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3版 [2]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北京法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 [3]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第2版。 [5]張明楷:《罪刑法定與刑法解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6]劉憲權主編:《刑法學研究——交通肇事研究專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7]張明楷:《危險駕駛的刑事責任》,《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第6期 。 [11]李文峰:《交通肇事罪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第1版 [12]萬國海:《從原因自由行為理論談醉酒交通肇事的行為性質》,劉憲權主編:《刑法學研究——交通肇事研究專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13]于志剛:《危險駕駛行為的罪刑評價——以“醉酒駕駛”交通肇事行為為視角》,劉憲權主編:《刑法學研究——交通肇事研究專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14]劉憲權:《處理高危駕車肇事案件亟需界定的界限》,劉憲權主編:《刑法學研究——交通肇事研究專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15]梅傳強、胡江:《危險駕駛行為入罪的合理性分析》,劉憲權主編:《刑法學研究——交通肇事研究專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16]賈楠:《酒后駕車行為不應該獨立成罪》,劉憲權主編:《刑法學研究——交通肇事研究專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由此可以看出: 第一,日本刑法所規定的危險駕駛致死傷罪首先是以故意為主觀前提,且必須有致人死傷的危害結果,這類似于我國刑法中“交通肇事罪”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中間刑,客觀上要求造成死傷的結果,主觀上要求行為人持故意態度,而處罰的刑罰高于我國交通肇事罪又低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國內大部分學者提倡增設“危險駕駛罪”正是出于這樣一個過渡的初衷,希望能銜接交通肇事罪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法定刑,但此次增設危險駕駛罪的提案,卻在行為人主觀上是過失的情況下,將未造成危害結果的危險行為定為犯罪,這完全是法律移植的濫運用。 第二,我們也可以看出,日本刑法中的危險駕駛致死傷罪的基本行為并不是刑法典規定的犯罪,而是交通道路法規,這一點也與國內法相似,在我國,也存在著交通運輸管理法,將一般的違法駕車行為進行規制,并制定了行政處罰規章,對這些行為進行處罰,可以說,位于這樣的危險駕車行為,我國法律并不存在法律上的空白,之所以一直以來在司法實踐中存在問題,是因為沒有理清交通肇事罪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間的關系,若如前所述,則以現行刑法認定危險駕駛行為不存在任何問題。 (三)危險駕駛罪的可操作性疑問 在分析上述不該增設危險駕駛罪理由的同時,筆者還一直在思考本罪的可操作性問題,現提出以下疑問: 第一,如何認定罪與非罪?本罪既然是一個危險犯,那么在未出現危害結果之前就應該有一個夠罪標準,在“酒后駕車”與“醉酒駕車”之間要有一個明顯的界限,但是喝了多少酒,什么程度能達到“醉酒狀態”,這應該是一個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每個人身體對酒精的接受能力不同,酒精含量在血液中所占比重的多少并不能當然說明行為人醉酒的狀態,有的人可能喝了一杯酒就是醉酒,而有的人卻千杯不醉,在認定這個界限的時候該采取什么樣的標準就是個疑問。 第二,酒精在血液中的含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那會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兩個人同時喝酒,同時醉酒,同時駕車,其中一個人在駕車之初就被發現,進而認定為危險駕駛罪,而另一個人在駕車之后的一段時間才被發現,其體內酒精含量已經揮發殆盡,于是只能以酒后駕車處罰,而同樣是醉酒駕車的兩個人,卻出現了這樣嚴重不均衡的處罰結果,應該怎樣處理?進一步想,在第一個行為人駕車之初便被發現,第一次酒精測量的結果是某個數值,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二次測量的結果又會是另一個數值,若以第一個結果來認定行為人的醉酒狀態,那會不會存在測量出錯的可能性?刑事訴訟法中孤證不可獨立作為定案證據正是這個道理。 第三,怎樣抓捕犯罪嫌疑人?是出動大量警力在各個路口進行酒駕查處(這與現在國內各地防治酒后駕車方法一致),還是在飯店停車場增設查酒駕人員,將醉酒后準備開車的人直接扭送公安局,亦或是其他什么方法?筆者認為,若是運用這些方法查處犯罪,還不如直接只運用行政處罰手段,因為這些方法一旦發現醉酒駕駛,馬上就可以對行為人進行處罰,如限制人身自由至其酒醒等,其出動的人力物力并不會多于查處危險駕駛罪的人力物力,具有可操作性又能直接地抑制社會危害。而若是不運用這些社會大面積查處酒駕的方法,會不會存在有的人被發現醉駕而被認定為犯罪,而有些人并沒有被發現連處罰都沒有的不均衡的結果,這樣就使刑法的規制完全基于行為人的運氣,運氣好的不是犯罪,運氣不好的就是犯罪。 第四,危險駕駛罪的入罪,會不會出現犯罪率激增、監獄爆滿的狀況?誠然,對這樣沒有引起嚴重社會后果的行為,可以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適用緩刑等方法減少在看守所、監獄等執行的可能,但看守所、監獄的承載能力任然是個巨大問題。 綜上,危險駕駛罪的可操作性存在巨大疑問,本罪的出臺會不會成為一紙空文,只能起到社會威懾效果,而沒有操作可能?也許有的人會說“只要有社會威懾性,足以震懾這種行為就是本罪制定的初衷”,那么在一段時間以后,大家就會發現本罪的可操作性極小,進而輕視它、忽略它,到時候,對刑法的威信力、司法機關的公信力都會是一個極大的傷害。所以筆者認為,危險駕駛罪的增設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如何合理解釋現行刑法,以解決這一問題才是關鍵。 五、結語 本文的寫作宗旨,是希望通過對危險駕駛這一行為進行分析得到合理的解決途徑,可以看到,交通肇事罪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實際上存在銜接關系,區分行為人對侵害結果的認識程度,以確定具體定罪情況,可以做到量刑上合理的銜接;不提倡增設危險駕駛罪,也是因為此罪名本身的不合理性,而這些,并不是為了危險駕駛行為開脫罪名,使其逃避或者減輕刑罰處罰。 法律本身的滯后性決定著一部成文法不可能隨時緊跟時代變化的腳步,而使我們在面對社會千奇百怪的案件時出現種種法律適用問題,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我們應該“心中永遠充滿正義,目光不斷往返于刑法規范與生活事實之間”,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合理分析,對刑法做出合理解釋,以理論依據為支撐,以現實案件為立足點,在發揮刑法的規制機能的同時,保障人權,切不可一出現問題就隨意增減或修改刑法,破壞刑法的穩定性。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 3/3/3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法律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