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投資效益及科技貢獻率分析――基于投入產出方法的實證研究 內容摘要:本文試圖就投資對上海經濟的貢獻做一定量分析。在對產業、部門的投資效益進行具體測算的基礎上,將上海經濟的增長的因素分解為最終需求(包括投資、消費和凈流出)貢獻和科技進步貢獻兩部分。為此,我們利用投入產出模型和計量模型進行對比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投資對上海市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呈下降態勢,但在第二產業中具有較高的投資回報效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29%。說明上海應加大對第二產業的投資力度,并進一步提高投資的整體經濟效益;同時還應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高新產業的發展,以促進上海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 關鍵詞:投入產出 計量 投資 科技投入 問題的提出
對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從理論發展史角度來考察,主要體現在以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家的理論、以哈羅德—多馬模型為代表的凱恩斯主義的理論、以索洛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家的理論、以卡爾多為代表的新劍橋學派的理論、以盧卡斯和斯科特等人為代表的新增長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理論中。 通過對投資與經濟增長理論史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幾點顯而易見的結論:第一,把投資與經濟增長聯系起來,是各種經濟增長理論的一個共同特點。盡管在有的理論中,投資與經濟增長的聯系是直接的,而在另一些理論中,兩者的聯系是間接的,但卻沒有—種理論無視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如此密切,以至于有的經濟學家夸張地說,經濟增長理論實際上就是一種投資理論。第二,雖然各種主要理論都直接或間接地把投資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在不同的理論中,投資的重要性差別很大。從理論模型的構造看,有的模型中出現的唯一變量就是資本或投資,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并未在模型中直接出現,如哈羅德—多馬增長模型;有的模型中不僅包括了投資,而且包括了勞動力,如卡爾多模型;還有模型包括的變量除了投資和勞動力外,還包括土地,甚至包括技術進步,如米德模型。 但不管怎樣,世界經濟發展歷程表明,資本要素能夠通過改善其它生產要素的產出效率來提高整個經濟的產業結構水平,因此資本要素投入已成為影響現代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近年來上海的資本投入(資本形成總額)增長非常迅速,由1992年的487億元上升到2002年的2049億元,年均增長11.8%。而且2010年“世博會”將帶給上海巨大的國際資本進入空間,為上海經濟提供新的發展動力。因此如何以“世博會”為契機,合理利用引進外資、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促進上海經濟結構的轉變和升級,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目前美國投資占GDP的比重為8%,日本為28%,而上海2002年的投資比重卻高達44.5%。根據1990年以來的數據計算可知,上海投資對GDP增長的彈性系數E=0.85,說明上海經濟增長屬典型的投資拉動增長模式。面對如此高的投資比重,上海的投資效益卻不盡如人意。本文將選取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作為樣本,通過資本的產出效率對比來進行具體分析,詳見附表1。 利用人均GDP指標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以資本形成總額代替資本要素的投入;利用GDP總量和資本形成總額之比代表資本要素的產出效率。為保證樣本數據的可比性,所有數據均采用美元價格。上海2002年人均GDP達到了4910美元(按當年平均美元匯率計算),近似于美國1968年、日本1975年和韓國1988年的經濟發展水平。表1列示了美國、日本、韓國相當于當前上海經濟發展水平下的資本產出效率指標。 表1 上海和其他國家同等經濟水平下的資本產出指標比較 單位:百元 單位投資額產出GDP 上海(2002年) 2.85 美國(1968年) 5.69 日本(1975年) 3.08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尾頁 1/12/12 相關論文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尾頁 1/12/1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