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論文: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效合作學習的策略研究 小學美術教學方法初探 小學美術教學改革初探 論小學美術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應用 談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教學的整合
試論小學美術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十六大報告的精髓,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強調,把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的工作引向深入,要在開拓創新上下工夫,創新——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人才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時 至今日,我們急需培養學生的這種創新意識。 縱觀小學階段的學習過程,正是學習的啟蒙階段。此時的學生,由于受年齡和心理雙重因素的正常制約,智力結構和發展水平雖然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但往往回起伏不定,表現出極大的不穩定。特別是在學習過程中,一碰到困難和挫折,就會產生畏懼的情緒。繪畫是學生反映自身生活的主體性表現活動,如果沒有強烈的表現自身的欲望,也就不會產生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繪畫。而在實際的美術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學生“照貓畫虎”的現象,這種枯燥、呆板的美術教學,一方面誤導了學生對美術的認識,使學生誤認為美術課就是簡單的“畫畫”學生被動跟在教師后面去模仿,體現不出美術的理性,也達不到美術教育的目的。這種“依葫蘆畫瓢”的教學,在無形中給學生畫了框框,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阻礙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我國的陳鶴琴先生的藝術教育主張是要啟發兒童繪畫的興趣與動機,主張兒童的自由畫,以發展兒童的創造力,反對傳統死板的“依樣畫葫蘆”的指定、模仿教學。陳鶴琴先生認為我國也應以創造的新精神來改變陳腐、呆板的藝術教育。在繪畫創新教育改革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只有將“繪畫”與“創新”聯系在一起,才能真正體現它的價值所在,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調動學生創新意識 一、變化上課形式,開拓創新意識 歌德說“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學生要進行繪畫創作,首先要有濃厚的興趣,才能激發創作靈感和欲望,興趣是人對某種事物持續傾注著積極感情的認識活動。他最初的形式美感并不是在知識的指引下產生的。而是受客觀世界美的影響,如對某件事發生興趣、愉悅、歡樂,如果沒有興趣,學生們就回產生厭煩、不安、騷動等消極情緒,就不可能產生興趣。只要是一個正常的孩子,當他還呀呀學語時,就已經會拿起筆作“畫”,他們已經顯示出對不同的色彩、各異的造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就是他們對造型和色彩的早期認識和感受,常常愛不釋手,但又喜新厭舊,這是孩子與生俱來的獨特的稟賦。漸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認識與感受能力進一步提高了,他們也有了對周圍事物的進一步認識,并以其獨特的好奇大膽的在紙上盡情的去表現他們的感受。這時,他們的畫在成人看來似乎不合情理,但其想象力卻是我們所不及的。 (一)、巧設課堂環境,營造教學氛圍 課堂是雙方交流的模式。濃郁良好的教學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這種體驗,當你去醫院看病的時候,醫院內特有的醫藥氣味、醫藥器械的撞擊聲,醫生、護士們的白大褂,以及人們的面部表情,都會使你有種莫名其妙的緊張與不安。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簡單,特定的情景會強烈的刺激人的心理,感染人的情緒,使人產生極大的想做這件事的欲望和動力,利用這一點,在美術教學中注意對教學環境的布置。比如把美術專用教師布置成一個小型博物館,讓墻上、黑板上、柜子里掛滿或擺滿各種繪畫、工藝、雕塑和學生自己的作品。有時會根據課的內容突出重點。如在工藝課上,適當多擺些工藝作品,掛些工藝制作示意圖等。對于桌、椅的擺放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有時是列隊式的,有時是作坊式的,有時是長龍式的……讓學生時常有新鮮感。另外在教室的前后墻上方,分別寫上不同的標語,有了藝術氛圍濃厚的環境,可以使學生步入教室就能沐浴藝術的海洋,受到美的感染,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 (二)、走出教室,開闊視眼, 作為一個美術教師,不能只顧自己的教法,單一的示范,直觀的傳授課本中的內容,只注重提高學生的繪畫技巧,重點放在基本功的訓練上,而忽略了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創造力的培養,學生、老師評價一幅畫“好”與“不好”就是看“像”與“不像”,學生也習慣了黑板——學生的眼睛——經由學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樣板畫下來,這種室內的訓練模式,由于沒有“心”的參與,這只能是一個簡單的由眼到手的過程,這種沒有用心去畫就體現不出個性,更談不上創造性,如在教學《風箏》這一課時,在教學中發現許多學生沒有真實的放飛過風箏,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放飛,放高一只風箏,于是作業變成了臨摹他人放風箏,許多學生只會照樣搬書。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盡量多帶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讓孩子多親近一下自然,多一點與大自然交流的機會,在他們眼里,一根狗尾巴草,一朵野花,一只草叢里的蚱蜢都會引發其無窮的興趣和遐想,產生不盡的美感。 認識到這點,在另一個班教學時,利用其他時間帶學生到操場上去放飛風箏,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受到了放風箏的樂趣,了解了如何放飛、放高風箏,對各種各樣的風箏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簡短的一次活動過后再讓學生談體會,講感受,然后引導學生,很明顯,通過自身的體驗與實踐,這次創作與上次截然不同,學生思維敏捷,筆下的形象就像指間彈出的流暢旋律一樣,輕松、活潑又充滿生活情趣,表現的內容也異常豐富,真實。 (三)、小組合作,取長補短 學生要進行繪畫創作,教師的啟發引導非常重要,但靈活、新奇的作畫方式也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學生通常是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的一個個獨立的創作個體,個體在創作過程中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較少,而美術教學本身就應該是一種快樂游戲,教師應該嘗試不拘泥于常規的靈活多變的上課形式,讓學生在快樂和新奇中表現心靈。多變的教學形式并非只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興趣,重要的是讓孩子參與,因為他們是主體,應該使學生的天性得以充分發展。所以,在美術教學中,經常安排一些合作畫,接力賽等作畫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自身的價值,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在上《形形色色的人》這課時,我用組建一個“小人國”這一生動活潑的形式組織教學活動,讓每一組學生共同來完成一件作品,要求人人參與,積極動腦。剛宣布完,同學們立即歡呼起來,他們自發的組成四人一組,并各自重新調整座位,有的干脆把幾張桌子都拼起來,準備一展身手,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或爭吵,或沉思,或商議,連平時表現平平,不善于發言的學生在集體創作過程中都表現的那么主動、積極,他們紛紛出謀劃策……下課前,讓每一組學員展示了他們的作品,效果出乎意料,每一幅作品都是那么精彩,那么生動,而且整幅畫又是那么協調,真正體現了團隊協作精神。 (四)、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 美術與各學科的教學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特別是低年級美術與語文、音樂等學科結合更為緊密。如語文課的《驕傲的孔雀》,適合學生根據自己對內容的理解來作畫,既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又能增強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原因是學生作畫時,頭腦中出現書中的內容,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運用已學得的美術知識,畫出各具形態的畫。另外音樂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作用,在美術課中相應的引用音樂,將會給整個教育過程增色添彩。學生完成一幅畫,如同寫篇文章,事先要經過大腦的精心構思,這個過程也就是打腹稿的過程,我們不妨在這個過程里配上音樂,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更充分的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為下一步動筆作好鋪墊,比如《我心目中的媽媽》這一課時,學生作業前,老師先讓學生閉上眼睛,欣賞音樂《世上只有媽媽好》,要求學生邊聽音樂邊想象一下印象中的媽媽穿什么衣服,準備畫媽媽在干什么事等。這首歌學生很熟悉,歌中的母子情深為學生作畫奠定了一個感情基調,使他們容易領悟到要畫出“媽媽愛我,我愛媽媽”的主題。這樣,在學生的頭腦里打下了腹稿,畫起來就不難了。在音樂的旋律美中 ,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藝術潛質,創作出自己理想的作品。 二、打破傳統模式,培養創新意識 以前總有些人認為美術課就是教師把范畫往黑板上一掛,讓學生臨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術課稱為“圖畫課”,我們不難想象長久這樣下去,呆板的教學方法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從人的心理發展中的認識過程來看,創作的過程就是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過程,沒有感知生活的基礎就不可能產生豐富的想象,創作便成了“無源之水”,學生的生活,活動是有限的,憑空想象,閉門造車是創作不出優秀的作品的。我們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生動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活動保持新穎性,從而持續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兒童繪畫是人類從事藝術活動的一個特殊階段,它反映兒童的天性,表現出兒童的形象思維,是兒童用來表達思想感情的特殊視覺語言,由于兒童單純、幼稚 、天真無邪,他們拿起畫筆來毫無顧忌,由著自己的性情來,儼然一位藝術大師,充滿創造性,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實的約束,往往形成稚拙、夢幻,甚至荒誕的特色,正因為如此,畢加索感嘆道:“我花費了終身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如果教師不解放自己的思想,不采取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誘發兒童的創作靈感,而給他們套上一些條條框框,要求他們用工具把線條畫的直直的,把太陽畫的圓圓的,讓他們用橡皮反復擦,反復改等等,孩子的畫難免呆板、毫無生氣。這樣的教學,不但不能提高兒童的繪畫技能,反而會使兒童的思維僵化,捆住手腳,創造力被扼殺。我們要采取適合的方式,因生執教,因課執教,培養創新意識。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興趣 一堂美術課是一首優美的童話詩、一段悠揚的音樂,還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因為這是老師創設的美麗情境。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創設優美的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撥動學生的心弦,加深認識,在情境中感知、認識、理解、訓練、利于導行。在美術課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一些情境,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率,鼓勵學生創新的目的。 1、“故事”引趣, 美麗的故事易于引人入勝,其文學意境領令人陶醉,教學中適時插入故事,能滿足學生的求知心理,便于激發其學習樂趣。如在上《摸物背行》這一課時,以盲人摸象的故事導入,讓學生在故事中受到啟發,不能像盲人那樣只顧片面,對事物沒有整體的理解。 2、“懸念”激趣 “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文學作品的章回體小說常常展現這激人探究,欲罷不能的懸念效果。課堂上教師合理的語言懸念或設置環節懸念,更易于學生探究樂趣,形成強烈的學習心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課堂懸念更多以設問語調表現,如教師示范難點后問“同學們會不會做?”,“看看能不能做的比老師好!”還可在欣賞同齡同學的作品后問“他們畫的那么好!你們呢?”課終環節:“今天的作品這樣表現!能否用其他形式表現呢?課后嘗試其他表現方法,看看誰更有創意。” 3、“媒體”觀趣 現代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的采用,直觀生動、知識容量大,合理的引用,給學生帶來無窮的樂趣。如設計應用領域的《卵石造型》,課前教師下載有代表性的不同類型的卵石形態,掃描優秀范作,把重點即造型方法和依形態創意聯想制作出卵石新造型制成生動課件,教學中,學生從媒體中花很少時間觀察到奇形怪狀的真的卵石圖片,視覺沖擊帶來的大自然的美使學生情緒高漲。“哇!”“哇!”贊嘆間探究興趣倍增。而優秀范作掃描后在屏幕上展播,省時又全面,全班同學都能從生動的課件中看清重點、難點的演示。結合教師生動的語言,在觀察中許多學生馬上聯想到不同的造型方式,發散思維也獲得培養,創新能力得到加強。當然媒體的采用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完成學習,要注意“美妙生動,恰如其分”。 (二)、創設作品欣賞,引導創新 繪畫、工藝課以其活動形式、表現材質的多樣性,以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性強等特點,深受學生喜歡,相對來說,欣賞課顯得單調、枯燥乏味。很多教師在欣賞課教學中顯得無所適從,更不用說落實好創新教學思想上了,其實在欣賞課教學中實施創新教學大有可為。 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經常展現優秀作品讓學生欣賞一些名家傳世之作或是一些成功的兒童畫,引導學生通過作品的具體形象,理解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領會作品的主題思想和藝術成就,提高審美能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具體引導學生欣賞一組作品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請學生把看懂的作品以故事形式講給大家聽,或者就自己喜歡的作品或作品的某一部分、某一個角度發表個人對作品的理解和批評,允許同學之間表達不同的意見甚至爭議,然后我們再以正確的引導,使學生不同的觀點和見解,在認識上打到基本的統一。即使還有不同意見,我們也允許學生保留。歌德說:“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養出來的。”為此,我們可以設計一些諸如《挑戰大師》之類的欣賞課,鼓勵學生對“大師”的作品提出不同的看法,這倒不是要學生去“雞蛋里挑骨頭”,而是從不同角度研究“雞蛋”。通過這樣的欣賞方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保護與開發,從中培養了學生敢獨立思考、敢于表述自己的不同見解的勇氣和能力。 (三)、巧用繪畫材料,激發創新意識 求異、好奇是兒童的一個重要特點,一成不變的繪畫材料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沒了作畫的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嘗試使用不同的繪畫材料,如油畫棒、彩色水筆、熒光筆、水粉筆等去表現;同樣的事物,在學生眼中會產生不同的興趣,不同的繪畫材料表現出來的特殊效果又使他們驚嘆不已,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學生進行創作,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作思路在新材料中猶如泉水般無止境地流出,真正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和創作熱情。如引導學生用廢彈殼、舊掛歷、紙盒、水果、蔬菜等材料來作畫,用刀、吹塑紙、顏料制作版畫,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受到啟發并激發他們勇于創新。 三、突出主體地位,營造創新氛圍 在美術教學中,通過師生的雙邊活動,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勵其創造性的完成作業。 傳統教育是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和學生的“接受、模仿、繼承”為基本模式。現代教育則認為,學生才是教學的真正主題,教師的教必須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教師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充分發揮潛能的機會,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再到“我會學”的飛躍,從而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品質和個性。如在上《紙風鈴》這一課時,我在課堂上設計了“大朋友幫幫我”這一環節,先讓學生嘗試獨立制作,碰到疑問引導其小組先討論交流,還不能解決問題的,可以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再次展開大討論,確實找不出解決辦法的就可以咨詢“大朋友”--老師,比如有一個學習小組一開始不會將紙杯子串起來,就派本組小組長上臺邀請“大朋友”,那位小組長是這樣邀請的“我的大朋友,你能不能到我們小組來‘做客’呀?我們想知道怎樣將紙杯子串起來的?”,我沒有馬上答應,而是這樣告訴他,你們確實有困難,應先到其他組咨詢,讓他們教教你們……最后我發現很多同學都在他們之間互助的形式下解決了相應困難。,教師要鼓勵他們大膽嘗試,不怕失敗,堅決改掉一碰到問題就問老師的壞習慣。不過我知道串紙杯子是本課的難點,很多學生在這一步會碰到困難,只不過是我沒有馬上告訴他們現成的答案。確實有困難的我才手把手地給他作示范。我讓每位學生都在自己思考后獲得成功,并嘗到了成功的甜頭。整堂課師生關系融洽,老師又以朋友的身份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沒有了師生之間的隔閡,使學生敢問、想問。使課堂在師生、生生互動的環境下真正動了起來。 四、正確科學評價,鼓勵積極創新 “贊許猶如陽光”。的確,每一位學生,不論其品質好壞,成績優劣,無不渴望得到老師的重視、肯定和鼓勵。小學生總朝著老師鼓勵的方向發展。教學中,我既熱情鼓勵繪畫好的學生,更要想法對繪畫基礎差的學生進行鼓勵,決不能簡單的批評責備,更不能把其說的一無是處,學生的錯誤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師應滿腔熱情的給予肯定,以保護和鼓勵學生的創造欲。成功的體驗可以提高求知意愿,促進學習興趣的保持。在評價環節中,應克服甄別,合理注意學生的個人成績進行評價,善于發現長短處,肯定優點,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體驗競賽的喜悅;成功合作的喜悅,促進學習興趣保持與發展,激發創新意識。比如,一個學生在學畫貓頭鷹時,把我的提示理解錯了,幾筆下去破壞了整個畫面,我很遺憾,這個學生情緒也有了改變,我忽然意識到孩子不會有意畫錯,指責他是不公平的,便鼓勵他“沒關系,大膽畫,別人還以為你特意這樣畫的呢,繼續畫下去,還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學生聽了這話,心情馬上放松了許多,大膽的繼續畫了起來。結果畫面顏色豐富起來,整個畫面也鮮活起來,整張畫出現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我當場表揚了這名學生大膽創新的精神。如果按照成人化的、固定的模式和欣賞標準去衡量,讓他停止或重新畫,無疑對他的繪畫興趣是個打擊,因此被破壞掉的不止是一幅畫,還會打擊他對繪畫的興趣和積極性。正確評價學生作品,鼓勵他們將心中所想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表達出來,學生才有興趣,有動力,才能創新,進取和提高。 每個學生都有創造力,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美術教學體現時代精神,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認識客觀世界活動中,既有非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又有觀察、思維、想象、記憶等智力因素的投入,使教學最優化,以便達到美術教學的創新。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