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 李清照是宋代詞壇上“獨樹一幟”的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首屈一指、多才多藝的女文學家,她的詞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一)李清照能直抒個人胸臆,自寫性情,有真情實感;(二)李清照的詞,字里行行間跳動著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特別是鮮明的自我形象;(三)高超的語言藝術。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人。父親李格非,學者兼散文家,母親王氏亦知書能文。李清照自少便有詩名。與太學生趙明誠(宋代著名金石家)結婚后,兩人共同校勘古書,唱和詩詞,生活美滿。 1127年,金人滅了北宋,擄走徽、欽二帝,也毀滅了李清照美滿的生活。她隨丈夫避兵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金石書畫。不久丈夫病故。李清照輾轉于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孤獨凄苦中度過了她的晚年。 李清照是宋代詞壇上“獨樹一幟”①的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首屈一指、多才多藝的女文學家。她具有高度的文學藝術修養和學術研究才能。尤其在詞的創作上,她以深厚的造詣和獨特的藝術成就,占據了文學史的一頁,對宋詞的發展和后來的許多詞人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一、李清照能直抒個人胸臆,自寫性情,有真情實感。 李清照完全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個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出發,敢說敢寫,敢愛敢恨,敢寫復雜而真實的內心世界,敢于表現自己的個性性格,把埋藏在內心深處的真情、深情、純情全部傾注于詞中。讀了她的詞,我們可以窺見她各個時期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看到她幸福的笑容、悲苦和眼淚。她的詞就是心底的歌,是她獨特的生活感受和內心情志的產物。這是她的詞一個最獨具的特色,也是感人至深的一個基本因素。比如她寫少女時代的歡樂: 常記得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這首小令篇幅雖然短小,表現的內容卻十分豐富多彩:飛檐環廊的涼亭,清且漣漪的湖水,風姿綽約的荷花和漿聲,小船爭渡的喧笑聲以及鷗鷺驟然驚飛的拍翅聲,融成一體,構成一幅生動有趣、動蕩迷人的畫面,表現出一種十分歡快的情緒。蕩舟少女熱情好勝、爽朗活潑的天然情志、任性盡情的性格都躍然紙上,全詞給人以新鮮愉快的美的享受。 這位少女豪爽好強,富于理想,熱愛生活,珍惜美好事物,迷戀自然風光。對著家鄉的千佛山、大明湖的水光山色,她流連忘返,無限喜悅。如《怨王孫》“湖上風來波浩緲”一詞中,詞人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把強烈的感情熔鑄在藝術形象里。雖然寫的是晚秋景物,卻生意盎然,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情趣和詩情畫意。大自然是美的,詞人的心里充滿了對大自然的愛。從藝術形象里,我們可以看到少女時代的詞人陶醉美景、無限喜悅的內心,可以看到她熱情爽朗、積極向上的朝氣、青春和活力。 隨著歲月的推移,天真無邪的少女走向了多情的盛年。此時的她,深于情、專于情,強烈地追求愛情,大膽地表露愛情。如《點絳唇》和《減字木蘭花》,就直率地坦露了她的心曲。前者寫她“見有人來”,又羞又喜的情態。先是“和羞走”,連鞋子也來不及穿,金釵滑落,顯得很驚慌。既而是“倚門回首”,但又怕人笑話,于是靈機一動,“去報青梅嗅”,直率地表露自己“見有人來”的喜中含羞的心理。后者寫于已婚之后,借一枝春花的嬌艷欲滴,極寫少婦的年輕貌美,并直接說出她的心事:“怕郎猜道,奴而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情不自禁地要在丈夫前面和春花比美,你看她是何等的嫵媚嬌憨,對美滿的幸福的新婚生活是何等熱愛,又是怎樣由衷的喜悅啊! 新婚燕爾,相親相愛,感情尤篤。生活豐富多彩:或共同研究金石,撫摩字畫,傳寫古書;或詩詞唱和,爭奇斗勝;或“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項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②或郊外游樂,歡宴親朋。這些賞心樂事,使他們新婚生活更美滿,更充實,使夫婦的伉儷之情更純潔,更深摯。 然而有團聚的歡樂,必然有離別的痛苦。李清照寫閨閣生活的詞,抒發了對丈夫的愛情之深,吐露了不忍離別的相思之苦。此類詞作在李清照前期詞中所見甚多。如: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 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蝶戀花》) 柔腸一寸愁千縷。 (《點絳唇》) 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點絳唇》)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 這些作品,字字深情,跳動著對生活,對愛情熱望著的心靈,曲盡了相思離別之苦。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哪位象李清照這樣的女性將自己內心的隱秘,熱烈的情感如此坦率,真實地剖白過呢? 相思離別本是宋詞主要內容之一。但兩宋愛情詞寫男女之間的相思離別,多是男性和舞女的情事,這是一種畸形愛情,而且女性的心靈和欲望,又總是由男作家代皰。其中雖也不乏佳作,但總難免給人以終隔一層的感覺。而李清照以女性身份填詞,寫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內心情志,傾吐對愛情的熱情執著,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理想和不懈的追求。她詞中的相思離別之情,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這種情,是以夫妻雙方的真摯情感為內容的。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趙明誠,既是互敬互愛的夫妻,又是志同道合的詩友、學友。由于夫妻情投意合,有共同的愛好,有融洽的意趣,有親密的合作,有互相支援、共同成就事業的抱負和理想,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高尚、誠摯、濃烈。李清照所寫的“情”就是這種純潔,深篤的伉儷之情,這種情,是李清照詞中所獨有。可以說,李清照是第一次以一個詩人深摯動人的抒情而占據一個崇高地位的詩人。 靖康之難,給李清照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和不幸。她的故鄉淪陷,青州的老家付之一炬,十余屋書全部毀于戰火。南渡后的第二年,丈夫病亡。接著金兵南下,浙中大亂。李清照不得不奔走逃難,顛蹶困頓,孤苦無依。這種慘痛的經歷,使她不能不發為無邊的哀愁: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 小風疏雨瀟瀟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斷腸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孤雁兒》) 真是痛折肝腸,萬般無奈的呼聲!作者在這些詞句里,投入了極其強烈的感情,聲淚俱下地傾下地傾吐了積壓在心中許許多多的憂愁和最大的悲哀,不由人不掬同情之淚。 國破、家亡、夫死,身世飄零中的李清照,并沒有被苦難和不幸所折服,并未忘情時事,絕望人生。她在痛苦中掙扎呼號: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漫》) 李清照詞中今與昔的對比,是其詞作能夠打動人心的一個重要因素。《武陵春》和《永遇樂》兩首詞中對往昔繁華歲月的回憶,與今天的漂泊孤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深深的嘆婉中,表達出不盡的感傷。“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深情苦調,凄涼如此,真可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詞淚先流”,沉重的感情使李詞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對往昔的追懷,對歲月流逝的感嘆,對老年凄苦心境的抒寫使多少人流下了辛酸的苦淚。 《聲聲慢》更是滿紙嗚咽,反映了詞人遭到浩劫之后,在零丁孤苦的日子里煎熬的悲慘情景。起首連用七對迭字,自述心情。接著以一系列冷清的景物,襯托她悲慘凄切的心境,真摯而深切地表現她只身無依,走投無路的處境和百計不解,欲說還休的困難家愁。歇拍震撼人心地喊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南渡以降,時局冷熱多變,國家風雨飄搖,自己身世浮沉,塊然獨處,思緒萬端,又豈是一個“愁”字所能涵括? 綜上所述,李清照以她優美的抒情詩篇,寫出了她各個不同時期的具體生活感受,寫出了時定的環境下所產生的特殊感情。她的詞同她的生活緊緊結合在一起,無論少女的快樂,少婦離思,嫠婦的凄苦,以至她的笑和淚、歡與悲、愛與恨,無一不在詞中得到真實的再現和深刻的反映。她的全部詞作無一不是來自她對生活的親切感受,無一不以真情出之,尤其是她后期的作品,都是用血淚寫成的。這種感情,既是她個人的,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又跳動著時代的脈搏,反映了亂離時代動蕩不安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的普遍不幸。她是一個受難者的代表,她的生活情感,正是無數難民的生活情感。她的筆下,雖沒有直接反映現實重大事件,但她表現的卻是眾多遭受民族災難,輾轉流徙,無家可歸的人們的痛苦精神。她的身世之感,鄉關之念,山河之慟,是跟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寓強烈的愛國感情于個人的獨特感受中,形成自己作品的獨特風貌,這就是《漱玉詞》產生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后的重要時間。 二、李清照的詞,字里行間跳動著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特別是鮮明的自我形象。 從她的詞中所表現出來的自我形象是:一個歡快活潑,心胸開朗,豪爽可愛,熱情好勝的少女;一個有才華、有志氣,富于理想,追求個性自由,積極進取的年輕婦女;一個蓬首服,流寓他鄉,備嘗艱辛,衰老憔悴,憂愁煎心,連元夕之夜都怕出去的流亡者。 那么,李清照是如何塑造這些藝術形象的呢? (1)李清照往往只把人物的眼神變化和外部表情稍加勾畫;或通過一、二個富有特征性的細節和動作充分地表現人物的儀容體態風韻內心活動。 如在《浣溪沙》中,她僅用“眼波才動被有猜”七個字,就刻畫了這位年輕女子目光流盼,脈脈含情的嬌態。《點絳唇》通過“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嗅青梅”幾個細節,生動地描繪了閨門少女見外客的閨閣心理。 (2)借助豐富的想象,運用巧妙的比喻和藝術夸張,把無形的、抽象的概念化作具體的、有形的物體,使之形象化,是李清照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手段。 如哀怨本是抽象的,但在詞人筆下,卻具體可感,有形可觸。“愁”有長度和濃度:“從今更添一段愁”(《鳳凰臺上憶吹蕭》),“正人間天上愁濃”(《行香子》),它還有容量可以盛裝淚水,有形體可以擁抱:“酒從別后疏,淚向愁中盡”(《蝶戀花》);它可以上眉頭,入心頭(《一剪梅》),有一股力量損傷人:“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添字采桑子》);“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船能載重,卻載不動愁,這一奇警的想備,使無邊的抽象的哀愁,頓時變成可以捉摸的形象。 (3)李清照用比喻,奇警新鮮,富于獨創。她善于把不相關的事物與幽渺的感情巧妙而和諧結合在一起,物態人情,表里一致,栩栩傳神。 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用黃花來比喻人物形容的消瘦,把花的風韻神態和人的外貌、心靈、氣質交織在一起,創造詩的藝術美和形象美。花瘦,是因為秋風蕭瑟。百卉凋零;人瘦,是因為芳思難理,愁緒萬端。瘦比黃花,妙在一筆兩寫。 三、李清照在詞作上的成就,特別表現在高超的語言藝術上。 (1)李清照詞的語言,極富于音樂美。 李清照在她的《詞論》中強調“樂府聲詩并著”,歌詞必須與音樂密切配合,嚴格區分五聲、五音、六律和清濁輕重。雖然要求過高,但基本符合實際情況的。由于她熟諳詞的規律,曉暢音律,因此她的詞深得歌詞之妙,極富于音樂美。如《聲聲慢》,宋詞諸家多押平聲,李清照卻有意選用入聲,這是因為急促的入聲更有利于表現她頓挫凄絕和痛苦之情。《聲聲慢》一詞作妙詞渾成,既構成了寫景狀物,表情達意的絕唱,又顯示了和諧悠揚的聲律音韻美,充分說明了李清照音律造諧和語言功力之深。 (2)李清照詞的語言,特具明白如話,自然樸素美。 北宋以后有不少人和她的詞,但沒有一個人的和詞趕上或超過她的原作。其奧妙之處,就在語言藝術上。語言通俗化是詞的一大特點,也是李清照有別于其他詞人的獨具之處。詞本起于民間,廣大人民群眾用通俗語言來創作,深為大眾所喜聞樂見。南唐李后主以白描手法,創造出那些人人懂得的通俗的而又千錘百煉的藝術語言,真實而深刻地抒寫亡國家破之恨,達到了前人所未達到的成就。李清照繼承和發揚了李煜的白描手法和民間詞的本色,從民間口語吸收有生命力、有表現力的成分,不用浮辭艷藻,反見言真意切,顯示出如話家常的語言趣味。 (3)李清照吸取和提煉民間口語,達到爐火純青的嫻熟地步。她的詞不以麗詞求工,而以淺語入勝,用許多天然清新的尋常口語,自然和諧地表達思想,抒發感情。張端義引她的《永遇樂》詞“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為例,說她“以尋常語度入音律,煉句精巧則易,平淡入妙者難。”③以尋常語度入音律”,“平淡入妙”這正是李清照遠遠超出其他詞家的獨特風格。“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等許多有名的句子,無一不是“平淡入妙”,明白如話,天然清新的尋常家語。它看上去“只見眼前景,口頭語”,卻含蘊多折,包容宏富,耐人咀嚼,能夠“使人神遠”④。這就是李清照運用語言的奇妙卓絕之處。 總之,跳出文人們的一般路子,運用自然樸素,“平淡入妙”的語言和多樣化的藝術手法,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特別是自我形象,這就是李清照獨其一格的藝術特色。李清照的詞是我國抒情文學園地中一朵永不凋謝的奇葩。 注釋 ①、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年9月,第二版,P103 ②、李清照:《金石錄后序》,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年6月,第一版,P49 ③、張端義:《貴耳集》卷上,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二版,P205 ④、沈得潛:《說詩晬語》卷上,文匯出版社,2003年8月,第二版,P116
參考文獻 1、中央電大文學考教研室:《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2000年6月,第一版 2、李修生:《中國文學史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3、易 嘉:《古代名詞選譯》,東方中心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三版 4、曾小丹:《宋詞三百首》,華夏出版社,2001年7月,第二版 5、臧 嶸:《中華歷史名人—李清照》,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三版 6、袁傳璋:《中華民族杰出人物傳》,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6月,第二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