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文言文教學策略 [摘 要] 人教版五下教材就安排了文言文教學,小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對于他們來說,文言文比較陌生。不僅難讀,而且難懂。這使得許多學生無法順利地理解課文內容,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文言文教學要收到有效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愛學、易學,形成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十分有必要。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 主動學習 共鳴 橋梁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豐厚的載體,它凝聚了中華民族最寶貴的人文精髓。學習文言文,一方面是為了解我們的祖先的生活情景,可以從中感受古人的情懷,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觀點;另一方面通過這些富有張力與韻律的詩文,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對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很有好處。因此,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從五年級就開始有計劃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閱讀。小學階段入選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質兼美、誦讀爽口的名篇,教學較為容易。然而小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對于他們來說,文言文比較陌生.不僅難讀(單音節詞較多,讀起來拗口),而且難懂(古今詞義差異較大)。這使得許多學生無法順利地理解課文內容,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 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愛學、易學,形成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收到有效的教學效果呢?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的水平對學習效果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要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文言文,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一位教育家說得好:“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各種愉快的情境,時時引起學生的驚奇、興趣、疑問、新鮮等情緒,使教學過程始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吸引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比如,在教學《伯牙絕弦》前,可要求學生盡量搜集古代著名人物的故事資料和有關“知音”的其他材料。然后進行互相交流,使學生從實際事例中對“知音”的含義有個初步的了解,這樣學生對學習這篇課文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2、角色表演,激發學習興趣。 于漪老師曾說:“語文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放在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上,要千方百計讓學生大腦這種機器開動起來。” 教學文言文,要將激發學生的興趣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可以將復習鞏固加于小品表演之中,把歸納寓言寓意藉于“訪談”的進程中,以使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得到最大的“宣泄”。 例如,學習《楊氏之子》,讓學生自由結合,用文言文表演一遍(即背誦課文),再各自編成現代課本劇表演一遍,這樣學生就會在不經意的表演中領會其深刻的含義。 二、加強誦讀訓練,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讀精背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學習語文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學文言文首先得改變教學觀念,把課堂教學以教師串講為主,變為以學生誦讀為主,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誦讀文言文,逐步形成語言的感悟能力。 1、正音聽讀,讀通全文 朱熹先生曾說:“讀書必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其讀書的目的就是“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能讀準字音,對文章的字詞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詞多義,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它的讀音、意義、用法都不相同。學生可以在熟讀熟記其讀音時記住它的不同用法。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義字、通假字,對于這幾種類型的字詞,誦讀時對學生進行認真地訓練,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使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同時很自然就掌握其含義,把文章讀得文通字順。 2、模仿練讀,讀出韻味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