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西廂記》的語言藝術 [內容提要]: 元代戲劇大師王實甫的《西廂記》為了宣揚“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一主題,運用各種藝術手段,使作品形成了所謂“花問美人”的藝術風格。綜觀《西廂記》全劇語言的藝術成就,最突出的是把典雅的文學語言與白描性的白話口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既文采華麗,又樸實談雅的風格。 [關鍵詞]:典雅的文學語言 白描性的白話 豐富性 語言藝術
《西廂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中國戲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古代戲曲發展高峰之一,它誕生于盛產戲曲的元代。作品里描寫的崔張愛情故事簡直是家喻戶曉,夫人不知,而作品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它那璀燦優美的語言藝術,更令歷代各階層人士贊嘆不已。正是由于這部作品的出現,作者王實甫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國古代一們杰出的語言藝術大師。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詔詩宋詞的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并將它們完美地事例在一起,創造了文采璀燦的元曲詞匯。明朝初年著名戲曲評論家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稱《西廂記》“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本文擬對《西廂記》里所體現出來的語言藝術作一些粗淺的論述。 典雅的文學語言與白描性的白話口語巧妙結合 《紅樓夢》第四十六回寫林黛玉讀《西廂記》,“不頓飯時,將十六出俱已看完。但覺詞句警人,余香滿口。”確實,《西廂記》的語言,一向受人稱贊。《西廂記》的語言文學讓人有一種感覺,就好像走進一座迷人的語言藝術寶庫,覺得異彩紛呈,目不暇給,如珠似玉,吸為觀止。綜觀《西廂記》全劇語言的藝術成就,最突出的是把典雅的文學語言與白描性的白話口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既文采華麗,又樸實淡雅的風格。 《西廂記》的第一本第二折中的“好模好樣忒莽懂,沒則羅便于工作罷,煩惱則么耶唐三藏?怪不得小生疑你,偌大一個宅堂,可怎生別沒個兒郎,使得梅香來說勾當?”[注釋: ①王實甫撰,張燕瑾校注,《中國古典文學叢書》的西廂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①這里巧妙地用白話文將張生調侃法本的話表現了出來。而同在第一本篆二折中寫張生壯志未酬的曲辭:[二煞]院宇深,枕簟涼。一燈孤影搖書幌。縱然酬得今生志,著甚支吾此夜長!”這些句子又是何等的典雅。 又如在第四本第三折中的:“[正官][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其語言是借助古典詩詞描寫離愁別緒的特有表現手法來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種詩意的淺淺哀悉和無奈的色調來表現主人公離別時的悲苦的。這典辭是多么富有濃郁的文學語言色彩,完全繼承了詔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同在第四本第三折中的:“[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同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的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已后書兒、信兒,索與我的寄。“[四邊靜]霎時時間杯盤狼藉,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緋徊,落日出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夢也難尋覓。”這些曲辭則顯然又是充分的白話口語。又如第一本第四折張生唱詞:“[鴛鴦煞]有心爭似無心好,多情卻被無情惱。”這里化用宋東坡詞《蝶戀花》中句:“笑漸不聞聲漸消,多情卻被無情惱。”顯然,劇作者對唐詩宋詞的喜愛,使他不僅東于在劇作中彩用詩詞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而是樂于化用這些詩詞當中的經典名句,使之貼合劇中的人物。作者王實甫在作品中將典雅的文學語言與白描性的白話口語巧妙地自然地熔為一爐,正是《西廂記》的語言藝術風格。難怪《西廂記》它那璀燦優美的語言藝術,令到歷代各階層人士,包括自視甚高的歷代文人墨客都為之扼腕贊嘆不已。 二、包含有豐富的修辭技巧 《西廂記》的語詞優美、娟麗動人,它包含有豐富的修辭技巧,使劇作的語言修飾達到美輪美奐的境界。據《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離漢成主編)統計,全劇運用的倏手法達34種之多。這里只舉出一種修辭格——“復迭格”中迭字詞的運用。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