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醉,我獨醒 ———論《離騷》主人公 [提要]《離騷》這首抒情長詩塑造了一個光輝的主人公形象,他堅持進德修業,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堅持理想,忠貞不渝。但由于那樣一個社會,“眾人皆醉”,決定了詩人的悲劇結局。 [關鍵字]《離騷》 愛國主義 悲劇
《離騷》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宏偉的一首自敘性的抒情長詩。它的作者屈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詩人。他的卓絕的藝術才能和巨大的文學成就同他的人格的光輝融化在一起。而他偉大崇高的人格在《離騷》這部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 《離騷》塑造了一個光輝的主人公形象,他的偉大崇高的人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好修為常”堅持進德修業的自我教育精神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好修為常正是貫穿詩人一生的一根主線。文章開頭便自敘身世,表明詩人與楚國的關系至切,暗示自己的作為要無辱于祖考,有所成就。正是這種意念的促使,他努力上進,“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扈江離與群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詩人以采集各種香花美草做配飾為喻,形象地表明了他博采眾善,追求美好事物,勤奮不息。這樣做為的是使自己有“修能美德”,實現為楚國改革弊政作前驅的心愿。 在積極自修的過程中,詩人擔心的是時不待人,“美人遲暮”。一草一木的細微變化,也會引起詩人的時間憂慮。 “老冉冉其將至兮”,“及榮華之未落兮”,“恐鵜鴂之先鳴兮,“,及余飾之方壯兮”,“及年歲之未晏兮”。這些比興與直陳的交互表現,凝聚著詩人生追求的可貴的時間意識。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雖然遭讒見廢,仍然“飲露餐英”以求內心的堅貞芳潔。所以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仍能做到“芳與澤其雜糅兮,惟昭質其猶未虧”。 他耿耿于懷的,不是個人的得失,而是國家的命運,“豈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只有在崇高理想的指導下才能做到“好修為常”; 也只有做到“好修為常”不斷進德修業,才能把為實現崇高理想而奮斗的精神堅持到底。 二、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稱譽“與日月爭光可也!”筆者認為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感正是兩千多年來屈原之所以“光爭日月”的原因所在。而他的這種強烈的情感在《離騷》中得到了完全的釋放。 堅貞不渝的政治思想 由楚國來完成“大一統”的歷史任務,是詩人堅貞不渝的政治理想。詩中在談自己的美政理想時,反復提到那些具有一統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統一中國并有所作為的君主——堯、舜、禹、湯、周文、周武等,歌頌他們的一統業績、政治措施、治國方法,希望楚王能效仿他們。這正可以看出他的正確、偉大的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政治抱負。 再看詩人的“美政”理想。“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污而不頗。”他一再贊頌“先王”的尚賢,實際上希望楚王重用治國賢才。他提出“循繩墨”的主張,必然要除奸佞,革痹癥。他在作品中反復抒發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對腐敗朝政的憤怒,對楚王昏庸的憎怨,對權貴誤國的斥責,他的憂思悲憤地心情是與當時人民的愛憎連在一起的。反映了當時處于戰亂頻繁、災難深重境地人民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當詩人遭讒見廢一再受到排擠以致長期流放的時候,他忍受著極大的痛苦,堅決不離開楚國,寧愿以身殉國。這是多么崇高而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2、重視人民的思想 詩人熱愛祖國,必然關心人民疾苦,這在詩中有直接表現。“長太息以掩涕,哀民生 之多艱”詩人實在是看到了楚國人民的苦難。他對人民的重視決不等同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猶水也,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思想。后者僅僅是從穩固政權的目的出發,而前者完全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去認識他們,看待他們,飽含深情。詩人是站在歷史的高度,在總結有史以來歷次君權喪失的教訓后提出的,他認識到人民的苦難,體會到人心向背的意義,并為此大聲疾呼,擇其時而論之,乃一偉大之孤情也! 眷戀故土之情 對故鄉對祖國的眷戀,既是詩人人格美的光輝體現,也是其愛國情感的具體體現。詩人至死也不愿離開楚國。詩的后半部分以浪漫主義手法表現了他的這種心情。面對楚王的昏庸和群小的讒毀,在是否留在楚國問題上,他也有所猶豫。他曾先問靈氛。靈氛說:“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