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更多相關論文:培養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如何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談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淺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論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 淺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論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 生活自理,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后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我們要把這項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作為幼兒園,我們能否抓住這個關鍵階段,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生活自理現狀,有的放矢地對幼兒進行教育,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關鍵。結合近幾年的工作經驗,我談一下自己的幾點看法。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誤區拾貝 誤區來自家庭教育。 我國的現階段家庭現狀,使家長往往特別重視對孩子的智力開發、知識教育,從胎教到一兩歲就教幼兒識字、唱歌、學琴、畫畫等等,家長對幼兒的技能培訓投資是巨大的,而輕視了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樹大自然直”的教育誤區使他們認為孩子年齡小,不用著急,孩子自理方面的能力現在教不教,學不學是無所謂的,長大了自然就會了。殊不知,這種做法剝奪了幼兒早日獲得自理能力的機會,使幼兒事事依賴他人,自然而然形成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別人都應當為我服務的自私自利的性格,這對孩子成長是非常有害的。家長應該從幼兒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幼兒自己動手,讓他們通過鍛煉建立信心,獨立完成自己能夠完成的任務,并為自己能夠完成任務而自豪。這是幼兒建立自信心,具有成功感、獨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 誤區來自幼兒園教育。 在幼兒園,教師雖然知道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把幼兒智力和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點,針對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活動設計比較少。同時教師認識上的偏差認為幼兒自理能力主要在家庭中培養。當幼兒不會上廁所或不會穿衣時,我們如果不直接動手幫忙,會使家長認為對他們的孩子不夠照顧。因此沒有有意識地去加強訓練,在一些活動中雖然滲透了自我服務的內容,但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有意識地去強化,沒有使幼兒形成習慣。 誤區來自家長過度的溺愛包辦。 案例1:我中四班戚燦園小朋友在幼兒園是個樣樣表現都很優異的小朋友。她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整理物品……還常常幫助一些能力弱的同伴,是教師眼中的佼佼者。一天早上來園,戚燦園的鞋子穿反了,經老師提醒后,她一邊說“都怪奶奶給我穿反了。”一邊熟練的將鞋子換了過來。 經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幼兒已經熟練掌握了穿鞋的技能,可她為什么還要家長繼續“幫忙”呢?這應該歸因于家長對孩子的溺愛以及他們對孩子自理能力的不信任。現在大多數孩子入學前主要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大,“隔代親”現象相當普遍退休后的老人對第三代更加的寵愛,他們認為,孩子小,不忍心讓孩子干這干那,如果累壞了怎么辦?自己有更多的時間照料孩子,因此樣樣事情包辦代替。正因為在這種溺愛包辦思想的支配下,當孩子們主動要求自己動手時,家長產生了眾多的“害怕”和“不信任”思想:孩子自己動手穿衣怕穿不整齊;孩子自己吃飯怕吃不飽,怕掉得到處都是,怕吃得慢飯涼了會生病;孩子自己走怕累著,怕磕著碰著;孩子自己洗臉怕弄得到處是水,怕洗不干凈,孩子自己擦屁股怕擦不干凈,孩子自己睡覺怕睡不著,怕蹬被子,怕危險……因此家長把孩子動手的愿望和機會全都剝奪了,使孩子一旦離開了父母就不知所措。 誤區來自指導培養的策略不當。 案例2:有兩位幼兒他們都很想自己動手穿襪子,疼愛他們的媽媽都滿足了他們的愿望。當面對幼兒滿頭大汗的歪歪斜斜的穿進去一只時,A媽媽氣沖沖地沖幼兒喊:“我說你不會,你偏要逞能,算了算了,讓我重新給你穿。”這位幼兒由這之后再不愿意嘗試著自己做事情了。B媽媽去欣喜地贊賞自己的孩子:“喲!今天你自己穿進去一只了,真能干。來,讓媽媽瞧瞧!嗯,不錯,如果這個地方方向再調整一下就更好了。這位幼兒受到鼓勵,不僅把襪子穿得越來越整齊,而且獨立做事的興趣和信心也越來越強了,久而久之,自理能力越來越強了。 從以上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有些家長也想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策略初衷是好的,但到頭來,仍然沒有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訓練方法過于簡單、粗暴,沒有耐心,挫傷了幼兒的自尊心和學習的積極性。孩子剛開始勞動時,往往做得很慢,有時甚至“闖禍”,這時正需要的家長的支持和鼓勵,幫助提高,使幼兒體驗到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獲得的快樂,從而增強其做事的信心。 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幼兒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通過幼兒的學習參與、訓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們動作的發展。幼兒又是能力培養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生存能力培養將使其終身受益。因此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必需明確: 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是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的需要。 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置身到一個新的天地,擴大了生活圈,新的環境,好玩的玩具,強烈地吸引著他們的好奇心,他們喜歡在幼兒園學習、生活。但不會洗手,不會上廁所,不會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問題,使他們不能很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促進了幼兒的大小肌肉群和動作協調性的發展。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動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練習的課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其責任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幼兒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將促進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發展,和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如吃飯,幼兒不僅學會手喂飯的動作技能,還發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靈活性及手眼協調性。所以孩子每學一項動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動作協調性也將得到相應的發展。 培養幼兒自理能力有助于培養孩子成獨立自信,不依賴成人的性格。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學會獨立用勺吃飯,拿杯子喝水,會洗手,會穿脫簡單的衣褲等,然而剛開始時孩子不會穿衣服,袖子伸不進,鈕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成人幫助。上幼兒園該自己學著穿了,鈕扣洞對不齊,硬是對上一遍,二遍,直到對齊,褲子拉不上,硬是哎喲,哎喲用力拉,直到穿上為止。在孩子學習自理能力技能過程中,老師給予適當的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勇于面對困難,敢于克服困難,去爭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獨立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這種堅強、獨立、自信,正是適應未來社會的高素質人才的良好個性品質。 把生活能力的培養與家長工作聯系起來。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要做好小朋友的培養和訓練,離不開家長的配合。為此,我們把每月的培養目標,寫在家園聯系之窗里,交待內容,讓家長了解。同時請家長為孩子提供方便,衣裝輕便,便于孩子操作,并要求家長在家里進行同步培養。召開家長座談會,向家長宣傳孩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談談培養方法和孩子們的進步等。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對策 改變教育者教育觀念。 家庭,是人一生教育的起點;父母,是孩子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師;日常生活自理技能教育,是幼兒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的培養,是在家庭環境中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教育。因此,我們把轉換家教觀念,改進家教方式放在家教工作的首位。通過各種形式向家長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①定期開展相關內容的家長講座,如“幫助孩子學會自理”,“如何使幼兒學會合作”。②每月出好一份相關內容的家園小報,如“怎樣提供孩子自理機會”、“如何使幼兒產生自理愿望”等。③家長觀摩幼兒園的半日活動,從中分享教師先進的教育觀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經驗。④舉辦家教經驗交流會。 ⑤引導家庭之間自由結伴,形成家庭友好小組,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讓幼兒體驗自理帶來的快樂…… 幼兒園,教師把自理能力的培養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之內,設計一些培養自理能力的活動;在日常生活中教幼兒一些簡單的自理技能,如掃地、拖地、收拾碗勺、擦桌椅、整理床鋪和玩具……并在日常生活中強化幼兒的自理技能,使幼兒形成習慣。 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 寓教于樂,讓幼兒學習自理的技能。 幼兒的思維特點告訴我幼兒的模仿性強,很喜歡鸚鵡學舌,兒歌內容具體、直觀、形象,瑯瑯上口,易讀易懂。另一方面兒歌內容直接有指導學習的作用。因此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把一些幼兒自理技巧編成兒歌、歌曲以及設計成饒有趣味的情節等,讓幼兒在游戲、娛樂中學習本領。 孩子們在游戲中,會學到一些吃飯、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幫助孩子遷移運用到他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這種方法,符合幼兒心理特點,自然親切,生動活潑,收效較明顯。再比如競賽游戲:此類游戲主要是通過競賽活動來鞏固生活技能,培養自立和競賽精神。有穿衣比賽,穿鞋、疊被鋪床、用筷等等。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進行個別指導。 由于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對于每層次的幼兒來說,要求就有所區別,須因材施教。對于自我服務能力較強的幼兒,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于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對他們的點滴進步都應肯定。我們可以開展“強幫弱”的活動,如在午睡起床后,請能力強的幼兒來幫助能力弱的幼兒穿衣服、鞋子、疊被子等。使能力強的幼兒體驗到為他人服務的樂趣,也使能力弱的幼兒在內心深處播下了要學會自我服務的意識并逐步學會掌握自理方法。 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幼兒自理的要求。 自理技能的掌握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它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例如:小朋友學習吃飯,我們首先應該讓幼兒學習用勺,再要求幼兒做到“三凈”,最后才是要求幼兒注意速度和質量。因此,當幼兒初步掌握一個自理技能時,我們應本著“跳一跳,夠得著”的原則,逐步提出新要求,以便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教師切不可在幼兒的學習過程中以“一步登天”的思想高要求幼兒,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信心。 提供幼兒的自理機會。 孩子雖小,但我們不能低估他們做事的能力,應該不失時機地為幼兒提供鍛煉的機會和條件, 放手讓幼兒去嘗試、去體驗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例如:每天安排小值日生。有管理自然角的,即早晨小值日生要早早入園,給自然角的花、農作物澆水。還有餐前值日生,即餐前和老師一起擦桌子,協助老師一起分小盤、分小勺。餐后幫助老師收拾桌子。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每當這時,孩子總會爭先恐后地說:“老師讓我來分勺子吧。”“老師讓我澆水吧。” 從兒童教育來說,幼兒園是一個人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最佳時期。我們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幼兒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生活習慣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礎。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要充分給他們創造條件,教他們正確的自理方法,多指導、多鼓勵、少指責,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相信我們的孩子有能力進行自我服務。只有這樣,培養幼兒較強的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最終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我們的孩子終身得益。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