者所描寫的意境相會合、疊印,從而產生情感的交融和共鳴。這既克服了以往解構剖析式的閱讀,淡化文學作品感性和形象色彩的弊端,又讓中學生讀者不再是文學作品的“局外人”,而是“參與者”,欣然走進文學作品,與作者交流,與文本對話,自主、自覺而自然地陶醉于文學作品的閱讀審美之中。這是中學文學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以畫面復活喚醒記憶呼應 文學作品里的“境”一般指的是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表現在具體作品里通常便是某種典型景象,這種景象在詩歌中尤為顯然。宋代大學者蘇軾評王維的詩畫作品時道:“讀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可見詩情畫意是相輔相生的。而讓中學生領會詩歌作品里的畫意,步入詩境,最好以其親身經歷或閱覽經驗而沉淀于記憶中的相關畫面進行映照,使之萌發如臨其境的感受,而達到如坐春風的閱讀境界。 (一)從畫面內容找尋記憶印象 畫意總是通過具體的“物象”呈現的,詩歌中通過語言描繪的畫面也是如此。而某種或某幾種能喚起與作者相類似的感觸的“物象”,通常就能成為讀者深入欣賞的契機。因此,善于引導學生從畫面上的具體景象入手,找到感點,學到真知,是大有裨益的。 1.分析畫面內容 要了解詩情“畫”意,首先須得善于分析畫面內容。中國傳統詩歌創作理論認為:詩歌以意境取勝,意境又由意象構成。對于中學生而言,意境便可理解為詩句所呈現的畫面,意象便是組成畫面的景物和人物等。因此,分析畫面內容,便是分析構成畫面的“物”。例如:教學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首先讓學生找出詩中出現的“水面”、“云腳”、“早鶯”、“暖樹”、“新燕”、“春泥”、“亂花”、“人眼”、“淺草”、“馬蹄”、“綠楊陰”、“白沙堤”;然后讓學生分析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除了多數出現在早春,具有早春的特點外,還能給人以清新美好的感受。再引導學生查找景物之間內在的聯系,不難發現,畫面的構成是這樣的:低低的云腳壓伏在寬廣的水面邊際,春陽照射的樹杈上,早鶯爭鳴,新燕筑巢,賞春人騎馬漫步在綠楊飄拂的白沙堤,看著迷離的花影,踏著融融的小草,畫面由此充滿清新、悠然的動態美,正與早春萬物復蘇的景象響應。學生對詩歌所表現的畫面內容倘能分析到這個程度,對詩意的理解已然不太困難了。 2.回憶曾見景物 分析“畫”面、理解詩意還是間接的,被動的,旁觀的,真正感受到詩意美,讀者必須讓自己與詩中畫意產生“目遇”之感,因此,讓學生由閱讀到的景物,回憶自己曾見過的該景物,是非常必要的步驟。依然從《錢塘湖春行》說起:在學生分析了畫面內容后,讓學生自選其中的一個景象,回憶自己曾見此景物的時間、地點、緣由等,并對其進行描繪。有同學選了暖樹、亂花等,描述自己的所見:院子里有一棵大樹,春天到來的時候,陽光照射在樹葉上,新發的嫩葉一點一點的閃亮。花壇里的月季、迎春和旁邊花盆里的富貴蘭等,競相開放,爭奇斗艷。這番景物描繪,已有了盎然春意,到與詩人產生遇合之感便不遠了。 3.發現相似片斷 將自己曾有過的眼中之景與詩中的景象一一對應,發現相類似之處,并由此類似之處得到內心的感動,這便是一種“境遇”。如何找到相似之處呢?這就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啟發。還是說到《錢塘湖春行》的教學。當學生從自己的記憶中找到了詩中的景物時,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注意詩中景物的修飾語,如暖樹之“暖”、“亂花”之“亂”和“淺草”之“淺”,思考詩人看到了“樹”、“花”、“草”的什么樣貌,才采用這些修飾語的,如春樹正在陽光的照射下,暖意融融,花色繽紛,令人眼花繚亂,草是嫩綠的,筆直的,剛長出頭……并回想自己早春曾見的此物,是否也有此特點。這樣的聯系,能讓多數學生有所體會,他們多半能在自己的回憶中,如同真正看見了“暖樹”、“亂花”和“淺草”,目光穿越千年,與當年詩人的所見相通,實現心曠神怡地神游詩境的目的。 (二)從畫面構成搜尋記憶留影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1/4/4 相關論文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1/4/4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