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陳子昂的詩歌主張 ——恢復古詩比興言志的風雅傳統
[摘要]唐初詩壇上仍舊彌漫著齊、梁余風,形式上講究聲律、求事,內容上沿襲宮體。初唐“四杰”等人改造了宮體詩,而陳子昂則主張恢復古詩比興言志的風雅傳統,從漢魏風骨中汲取素養來開辟唐詩的領域。他主張的復古理論和詩歌創作影響了有唐一代,對唐詩的變革發展具有關鍵性的意義,成為盛唐詩歌行將到來的序曲。)
[關鍵詞]主張復古 比興言志 以喻論理 序曲
陳子昂是一位對唐詩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詩人,他的詩歌創作表現出明顯的復古傾向,主張恢復古詩比興言志的風雅傳統。 這種復古的文學創作傾向有其歷史的原因。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創作,隨著語言技巧和聲律的進步,日益脫離政教,向著“詩賦欲麗”、“緣情而綺靡”的抒情化方向發展,至齊、梁時,士族社會尚風雅,作詩成為潮流風。當時所作的詩駢儷聲病盛行,宮體詩的浮艷脂粉氣彌漫詩壇,詩風卑下,缺乏骨力,文學日益趨向柔弱,詩壇龐雜混亂,詩歌優劣不辨,專重形式的輕巧華美,講究表現方法和技巧,而文學的思想內容卻被忽略了。齊末梁初的劉勰著成一部文論巨著《文心雕龍》,力圖用儒家的思想觀點來指導魏晉以來離開經典本源而追逐浮靡文風的文學思潮主流。繼劉勰的《文心雕龍》之后,鐘嶸的《詩品》則專論五言詩,也是齊、梁時期文學批評界的重要著作。文學批評著作的出現影響著文學的創作發展,隋初就有李諤的《上隋高帝革文華書》,反對文華藻飾,提倡復古,隋文帝也企圖用政治力量來改革六朝以來的浮靡文風。初唐的貞觀時期是古代詩歌創作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上官儀和初唐“四杰”是有貢獻的詩人。但“四杰”詩風亦屬“當時體”,并沒有完全擺脫當時流行的宮廷詩風的影響。他們的一些作品,講究對偶聲律,追求詞采的工麗和韻調的流轉,不免有雕琢繁縟之病。然而作為在武后時期才登上詩壇展露頭角的詩人陳子昂,屬于受重視的新進庶族仕人,有著被起用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當館閣詩人醉心于應制詠物、尋求詩律的新變時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卻表現出明顯的復古傾向,主張恢復古詩比興言志的風雅傳統。這使他的詩歌創作呈現出與當時流行的館閣體完全不同的精神風貌。 復歸風雅,是陳子昂振起一代詩風的起點,集中體現為他創作的三十八首《感遇》詩。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媚媚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這首五言古詩通篇詠香蘭杜若。香蘭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麗芬芳。作品首先從蘭若的枝葉上著筆,選用了“芊蔚”與“青青”兩個詞義來形容蘭若花葉的茂盛,中間貫一“何”字,充滿贊美之情。如果說“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襯托花色之美的話,那么“朱蕤冒紫莖”則由莖及花,是從正面刻畫:朱紅色的花下垂,覆蓋著紫色的莖,不但畫出了蘭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紛披的情態。“幽獨空林色”是詩人贊美蘭若秀麗超群,以群花的失色來反襯蘭若的卓然風姿。可見詩的前四句是贊美蘭若風采的秀麗,而后四句轉而感嘆其芳華的零落。“遲遲白日晚,媚媚秋風生”,由夏入秋,白天漸漸短。“遲遲”二字即寫出了晝夜長短逐漸變化的特點。用“媚媚”來形容秋風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傳神。然而“媚媚秋風”并不平和,芬芳的鮮花自然也凋零了。 這首五言古詩全用比興手法:詩的前半部分著力贊美蘭若壓倒群芳的風姿,實則是以其“幽獨空林色”比喻詩人自己出眾的才華;后半部分以“白日晚”、“秋風生”寫芳華逝 去,寒光威迫,充滿美人遲暮之感。試想:陳子昂頗有政治才干,但屢受排擠壓抑,報國無門,四十一歲為射洪縣令段簡所害。這正像秀美幽獨的蘭若,在風刀霜劍的摧殘下枯萎凋謝了。詩人以蘭若自比,借花草之凋零,悲嘆自己的年華流逝,理想破滅,寄托了個人的身世之感慨。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