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論文:論李清照詞的創作風格 簡論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 淺談李清照詞的藝術魅力 試論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 李清照詞言情特色的轉變 淺析李清照詞的經典化進程
明白如話,言為心聲——淺談李清照詞的魅力 [內容提要]:李清照是婉約派中一個杰出的詞人,她的作品除風格委婉、含蓄、內容具有真情實感外,由于她對詞有獨一的見解,她的詞在表現情感時,注意其與詩歌不同的那種細膩深婉,也注意其特殊的語言技巧,加上她出眾的才華與文化素養,坦率的性格以及復雜的人生經歷所造成的復雜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形成了她的詞的另一個特點:明白如話。她的詞用明白如話的語言,生動地展現了她的生命歷程和情感歷程,語淡而情深。那么,她是怎樣用明白如話的語言來抒寫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觀?本文作者認為,她主要是從兩方面來做的:一是語言經過精心錘煉,以淺易自然的面貌出現;二是雅語與俗語兼用,使詞中的語言既有典雅的文人趣味,又有生活氣息。 [關鍵詞]:明白如話 情深 自然 中國是詩詞的國度,在詩詞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閃爍,名作也不乏其數,但真正能用淺顯的語言表達最真摯、深厚的感情的,為數就不多了,李清照便是其中一位。李清照,濟南人,號易安居士,李格非之女趙明誠之妻,她是才華橫溢的宋代女詞人,著有《漱玉詞》一巻。受當時創作潮流的影響,她把言志的作品用詩來表現,而把抒情的作品用詞來表現,其詞以婉約著稱,詞的內容多是寫她個人的生活情趣和身世感傷,詞風清新婉約,意境清麗,語言明白曉暢,沈謙《填詞雜說》將李清照與李后主并提說:“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①她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寫了許多膾炙人口而又情真意切的作品,用明白如話的語言,抒寫了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表達了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感受,形成了明白如話,言為心聲的特色。 一 李清照的詞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好讀、易懂、明白如話。她用極其尋常的語言寫出了極其深刻的感情,所謂于“平常中見真實”,才能使讀者一讀就懂,而且產生共鳴,百讀不厭。我們讀李清照的詞就會發現她的詞作品中,很少有難字、僻字和生澀難懂的典故,讀起來淺近易懂。象“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等等,這些平平常常的語言,如同話家常一般道出一個“愁”字,作者似乎是信手拈來,讀來卻又讓人覺得含意深刻,言外自有一番意。這樣的特色無論是從她的前期作品還是后期作品,我們都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她的一首《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巻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如夢令》寫的是女主人早上起身后的一個生活片斷,從作品情調來看,這是女詞人南渡前生活比較富裕安定時作的一首詞,盡管如此,我們不難從中看出作者惜春的思想感情,而這樣的思想感情又是通過兩句極其平淡的對話巧妙的表達出來,這就不能不使人佩服作者構思的精巧和語言運用的靈活自如了。女主人一早起來,不顧殘酒未消,便迫不急待的向侍者發問,而對女主人的種種心情,粗心的侍女的反應卻是極平淡的,她認為“海棠依舊”。經過一夜的風雨,海棠到底怎么樣了,對待事物極為平淡的侍女,由于沒有用心去感受和觀察,自然也就只能得出這樣的答案,而女詞人卻告訴她:“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樣的一問一答,看來簡簡單單,清楚明了,但其中卻是既顯示了女主人無可奈何中的無限惋惜,同時揭示了主婢不同的生活感受力。《蓼園詞評》云:“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雹诖_實如此,“肥”和“瘦”本是極為普通,很少文學色彩的兩個字,被李清照運用到《如夢令》中時,卻十分傳神地表達了寂寞深閨中少婦惜春憐花,無比惆悵的細膩感情。而且用“肥”來形容綠葉,用“瘦”來形容紅花,不僅淺俗易懂,而且也有一定的新意。清代彭孫橘在《鎦金粟詞話》中稱贊李清照能“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由此可見李清照的詞歷來就以淺俗易懂,明白曉暢吸引了眾多的讀者。又如她的那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藉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比33個字,幾乎沒有一個華艷綺麗的詞藻和雅致艱澀的典故。詞中沒有一個描繪色彩的字,但整個畫面卻色彩艷麗:荷花紅,鷗鷺白,荷葉綠,湖水藍,意趣盎然,美不勝收,尤其是“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一句,短短十字,卻把一群少女們的天真爛漫、驚慌、忙亂刻畫得致情致性。我們知道,宋朝是一個非常講究理學的朝代,而李清照所處的時代,恰是宋代理學家們變本加厲地提倡封建禮教以控制女性的時代,而李清照生活在學術、文藝空氣都十分濃厚的家庭里,這樣的環境,把青年時代的李清照培養成一個才華煥發、純真而喜愛大自然的多情少女。所以,她前期詞大多數都是抒寫個人對自然、對愛情的細膩感受,在這些詞中,她總是以曉暢的語言、以真摯的感情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為我們塑造出了許多天真、爽朗的年輕女子的形象并以活潑的興趣表達了對自然的贊美和熱愛。詩中所用的都是通俗的常用的語言,明白如話,卻又流暢清新,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功力獨到,這不能不讓人欽佩。再看她的后期作品《聲聲慢》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連用14個疊字,先寫主人公的動作,尋覓什么并不知道,想發現一點來藉以安慰,想干點什么來擺脫孤寂,接著寫環境的冷漠,說明尋覓無結果,無所安慰,無法擺脫,最后寫出了如此一番的感受。這樣從動作到環境心理感受多層次地表現寡居老人悶坐無聊、茫然若失而四顧尋覓的恍惚悲涼的心態,讀來不僅明白如話,而且深受感染,我們仿佛看到:凄涼的院落中,詞人百無聊賴、苦悶徬徨。她尋覓、沉思,卻又不知該尋覓什么,該去往何方。她情感的歸宿如煙如霧,緲緲茫茫,這樣短短十四個字,卻是字字情,聲聲淚,令人忍不住也陪著女詞人辛酸地長嘆一聲。 由此可見,李清照的許多詞是為抒懷而作的,這些抒懷詞的確給人以美的享受。她的抒懷詞就美在情深、情真、情細,字字出自肺腑,語語血淚凝成。所以她的詞語言雖淺顯易懂,但卻表達了深厚真摯的感情,即語淺而情深,詞風委婉含蓄。自古以來,寫抒懷詞的詞人不少,其中有成就的也不止李清照一個人,但可以這樣說,李清照的詞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最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的。這其中我想最基本的原因就是由于她是第一個在詞中以婦女的身份抒寫女性自身的思想感情而且獲得空前成功的人。無論是寫活潑天真爛漫多情的少女情懷,還是寫婚后對丈夫的苦如黃連般的相思之情;無論是寫對大自然的喜悅和驚奇之情,還是寫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理想追求,李清照都是用自己的心來進行創作,憑著那不羈的性格和真誠的感情對自己一生的生命歷程進行真實的寫照。詞中的抒懷主人公形象就是李清照自己,她敢于向整個社會敞開自己的心扉,傾吐自己的歡樂、憂愁、痛苦和追求。 她前期的詞作,自然率真最能體現女性純誠細膩的靈性,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戀情所無法比擬的。在封建時代,詞壇思婦言情詞大多數是由男子創作的,我們不能否認這類作品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但是由于男女之間本身就有區別,加上當時女子的地位低下,就使得大多數詞充斥著吟風詠月的浮言艷語。一些男性詞作家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中的詞作,多把女子當作男子的附屬物或玩物來看待,來描寫的,以滿足他們的娛樂享受,從而缺乏對女性的真正理解和尊重。“花間體”的鼻祖溫庭筠,著意于華貴生活的描寫,充溢著紅香翠軟的脂粉氣;以寫離情別緒著稱的柳永,也多限于一些表面的淺唱低吟。因為是男性作者越俎代皰,與女子的真情實感也未免隔著一層,所以他們摹擬思婦情態雖然惟妙惟肖,但抒寫內心往往不易做到細致逼真。當然這其中不乏有些佳作,可無論怎么說,都不如女作家自己寫來自然真實。李清照作為一個自幼受到“適意”教養,不受封建思想約束的古代知識婦女,她有著自己對青春執著的追求和對愛情的向往與忠貞,加上有一個自己深深相愛的丈夫,離別時她怎能不倍感相思呢?相思之苦何處訴?只好通過筆尖傾瀉出來,因此她的愛情詞作,也自然成了她表達自己真實感情的工具了。她的詞就格外真摯細膩委婉動人,她從女性的心理出發,挑選女性悵惘悲愁時所容易聯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細膩的筆法加以組織,因而別有風致。象《醉花陰》這首詞: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堷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巻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堪稱真切、深情、細膩的獨到之作,其最后一句更是耐人尋味,只有一個女子才能把自己受到的離愁的前熬與飽受風霜摧折的黃花聯系起來,也只有一個女性作家才能如此深刻的體會到,一個青春少婦不僅她的容貌如黃花般雅潔婉麗,作為一個思婦,她的苦境又與黃花般的命運極為相似。再者,“黃花晚節香”,這不也正是象征女子對丈夫忠貞不渝的愛情么?“簾巻西風,人比黃花瘦”,讓天下多少女子讀來倍感親切和傷感啊!那一種相思之苦和對青春易逝的尖銳感受,沒有哪個男子能輕易寫得出來。相傳關于這首詞還有一段軼事,李清照把這首詞寄給丈夫,趙明誠嘆賞不已,閉門三天三夜,寫了五十首同題的詞,想超過李清照的這首詞,但愿望還是落空了。由此可見:“男子樹蘭而不芳,無其情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那些男聲故作女態的思婦詞,缺乏真情實感,缺乏女性在情思上特有的細美和真摯。李清照以女性之音抒女性之情,一切出自肺腑,因而也就格外動人。 我們可以從她的詞中看到,李清照不僅是一個才女,更是一個深于情、專于情,而又勇于表露愛情、強烈追求愛情的女子。她感月吟風,是為了愛情;傷離惜別,也是為了愛情;佳節重陽引動她的離情,黃花滿地勾起她的心事;春花秋月惹起她的相思,在我國上層封建士大夫家庭出身的女性中,再也沒有誰能象她這樣熱烈而大膽地歌唱愛情,也沒有誰能象她一樣,用曲折含蓄地手法來表明相思之苦。更何況當時是一個禮教森嚴的社會。但是,了清照做到了,她以沒有半點雕琢矯飾的語言,抒發源自肺腑的心聲,字字情、聲聲淚。尤其是后期的詞作,如《武陵春》《永遇樂》等,讓我們讀后深感這“載不動”的“許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淚,無法傾訴”的“萬千心事”,全都是女詞人內心的真實感受。她的詞也是她坎坷一生,甚至是那個悲情時代的映現。這種感受來得那么自然,是那么容易引起無數讀者深深的共鳴。也許都是因為李清照的詞有感情真摯、明白曉暢這一特點,讀她的這些詞,我們仿佛聽到女詞人心靈深處的嘆息,綿綿傾訴殷殷期盼。我們可以大膽地說,李清照的詞作在宋朝的許多詞作中是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的。 二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李清照用明白如話的語言表達了真摯深厚的感情,使她的作品呈現出獨特的風格,產生了無窮的魅力,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呢?我覺得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一、語言經過精心錘煉,而以淺易自然的面貌出現。 詩貴含蓄。詞作為一種特殊的抒懷詩,通常更需“一著一字,盡得風流”,字面不涉及本題,正意都要溢于字里行間,亦即所謂“只見眼前景,口頭語”,卻有“弦餐音,味外味”,能夠使人神遠。說李清照的詞用語淺顯,并不是說她寫的詞的語言不加推敲,淡乎寡味,松散無力,恰恰相反,它有著自己難能可貴之處,那就是它在口語基礎上經過千錘百煉,卻不見錘煉的痕跡,而于錘煉中顯出清新自然的特色。最能體現李清照這種特色的一首詞就是她的后期詞《聲聲慢》。詞的開篇連用了十四個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十四個字,將一腔凄苦難堪之情用最明白如話的語言表達出來,強烈的震撼讀者的心弦。如果作者對當時的社會變化和危難沒有深刻的感受,沒有一定的遣詞造句的文學功底是寫不出這樣的詞句的。由這首詞的背景我們可知作者在離別故國、家破人亡后飄零無依,過著貧困悲苦的生活。在孤寂的環境中,她空虛落寂的心情無可排遣,只好靠追憶如煙的往事來打發日子。這七組看似平常的疊字,不僅很講究聲音之美,而且內涵豐富,尋覓是若有所失的舉止神態,冷清是對環境的感受,凄戚是心理又有理貫的意脈,由尋覓不得而感到冷清,在冷清中涌起內心的凄戚。作者正是這樣由表及里,由淺出深的一層層寫來,仿佛如訴如泣,令人心酸得不妨再讀下去。十四個字可能說是費盡苦心,讀起來卻相當自然,并無生硬之感。至于下片“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到黃昏點點滴滴”,句法參差,讀來十分自然,連綿細雨凄清入耳的聲情并茂,讀來又感覺余音不盡,同時顯得自然而無雕琢的痕跡。一般來說,在詩詞里運用疊字疊句,往往是花費錘煉工夫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容易流露出人工痕跡的地方?墒沁@首詞也是在這樣的地方,也不容易看出刻意雕刻的痕跡,而是顯得那么平實自然,所以陸蓉在《問花樓詞話·疊字》中說道:“二闕共十余個疊字,而氣極流動,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可為詞家疊字之法”。這充分說明了李清照運用語言的嫻熟。又如《鳳凰臺上憶吹簫》中“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看上去十分樸素平淡,仿佛毫不經意,脫口而出,但細細體會,卻是含意多層,十分精巧的。親人遠別,千方百計無從說起;分說已定,重重心事,說又何用;離恨別苦,難以啟齒的內心隱秘刺人衷腸,寧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負擔。在“欲說還休”中,實際上包涵了難于訴說也訴說不盡的愁苦,所以干脆不說;下面又連用兩個否定句與之相呼應,始終不從正面說破,卻又反復從北面烘托,使要說的內容處在隱隱約約的呼之欲出狀態,含蓄但并不隱晦,引人尋思。而且,這一節不僅用意巧妙,聲韻也很和諧,讀來上口,這并不是容易的。再如《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詞人與侍女一段別致對話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币埠苡行乱!胺省迸c“瘦”原是對人而言的,如今卻寫紅花凋落憔悴時的神態與形貌,真是融情于物!凹t”“瘦”二字,是詠物,更是抒懷;是惜花,更是懷人。小令篇幅不長,就這樣處處滲透著感情,其它的如“獨自怎生得黑”,“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寵柳嬌花”“柳眼梅腮”等等,這些詞句近于白話,通俗易懂,似隨而出,但仔細體味,卻又寓意深遠,含蘊無窮。 二、雅語與俗語兼用,使詞中的語言既有典雅的文人趣味,又有生活氣息。 詞這一文學形式原產于民間,原來是披之管弦可以歌唱的一種文學體裁。既要歌唱,肯定要淺俗易懂,所以常為廣大的人民群眾用通俗語言來創作,深受大眾的喜愛。可是到了后來,文人漸漸加入到詞的創作中來,這就使得詞的語言風格逐漸趨向貴族化、典雅化,而且文人墨客們常常以學問入詞,以典故入詞,刻意去粉飾雕琢,使人讀起來生澀難懂,成為了上流社會的文人騷客們才能欣賞的東西,走上了一條“鏤玉雕琢,擬化工而迥巧”的歧路,使詞喪失了民間文學的本色,花間派詞人的代表溫庭筠,由于他出身于沒落貴族,依靠貴族生活,為宮廷豪門作酒邊花間的詞來討得主子的歡心,所以他的詞給人的感覺總是過分涂飾,很少能打動人的心弦。 李清照作為一個女子,她的社會地位與溫庭筠、蘇軾、柳永等人不同,她的詞是為抒情而作的,并不是為合樂應歌而作的。她能從口語中吸收有生命力,有表現力的成分,結合自己的文學修養和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及敢于明說的性格,創立了以語淺而情深為主要特色的文學語言,使俚俗的語言去鄙,更顯清新淡雅,做到了語言的明白如話。在李清照的詞學觀念中,詞的語言既要符合樂府系統的習慣,寫得淺俗平易,活潑動人,又不能染上庸俗的市民氣味。所以,她常把典雅的用得自然,把俚俗的語言用得雅致,兩者相融,別有風致。像《一剪梅》“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種相思,兩種閑愁”兩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已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她相思之情初無二致,促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這首詞最后三句,是從范仲淹的《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而來。這說明,詩詞創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新貌,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化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這一點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禎也認為范句雖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兩相對比,范句比較平實極直,不能收到醒人眼目的藝術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把“眉”和“心”分開,用一下一上來說,避免了范句的平鋪直敘,給人眼目一新之感,傳達出曲折的心理變化,收到丈夫的來信,頓感欣慰,而喜上眉梢,然獨居的寂寞畢竟難奈,相思之情又襲上心頭。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十分工整,而且把原來靜態的敘述為動態的描繪,語氣變得生動了,增添了不少韻味。特別在詞的末句,李清照更喜歡用淺俗的,口語化的語言。如《醉花陰》寫離思凝重:“簾巻西風,人比黃花瘦”。《永遇樂》寫孤寂失落:“不如向簾底下,聽人笑語。結句均以直白之語,寫深濃之情,有場景,有人物,有襯映,力透紙背,情透紙背,令人一睹難忘。再如《行香子》煞拍“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雖以口語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聯想起人間風云變幻,愛河如許風波,其深層意蘊是領略不盡的。其它的像《臨江仙》的“淺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聲聲慢》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等等,都是如此。這使得一首詞在結束時,不至于陷落在凝滯呆板的狀態,而洋溢著一種活力。因此,人們在李清照的詞中,又較多地看到了詞在形成之初的某些本色。 另外,李清照也善于用白描手法。李清照詞不重故實,不過多化用前人詩句,而長于以白描手法創造動人的意境。通常是“沖口出常言,境界動心魄”。如她的《如夢令》[常記溪日暮]全詞所寫的是夏日游飲歸來途中的一個片段,著重寫的是印象最深刻的一瞬息感受。但對這片段和瞬息,卻不是正面出之,而是通過回憶表現的,但回憶又不是信手直寫,而是借助于醉態表現的,對于醉態的描寫,也委婉有致,寥寥六句,一句一個畫面,一句一個境界,一境推進一境,層次曲折起伏,詞的末尾,在似乎無意跌出的新境中戛然而止,仿佛使人感到游人剛剛從酒醉之中醒來,卻又醉在那迷人的自然景色之中,醉上加醉,樂不堪言,峰回路轉,曲折動人。如《點降唇》中的那句:“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生動活潑,使人感到雅趣不盡。這個天真爽朗的年輕女子的形象,很可能就是她自己的寫照?傊m然常常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但又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縱觀李清照的詞作,無論是前期的愛情詞,還是后期的傷亂詞,都善用最平常最簡練的生活化的語言精確地表現了復雜微妙的心理和多變的情感流程及人生歷程,表現了少女之天真,少婦之纏綿,嫠婦之凄苦,語淡而情深。她能夠在書寫語言和口語的基礎上,鍛煉出優美、生動的文學語言、富有創造性地塑造鮮明、完美的藝術形象,集中表現了作者的強烈感情,她是抒情詞的杰出作者,她的詞流傳極為廣泛,久盛不衰,至今仍擁有大量的讀者,原因固然不止一個,但我以為用明白如話的語言抒寫豐富真實的內心世界所產生的無窮魅力,是最大的一個原因。 注釋: ①沈謙《填詞雜說》第103而 1999年版 ④葉夢得《避暑錄話》巻二 ⑤夏承秦《李清照的藝術特色》第9頁 ②③⑥⑦⑧⑨轉引于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236-238頁、240頁 參考書目: 章培恒 駱玉明《中國文學史》中國新聞出版社 1999年版第三節 李 曄 余瑾 陳志強 選注《古詞啟蒙》漓江出版社 1994年5月第1版 于 非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劉楊中選編《名家解讀宋詞》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