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筆下的唐代女性形象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國家的起源》中曾說“母權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也還從這一刻起,女性亦從女神地位淪落到了女奴地位,在男權社會里過著受壓迫、遭蹂躪的苦難生活。對于婦女凄苦無奈的生活,先秦時期的《詩經》就有所描繪,如《氓》、漢樂府中《白頭吟》和《孔雀東南飛》等。 封建社會是以高度的專制統治和摧殘人性為其本質特征的。隨著封建制度的穩固和發展,婦女所遭受的壓迫就更加深重。《大戴禮記.本命》說:“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禮記內則》又說:“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去”。這些條文是強加在婦女身上的枷鎖,在這些“合法‘的條文下,婦女的地位朝不保夕,常常遭受遺棄,命運悲慘不堪。 即使在較開放的唐代,婦女的命運同樣免不了封建社會的“三從”“四德”“七出”等禮教的束縛,她們也不過是男子的玩物而已。唐代詩人用筆寫出了對她們的深切同情,其中尤以白居易為最。白居易描寫了各個階層的女性,以深切的同情寫出她們的喜怒哀樂:有終年忙碌卻難保溫飽的勞動婦女,有靠姿色和技藝得以生存的妓女,有“春深一食饑”的道姑,有在宮廷里過著非人生活的宮女,更有大膽追求愛情的天真少女……顯示了唐代女性生活的廣闊畫面。這不僅在唐代,甚至在整個古代文學史也是罕見的,本文就白居易詩中的女性形象略作分析。 (一) 白居易現存詩歌有三千多首,女性題材的詩就有二百余首。白居易對婦女的態度是他同情人民疾苦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詩中的女性形象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了唐代各階層婦女的思想和生活。 宮女妃檳 “后宮佳麗三千人”。其實何止三千,這眾多“后宮佳麗”共同侍奉的就是皇帝一個人,但白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女子只是面對明月、孤燈虛度一生的 。唐朝統治者利用“花鳥使“到民間尋找美女。如花似玉的女子一批批地被選入了宮中,她們以為從此可以“承恩”,誰知未謀君面,就居深宮,只能以嘆息和幻想來消磨時光。過著元春所說:“見不得人的生活”周圍走動的是不男不女的宦者,于是“三千宮女燕脂面,幾千春來無淚痕”(《后宮詞》)。一朵朵美麗的花在禁閉的宮帷中隨著歲月的流逝無聲地凋謝了。此刻她們最大的愿望莫過于能像正常人那樣的生活著,為人妻、為人母。白居易的《上陽白發人》深刻地描繪了一位十六歲入宮,直到六十歲還過著獨居生活的宮女的精神狀態。這位“臉似芙蓉胸似玉”的二八佳人被強拉到宮中后,“一生遂向空房宿”,凄慘度日,“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天不明……坐天難暮……春秋往來四十五年間,春秋代序,時來歲往,日復一日地枯萎了自己的青春。詩人在這里寫的絕不是某個人的不幸,而是唐代宮女的普遍寫照。未得寵者如此,少數得寵者的境況也很不幸,她們在遭受皇帝玩弄之后,須臾之間又被打入冷宮,甚至罰為差役或殺身殞命,她們一生的命運掌握在皇帝無常的喜怒中。 楊貴妃,白居易寫她和唐玄宗間真摯愛情,在太平時期,過著“三千寵愛在一身”的生活,一旦有了災情,卻是“宛轉娥眉馬前死”,連摯愛她的唐明皇也無能為力。“君王掩面救不得”,最終楊貴妃溢死,揭示了帝王佳麗悲劇命運的必然性。君王因荒淫誤國,而妃子卻難逃“女禍誤國”的責任。正如李商隱說的“如何四紀為犬子,不及盧家有莫悉”。既然君王都難辭其責,那么她們的毀滅也是必然的。身為貴妃尚且如此,一般的宮女更是可想而知了。還有一類宮女的命運更慘,唐制有這樣的規定:皇帝死后,“宮人無子者都驅譴去守陵,事死如事生”。白居易《陵園妾》中寫的宮女,雖然活著,而自由和意志卻被埋葬了。她們在幽閉中陪伴著幽靈,形同枯稿,心如死灰。詩中所寫的這個“陵園妾”是因讒得罪配陵的,命運就決定了她將守著皇帝的尸骨終了一生。白居易對“上陽人”“陵園妾”悲慘命運的描寫,使我們看見了宮廷中千千萬萬婦女可憐是身影,可悲的命運:多少怨女在宮中消磨了純潔無暇的生命、了卻殘生。 2、棄婦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