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演義》看軍政謀略 [摘 要]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珍品之一,它真實而形象地反映了我國東漢末年至西晉統一這百余年間的動蕩歷史。全面描繪了這一時期政治、軍事、外交等諸多方面極為復雜的都正,具有巨大的社會容量,顯示了豐富的思想內涵,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題材小說中是無與倫比的典范,它塑造的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幾百年來一直活在人們的心目中,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關鍵詞] 《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 政治、軍事、外交 一、為什么要談軍政事思想,為什么要用赤壁之戰作為例子? 其實很簡單,相信任何一個讀過《三國演義》的男孩子都會被里面規模宏大的戰爭場面,激烈的政治斗爭所吸引--如赤壁之戰①.所以我一直覺得羅貫中在書中所表達出來的那種軍事思想很值得研究一翻。其實,《三國演義》寫的最多、最精彩的場面,就是戰爭。有名的大戰役就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其余大大小小的戰役數以百計。《三國演義》寫戰爭,有的比較真實,比如官渡之戰:寫曹操破袁紹的土山地道,劫燒糧草,輕騎突襲,都有歷史依據。有的則是虛虛實實,大事或有,小事則虛,移花接木,張冠李戴。比如赤壁之戰所寫的草船借箭、群英會、連環計、華容道,就是無中生有,虛構出來的。下邊就具體的來看其值得借鑒的地方(自此役之后,三足鼎立的態勢得以確立)。 二、戰爭的情形 1:戰前準備階段 曹操的恐嚇---西方軍事理論的奠基者克勞維茨②在其大作《戰爭論》中就說過,“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曹操統一北方之后,下個目標就是統一全天下,他的如意算盤是:首先占據荊州,向東順流而下,從側面打擊東吳,再向西奪取富饒的益州,以統一天下。(日后晉滅吳還是隋滅陳,宋滅南唐等朝代都是以此為計劃依據的)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下以實現其戰略意圖,荊州的廢物家族新一代掌門人劉琮迫于曹操的兵威不戰而降,使得孫吳政權直接面對著曹操的軍事壓力。輕易取得荊州,得降兵十萬,使得曹操產生了驕傲輕敵思想,沒有采納賈羽的建議。 2:運籌味帷幄的謀略 曹操決定乘勝進兵江東,送一文給孫權,進行恐嚇,以迫使孫權不戰而降。《孫子兵法》第三篇謀攻寫到“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一代梟雄曹操戎馬一生,當然知道這些道理。當時長江中下游流域大的勢力只有最為弱小的劉備、最富足的劉表、政權剛建立不久的孫權,曹軍號稱八十萬其實也只有二十萬,但是卻以席卷千軍之勢千里追殺最為弱小的劉備集團,以達到殺雞給猴看的目的,之后挾長板坡一戰之兵威直逼荊州城下,迫使荊州劉表集團不戰而降,并接收了其全部軍事力量。對孫吳集團,曹操亦打算如法炮制,他就是分析到了孫吳集團的弱點,雖然久為江南世家,但是其政權剛建立不久,內部也是剛換新主,內部各力量派系尚未完成最后的洗牌,內部不穩,與曹軍相比實力處于絕對弱勢;且自古守江必守淮,東吳方面早就喪失了淮河防線,整個東吳像個雞蛋長江防線一破缺乏戰略縱深的孫權連跑的地方都沒有。打算以恐嚇的手段直接統一長江中下游。但同樣地,過于輕敵驕傲使得曹操同時犯下了幾個錯,從而使得這招不戰而屈人之兵最后功虧一簣。 三、戰爭的關鍵和轉折 曹操與周瑜大打情報戰--苦肉計③(人物主要蔣干、闞澤、蔡中、蔡和等) 各方大打情報戰---蔣干盜書,歷史上關于這章節的評論已經是汗牛充棟了我也不打算多講。概括來說就是蔣干立功心切被周瑜愚之。本來蔣干作為曹操的說客是為了說服周瑜歸降的,碰到軟釘子后,無臉回江北,打算刺探東吳方面的情報以撈回點面子。而周瑜深知蔣干幼稚自大,好要面子的弱點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和對荊州降將的不信任,步步設密,散布假情報,順利除掉曹操陣營中最擅長水戰的都督蔡瑁、張允,將自己的數量上的劣勢轉變成質量上的優勢,而曹軍在失去這兩個人后,其水軍只能是外行的將領導外行的兵,戰爭的勝負由此確定。 闞澤獻降書:從《三國演義》成書至今,對此段有所評論的我找不到10篇,其實我覺得這闞澤獻降書這一段同樣精彩絲毫不遜色于后面所寫的龐統獻連環。雖然東吳的精銳水師暫時奪得了制海權,但周瑜深知這并不能徹底打敗曹軍,于是周瑜等人制訂了一份宏大而又嚴密的作戰計劃,其中大將黃蓋的詐降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在黃蓋和周瑜上演了一出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好戲之后,如何讓曹操相信黃蓋是真心來投降的就成為了這詐降一環的重中之重。 四、綜合史實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