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在其他論文欄目,由論文格式網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韓國(1988年) 2.46
表1顯示出上海的資本產出效率低于同等經濟水平下其他樣本國家水平,即上海的投資效益相對偏低,從而引發了本文對上海的投資效益進行具體分析的想法。
二、 文獻綜述
研究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文獻主要關注兩個問題:1)投資是否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2)如何測算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實現上述目的,研究者們采取了各種不同的方法。
張國華([相應的參考文獻未列出,其他的引用也未全部列在參考文獻中!]1999)利用國民經濟支出法核算恒等式Y = C + I + G[G代表什么?] + NE,測算了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認為近幾年上海經濟主要靠投資拉動,又認為投資拉動的局面很難繼續維持。阮大成(2001)利用菲德提出的兩部門模型,將上海工業分為支柱產業與非支柱產業兩大部門,并以這兩部門的生產函數為基礎進行分析,認為支柱產業對上海工業經濟增長的綜合的邊際產出貢獻很高,從而說明上海市對支柱產業應加大投入,引導和支持支柱產業的發展。施祖輝(2001)利用多元回歸模型對上海經濟增長的數量推動機制進行研究,認為1992年以后上海經濟主要由投資拉動。從投資在產業間的分布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看,第三產業中投資對GDP增長的直接貢獻大于第二產業,而其間接貢獻雖有逐步上升的趨勢,但仍小于第二產業。樂德發(1997)利用回歸模型和非線性彈性模型對上海經濟進行分析,認為“九五”期間,第二產業對上海GDP的貢獻有所上升,支柱地位進一步鞏固,應加大第二產業的投資力度。《世博會與上海新一輪發展》報告之四,利用上海歷年的投入產出表對投資影響上海經濟的程度作出了定量計算,并列出了投資拉動作用較大的幾個部門。利用投入產出表分析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兩個優勢:一是可以較為精確地測算出這一貢獻;二是該貢獻值可以細化到國民經濟各部門,從而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建設意義。沈利生、吳振宇(2003)利用1997年投入產出表計算了我國出口對GDP形成和增長的貢獻,計算并分析了各部門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啟發了本文就上海的投資貢獻率進行量化分析的思路。
總體來看,之前的研究者們已充分意識到投資對上海經濟的拉動作用,但其研究方法往往只局限于某一種模型或理論,而缺乏深入且有效的實證分析。他們一般認為,投資確能促進經濟增長,第三產業的投資貢獻要高于其它產業。而本文在投入產出模型和計量模型對比分析的基礎上認為:
目前上海經濟主要由投資拉動,但投資貢獻率呈下降趨勢。
第二產業的投資效益要高于第三產業,投資應盡量向第二產業傾斜,加大對工業的投資力度。
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工業和金融保險業等應是優先發展的部門。
科技進步對上海經濟的貢獻率大約在20%~30%之間。
三、研究方法與參數選擇
(一)投入產出模型的投資貢獻率計算方法
投入產出模型可表示為: , i= 1,2…n
其中,為直接消耗系數
寫成矩陣形式有: AX + Y = X
可得: X = ( I – A ) –1 Y
= ( I – A ) –1 C + ( I – A ) –1 IN + ( I – A ) –1EX (1)
令:X C= ( I – A ) –1 C 為消費帶來的總產出;
XI N= ( I – A ) –1 IN 為投資帶來的總產出;
XEX = ( I – A ) –1 EX 為凈流出帶來的總產出;
令:AV 為增加值率對角矩陣,即對角線元素為各部門增加值占該部門總投入(即總產出)的比例:
1-∑ai1 0 … 0
AV = 0 1-∑ai2 … 0
…
0 0 … 1-∑ain
由上面的分析有國民經濟部門增加值為:
V = AV X = AV X C + AV X I N + AV X EX (2)
投資、消費和凈流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分別表示為
η1= sum(AV X I N ) / sum (V)
η2= sum(AV X C ) / sum (V)
η3= sum(AV X EX) / sum (V)
其中sum(·) 為對矩陣元素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