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學改革初探 現今美術學科教育,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更要培養學生優良的素質與多方面的能力。然而,舊的單一的美術教學方法不利于對學生素質的培養、能力的提高。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從事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即在保留傳授知識技能這一美術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的基礎上,加重欣賞教學和信息化的比例、改革課堂練習方式,并略有收獲,現總結如下: 一、開發欣賞資源,提高教學質量 長期以來美術學科教學內容過于專業化,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實際,引不學生的學習興起,學生的學習方式單調、呆板,造成了美術教學效率不高,因而,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重構已是必然。而這次課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改變過于注重教科書、機械訓練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學發展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很顯然,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開發利用校內外一切課程資源,為實施新課程提供必要的環境與條件。因此,我結合美術教材,將欣賞引入到每一節美術課。 具體做法是: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信息化教學手段大量搜集和自制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而又遠遠豐富教學內容的圖文、動畫資料等,延長利用教師以往語言導入新課的時間向學生展示,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去欣賞、去體會,讓他們為美而感動,為美而震憾,自然而然的將些形象刻于記憶,融于實踐。 如《淅瀝的小雨》一課,在課前搜集大量不同類型有關下雨天資料。上課時,先給學生下雨天的錄像,生動形象,給學生直觀的視覺感受;又借鑒一段表現下雨天的動畫片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這些活靈活現的場面一下子便抓住了孩子的心,他們目不轉睛地盯著這些屏幕,下雨天的特點不知不覺便印入到他們的小腦瓜里。此時教師再適當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講解畫雨天的方法,在學生創作之前又出示用油畫、中國畫、水彩、版畫和兒童畫等不同表現技法下的雨天,這樣,學生眼界開闊、思路靈活,創作表現欲望也非常高漲,其作業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二、豐富表現技法,提高作業質量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它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學生只跟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而且美術課堂練習大多是教師講完后學生各自完成自己的作業了事。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課堂練習是一個可以大力開發的寶藏,只要善于動腦、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得到多方面的能力培養,從而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質。 除學生個體練習外,我總結學生的課堂練習形式還可有集體練習、分組練習、競賽練習、增加練習以及結合其他學科的交叉練習等多種形式,只要運用恰當常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體現新課程中強調的,教學是教和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如《指偶劇院》一課是一節2課時的作業,通常這樣的作業都是讓學生在兩課時里分步完成,因過程有一定的時間跨度,影響學生的思路和情緒制作效果并不好。因而,我對學生做作業的方式進行改革,采用第一課時學生分組創作一張,第二課時個人完成的形式,讓學生在兩課時有不同的任務,得到不同的鍛煉,第一課時學生分組制作,我讓學生先制過程進行分工,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任務后再共同創作完成,這樣學生不僅在很短的時間里完成了效果很好的作業,在集體協作的過程中,學生充分感受到了集體的智慧、眾人的力量,為其協作精神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有著推動和促進的作用。第二課時因有第一節創作的經驗,學生不僅可以在一節內獨立完成作業,還可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兩課時的內容相輔相成、各有所得,不僅向學生傳授了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切實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再如《魚兒游游》一課,學生創作前,我在黑板上張貼畫有大海的范畫,告訴學生大海里要召開一次選美比賽,這次大賽只允許最先去的二十名參加,還必須是顏色漂亮的、造型獨特的魚兒,這些魚就由同學們畫好剪貼在大海里,看一看誰能有幸參加這個大賽,學生在前面欣賞過程中,情緒已被調動起來,這時更躍躍欲試、爭先恐后。通過這樣的競爭練習,學生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競爭精神和耐心認真的良好作風便會逐步形成。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相關論文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