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適度使用多媒體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 【內容提要】為了防止小學語文教學從“營養不良”走向“大腹便便”,我們要冷靜思考,分清良莠,擇優慎用,在教學中處理好文本生發的角度、數量和落點的問題,給逐漸“發胖”的語文教學“減減肥”,現代化手段的運用不是越多越好,應該為突破難點、為營造氛圍、為補白經驗、為品味語言、為拓展能力、為人文熏陶而采用,在特定的時間使用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主題詞】多媒體 合理性 實效 案例一:瑤瑤今年六歲,上一年級,每天在學校吃午餐。吃完飯,她坐在書桌前,津津有味的閱讀《幼兒畫報》,里面的小故事深深的吸引著她。此時老師手拿《中華古詩文讀本》進來了,瑤瑤的眉頭馬上皺了起來,嘟噥起小嘴,一臉的無奈。按照學校要求,學生從一年級起不但每學期要背誦三十首古詩,還要背誦《論語六則》《老子二章》《孟子二則》《莊子一則》等古文,雖不解其意,也不得不小腦袋一搖一擺仿古人之樣“之乎者也”一番。 案例二:老師在教學《小熊開店》(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三冊)一課時,先利用電腦出示一只活動的小熊,搖搖擺擺向大家問好,然后在黑板上貼著小動物的圖片,貼著小白兔愛吃的胡蘿卜,小松鼠愛吃的松子,熱熱鬧鬧,花花綠綠,除了事先寫好的課題以外,整個黑板沒有一個漢字。黑板旁邊是一塊比教室的門還大一點的模擬貨價,分四層,在課堂上老師帶領同學貼滿了動物們愛吃的各種食物。 學校要求學生大量的背誦,積累語言這無可厚非,學語文的確應該多讀多背,但必須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學生讀課外書讀的津津有味,興趣昂然,難道不是在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嗎?如果只是片面的認為背多少首古詩、古文就是學好語文了,而忽視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我認為是得不償失。上述現象二,語文課堂是開放的,但必須姓“語”,是在學習語言文字,是在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而不是上學前班,僅僅“熱熱鬧鬧”是不夠的,這絕不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根本,也不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我認為縱觀現在的語文教學,為了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我們老師要冷靜思考,分清良莠,擇優慎用,在教學中處理好文本生發的角度、數量和落點的問題,給逐漸“發胖”的語文教學“減減肥”。怎樣運用好各種教學資源,把語文教學中多余的“贅肉”變成健美的“肌肉”呢,我想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使用多媒體,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切實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突破難點。 當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文本內涵的理解存在差距時,教師應該不惜“筆墨”,為突破難點而生發。如《登上企鵝島》一課,遙遠的南極大陸對學生來說陌生又充滿神秘色彩,那憨態可掬的小企鵝也只是在電視中見過。某老師在執教時,為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理解小企鵝兩次換毛、毛是魚鱗狀都是為了適應南極特殊的氣候,所以教師在上課開始,就通過一段錄像把學生從現實中領到了冰天雪地的南極大陸,短短1分鐘,讓學生入情入境的學習,巧妙的突破了難點;在了解企鵝的種類段落時,漂亮的金企鵝、彬彬有禮的帽帶兒企鵝、兇猛的阿德雷企鵝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師生在研讀文本后,教師播放了簡短的影像,使企鵝的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們在看錄像的同時,調動多種感官,理解背誦課文,這樣由文本生發出來的影像和學生的體驗活動,是緊緊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活動的,是有效而必要的。 營造氛圍。 文字是一種符號,而文字后面的形象卻是豐富的。為了挖掘文字的豐富內涵,有時需要營造一種氛圍。某年輕老師在執教《落葉》一課時,在學“秋風起,天氣涼,樹葉黃了。樹葉從樹枝上一片一片地落下來”時,老師引導學生讀句子,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朗讀漸入佳境,老師輕松的一句“想不想看看秋天的落葉是什么樣”把學生的情緒推向高潮,隨即響起了悠揚的音樂配上優美的畫面,教師充滿吸引力的范讀課文,將文本的意境渲染得淋漓盡致。學生情不自禁的讀起了課文,此時的讀書不在是讀文字,而是在把內心的感受自然流露,這樣的文本生發是到位。 補充經驗。 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學生即將投入的新的學習很重要。當學生缺乏這一方面的經驗時,最好的方法是及時補足。在《奇妙的歌手》以“小黃鶯找金嗓子歌手成立合唱隊”為結構線、以“小蟋蟀唱歌用翅膀、小青蛙唱歌用聲囊、蟬唱歌用響板”為主旨線、以“小黃鶯對動物各不相同的發音器官深感奇妙”為情感線展開,其中用“用翅膀發聲”“用聲囊發聲”“用響板發聲”是學生經驗的空白,老師巧妙的利用電教手段,短短2分鐘演示,使學生一目了然,對理解課文內容起到了有益的補充,水到渠自成。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