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的語言特色 元曲是我國文化藝術中非常璀璨的一顆明珠。它上繼承語句精煉的唐詩、優美絢麗的宋詞,下啟明清的戲劇、小說,在文化長河中留下奪目的一頁,其間,涌現出一大批優秀作家、作品。王實甫的《西廂記》就是一篇杰出的代表。自從它問世以來,一直傳誦不絕,上演不衰,小說敘述書生張生與鶯鶯相互愛慕,為爭取愛情自由,在婢女紅娘的熱情幫助下,共同向崔老夫人進行斗爭,相偕出走,最終“天下有情人終成了眷屬”。它體現了中國人熱愛生活,追求理想的精神氣質,對民族的文化心理構成,有著重要意義。 《西廂記》是一部文學價值很高的作品,使被視為古代劇詩的一個范本。它的強烈的反封建主題固然贏得了人們的共鳴,獨樹一幟的藝術成就,特別是語言藝術,更是讓歷代文人墨客都贊嘆不已。 下面,就《西廂記》所體現出來的語言藝術特點談一談我自己的幾點認識。 一、《西廂記》曲文注重多種方法塑造人物,人物性格是完整的、發展的而且突出的。 1.對比鮮明,性格突出。 主人公張生在劇中是一個有膽有識、有情有義之人.越是緊要關頭越顯英雄本色:第二本第一折,孫飛虎兵圍普救寺,想要強娶鶯鶯做壓寨夫人,眾人慌作一團無計可施,這是一個小高潮。而此時鶯鶯則提出著名的“五便三計”:第一計把自己獻給孫飛虎,老夫人認為不可;第二計是自縊,把自己的尸體獻給賊人,老夫人也認為不可,于是有第三計:“不揀何人,建立功勛、殺退賊軍,掃蕩妖氛,例陪家門,情愿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老夫人認為此計較可,雖然不是門當戶對,也強陷于賊中。此時,好一個張生,在眾目注視下出場了:“我有退兵之策,何不問我!”好一句“何不問我!”,典型的環境,典型的情節:上至相國夫人、寺院長老,下至丫鬟、僧侶,無一人不慌,無一人有策,而只有一個不被看好的、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能挑起大梁,極有力地表現了張秀才的才智膽識,使人感到這位癡情的書生并不是無能的懦夫,而是臨危不懼的勇士。由此,張生在眾僧人和鶯鶯、紅娘的心中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為后文的鶯鶯小姐義無反顧的與他離家出走埋下了伏筆。 和平時期的張生則是一個多情種。“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這是張生望月抒懷的真情流露。此詩即景寄情,抒發了他內心的寂寞、孤獨的情懷,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同時,一語雙關:既描寫了眼前月色,又是試探鶯鶯,眉目傳情,為他們之間的純潔愛情增添了浪漫的氣氛。他的風流倜儻、清秀俊雅,和上文的挺身而出時的勇敢形成有力的配合,相得益彰,給鶯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她念念不忘他的詩和他的人。 塑造崔鶯鶯、紅娘等人的性格也用到了對白的方法。 2.細節刻畫,彰顯人物性格。 例如作者對于紅娘,充滿了由衷的贊美和歌頌,他不但為鶯鶯張生穿針引線,傳書遞簡,而且在私情敗露的緊要關頭,不畏家法挺身而出,維護著他們的愛情。所以紅娘這個晶瑩亮麗的形象,在后世成了熱心撮合男女戀愛婚姻者的代名詞。 紅娘的聰明機智、潑辣爽朗,有集中的體現。劇中也有精細的刻畫。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口,小車無兀,其何以行之哉”。這是崔張二人事情敗露后,“拷紅”一節,紅娘在被責打時,反問老夫人的話,意在指責老夫人反復無常,埋怨老夫人悔婚的言而無信,頗有點倒打一耙的意思。這是在,索性將事情挑明,問得老夫人啞口無言,迫使老夫人不得不承認了這樁婚事,使事情出現了轉機,足見紅娘的機警、多謀、潑辣。 (2)第三本《楔子》的開頭—— 鶯鶯:“自那夜聽琴后,聞說張生有病,我如今著紅娘去書院里,看他說甚么?”(喚紅娘)紅娘:“姐姐喚我,不知有甚事,須索走一遭。”鶯鶯:“這般身子不快啊,你怎么不來看我?”紅娘:“你想張……”鶯鶯:“張甚么?”紅娘:“我張著姐姐哩。” 這是紅娘的機智對白。這數句話不外乎是:鶯鶯想打發紅娘去看望張生,但出于家教甚嚴,無法說出口。鶯鶯身子不舒服、是受相思困擾,她卻首先責怪紅娘為什么不來看望自己,紅娘對小姐的所思所想知道得一清二楚,為人心直口快,話剛出口,又覺得過于直接,怕小姐臉皮薄難以接受,話只說了半句就停住:“你想張……”鶯鶯聽到“張”字,馬上追問,紅娘急切間改口:“我張(望)著姐姐哩。”足見紅娘聰明、體貼,善于應對,惹人喜愛。以上兩個典型情節,充分表明人物性格,用語準確、恰當、到位。 二、《西廂記》語言注重環境的塑造、景物的描寫,為劇中人物安排了一幅幅意境悠遠的活動空間,有力的襯托了人物的性格 。 王實甫的戲劇語言,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并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渾然天成。 例1.“這河帶齊梁分秦晉隘幽燕。雪浪拍長空,天際秋云卷;竹索纜浮橋,水上蒼龍偃;東西潰九州,南北串百川。歸舟緊不緊如何見?卻便似彎箭乍離弦。”(第一本第一折)這是張生離家進京要考取功名時所見到的黃河的景象。這里把九曲黃河寫得氣勢磅礴,一瀉千里。詩中實寫黃河的磅礴氣勢,而實際又暗含著主人公張生的雄心壯志,想到自己的好友“杜確”投筆從戒、統帥十萬精兵的豪壯,自己內心油然生起報國豪情,就象眼前九曲黃河一樣,無限風光,心馳神往。 例2.更為經典的當屬“長亭送別”一節,經久傳唱,不斷被后人引用、模仿。 唱詞其實只有短短的幾句話:“碧云天,黃葉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短短的幾句話,只抓住了幾個典型事物來加以描繪: 藍天白云,萎縮的黃花、南歸的大雁、紅色的楓葉、凄涼的西風等最具秋色的景物融在一起,構成一組遼闊蕭瑟、令人黯然的動態意境;而兩個有情人卻不得不在此時此景中面臨著生離死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兩句,就使客觀景物帶上濃重的感情色彩:無限的傷感,不盡的的辛酸.正是通過了作者語言上的精彩描述,把離愁別緒用特有表現手法來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種詩意的淺淺哀愁和無奈的色調來表現主人公離別時的悲苦的。 例3.在塑造崔鶯鶯的形象上,作者曾這樣描寫到: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