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格式
        電氣工程 會計論文 金融論文 國際貿(mào)易 財務管理 人力資源 輕化工程 德語論文 工程管理 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 信息計算科學 電氣自動化 歷史論文
        機械設計 電子通信 英語論文 物流論文 電子商務 法律論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場營銷 電視制片管理 材料科學工程 漢語言文學 免費獲取
        制藥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裝工程 模具設計 測控專業(yè) 工業(yè)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應用物理 電子信息工程 服裝設計工程 教育技術學 論文降重
        通信工程 電子機電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學 藝術設計 新聞專業(yè) 信息管理 給水排水工程 化學工程工藝 推廣賺積分 付款方式
        • 首頁 |
        • 畢業(yè)論文 |
        • 論文格式 |
        • 個人簡歷 |
        • 工作總結 |
        • 入黨申請書 |
        • 求職信 |
        • 入團申請書 |
        • 工作計劃 |
        • 免費論文 |
        • 現(xiàn)成論文 |
        • 論文同學網(wǎng) |
        搜索 高級搜索

        當前位置:論文格式網(wǎng) -> 免費論文 -> 心理學畢業(yè)論文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抑郁癥干預中的價值(一)

        本論文在心理學畢業(yè)論文欄目,由論文格式網(wǎng)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抑郁癥干預中的價值
        [摘 要]抑郁癥是一組以抑郁癥狀為主的情緒障礙,發(fā)病率較高,中國就醫(yī)比例較低。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指以儒釋道三教為主流、以孝順父母、仁愛萬物為核心的文化精髓。因為中國社會文化的需要、西方文化嫁接不良為抑郁癥留下的隱患和西方心理學理論本土化過程中面對的阻礙,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嫁接到抑郁癥干預迫在眉睫。利用傳統(tǒng)文化干預抑郁癥可以從轉變外部歸因為內(nèi)部歸因、與父母建立聯(lián)接、積德行善、正確認識付出和回報、學會愛人、面對自己、隨喜功德、互助贊美、采取行動、中醫(yī)治療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中華傳統(tǒng)文化 抑郁癥 干預
        一、抑郁癥的相關研究
        (一)抑郁癥的內(nèi)涵與外延
        抑郁癥是以抑郁為主要癥狀的一組情感障礙或心境障礙,是一組以抑郁心境自我體驗為中心的臨床癥狀群或狀態(tài)。[ 朱紫清等:《抑郁障礙的診療關鍵》,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相對于抑郁心情而言,抑郁癥是較為持久、影響個人發(fā)展及社會實踐的一組癥候群,較輕微的被稱為“心境障礙”,較為嚴重的會影響到求助者的社交活動甚至產(chǎn)生自殺行為。抑郁癥主要的評價標準有9個方面,即:興趣喪失、無愉快感;精力減退或疲乏感;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或有內(nèi)疚感;聯(lián)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反復出現(xiàn)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為;睡眠障礙,如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食欲降低或體重明顯減輕;性欲減退。[ 摘自CCMD-3中抑郁癥的診斷標準。]
        抑郁癥的高發(fā)年齡段為45~54歲,女性多于男性,已婚人群多于未婚人群,離異人群高于已婚人群。[ 胡斌等:《江西省抑郁癥患病率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中華精神科雜志》2003年11月]2012年10月,世衛(wèi)組織公布的數(shù)據(jù)推測全世界每年有5%的人患上抑郁癥。
        (二)現(xiàn)代抑郁癥干預的方式
        抑郁癥最初的干預方法為心理學范疇的方法,即會談法、認知治療等,1988年氟西汀(百憂解)入市后以后超過5000萬人使用,至今藥物治療仍然被認為是行之有效且可評估測量的方法,在歐美國家仍然把藥物治療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在此也不排除安慰劑的效果),但顯然藥物治療具有依賴性和復發(fā)性且較為昂貴。此外,在抑郁癥的研究過程中也有很多新型的治療方法,如電痙攣療法、替代性療法、女性荷爾蒙補充療法HRT5(針對產(chǎn)后抑郁)、反射療法等等。
        (三)中國抑郁癥
        在中國,抑郁癥還算是一個新詞匯,但并不表示中國的抑郁癥患者為少數(shù)。加拿大學者費立鵬2009年在《柳葉刀》上發(fā)表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中國的抑郁癥患病率為6.1%。世界衛(wèi)生組織、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的一項聯(lián)合研究表明,抑郁癥已經(jīng)成為中國疾病負擔的第二大病病,但絕大多數(shù)患者因為醫(yī)療條件限制或認知的限制等原因并未接受正規(guī)治療,就醫(yī)比例低于十分之一。顯然中國人對于精神方面的困惑還沒有足夠的重視,且中國的心理衛(wèi)生事業(yè)還有待持續(xù)完善。
        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儒釋道三教為主流,“儒”指以孔夫子為代表,以《四書五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的學派;“釋”指以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文化為主的學派;“道”指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以《道德經(jīng)》(即《老子》)《南華經(jīng)》(即《莊子》)為主要經(jīng)典的學派。這三個主要教派在中國文化歷史的發(fā)展中作為主流思想互相影響與融合,形成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
        秦始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今儒學仍然是中華文化的主流學派。儒家思想以五倫、四維、八德、三綱五常為主要的教育內(nèi)容。孔子主張“仁愛”,認為仁愛是人性的根本;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治國應以“民為貴”,尊重人民;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三字經(jīng)》說“人之初,性本善”即人的天性本善,荀子認為的惡是后天不加以修持就會向“惡”發(fā)展),提倡重禮法規(guī)范的教育。
        道教作為中國大地上催生的本土宗教,以樸素的唯物主義提倡“道法自然”,尊重眾神——自然大地均有神明。道家崇尚“無為”(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于,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利益),道家認為“無”與“有”會相互轉化,通過“修道”的過程,可以于無為中得一切“有”。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以三世輪回為主要的思想,提倡通過行善除惡、坐禪、苦修、誦佛號等方式來領悟人生世界的真相,認為“人人皆佛”,只要心定,摒除習氣、修十善業(yè),就能大徹大悟,親現(xiàn)極樂世界。
        儒釋道三教的根本都出發(fā)于對父母的孝順,對天地自然的敬仰,讓人把對精神境界的追求作為第一追求。認為人應該從根本上修養(yǎng)心性,成為一個完“善”的人。對父母孝順,就能法自然之序,敬愛兄長、朋友,處理好夫婦關系。長大以后,對父母的孝順和光耀門楣的一種責任感(這是儒學的思想,佛家的思想是對人類社會和對自然的一種責任感的驅(qū)使)會驅(qū)使人除惡行善,從而將對父母的依賴與愛轉化為仁愛而為社會的和平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不論是行善得善還是仁愛修仙、修善業(yè)得現(xiàn)極樂世界,三教都提倡以“愛”的態(tài)度來為別人奉獻自己并從中得到收獲,使得世界和平美好。
        三、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抑郁癥干預中應用的緊迫性
        (一) 中國社會文化的需要
        1、對傳統(tǒng)文化的片面認識已經(jīng)讓人們有了片面的歸因。
        在《南都周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這樣說道:“中國人的‘事事隱忍’、‘極盡周全’、‘表面和氣’等等讓西方人捉摸不透的功夫,是傳統(tǒng)中華文化的內(nèi)里精華。我們習慣啟動否定的機制,抑郁感受一產(chǎn)生就壓抑下去,強撐著自己沒事兒的樣子。‘在中國人性本善的文化中,善是人性修養(yǎng)的終極目標,所以要時時堤防暴露惡,掩飾內(nèi)心深處的東西,這使得中國人更傾向于做表面文章,生活在非常沉重的枷鎖中。’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王登峰表示。”[ 《你好,抑郁》,《南都周刊》2014年3月26日]很顯然這已經(jīng)把現(xiàn)今中國人的抑郁歸罪于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顯然這樣的歸因?qū)τ谝钟舭Y的干預于事無補。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人盲目的跟從西方文化而并沒有意識到西方文化是在其土地和文化歷史上孕育出來的;五四運動后中國人對于本土的文化更是嗤之以鼻。有人認為“克己復禮”是牢籠和枷鎖,認為“中庸”思想是讓人被動無為,認為佛教是鬼神迷信,事實上都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誤解,這也是對中國人自我的一種貶低。
        事實上,為善的確能為人帶來樂趣,現(xiàn)在人之所以覺得為善成為了桎梏,是因為人們從內(nèi)心深處想做好事,又不好意思,好像做了好事顯得自己很做作,顯得自己不夠現(xiàn)代化。“克己復禮”是指以禮儀約束自己,而事實上“禮”最初是各個崗位的行為規(guī)范,就像現(xiàn)在的《員工守則》之類,孔子認為恭敬的態(tài)度比繁復的禮法更為重要;《中庸》本是《禮記》中的一篇,要求人們做事適可而止,“無過之,無不及”,而并不是讓人消極避世,自怨自艾;三綱五常的提出者范仲淹自己也是個直言敢諫的忠臣,常常冒死進諫,他并沒有說“君為臣綱”臣就應該對君的錯誤也都言聽計從;孔子崇尚仁義,并沒有說犯錯的人就應該受到嚴肅的刑罰;老子提倡“無為而治”,是指作為君王治理國家,應該從修養(yǎng)自身的德行開始,以榜樣的力量推己及人而不是僅僅依靠刑罰和暴力來通知,相反,傳統(tǒng)文化認為,當國家依靠刑罰來統(tǒng)治的時候國家就會很危險,這就像人有了病才去看醫(yī)生一樣,是一種舍本逐末的行為。佛教起初是一種形象化、擬人化的教育方式,讓人恭敬、謙卑、自省,而至今只留其表象而未發(fā)揚其實質(zhì)使得很多人認為佛教是“迷信”,如果燒香拜佛就能“有求必應”,佛陀為什么要苦行參修呢?顯然這也是誤解。
        顯然,把中國人普遍的抑郁歸罪于傳統(tǒng)文化,并不會讓人們好過一點,反而顯得個人的力量很渺小,因為社會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就應該是這個樣子。這種思想本來就是一種逃避自身的思想,也會給社會形成一種負面的輿論氛圍。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不認可和反對父母一樣,是一種對自己的不認可,這從根本上讓人缺乏了一種內(nèi)在的自信力量和歸屬感。如果我們每天在做的、在信仰的一切都不是對的,那社會應該向什么樣的方向發(fā)展?顯然這種不確定性也為內(nèi)心情緒的掙扎埋下了隱患。
        2、西方文化的嫁接不良影響了中國的教育理念
        人真實行為和情感的傳遞比言語的贅述更具有影響力和說服力。我們試想這樣的情景,現(xiàn)在的中國社會,一家人聚餐,誰最先動筷子?大家都讓誰多吃一點?試想,如果孩子小的時候?qū)W習“科學知識”,一家上下都以孩子為主,并告知孩子“你好好學習就行了”,孩子長大以后能想著為社會奉獻自己,按照規(guī)矩辦事,不要觸犯規(guī)則,能尊老愛幼嗎?小時候他最大,長大以后誰他都得尊重,小時候無法無天,長大以后處處碰壁,顯然很難讓人有一個健全和統(tǒng)一的人格,這就在孩子高考、走進大學和剛走上社會的時候為其角色的轉換埋下了隱患。似乎走進每一個大學特別是知名的大學,都有自殺的陰影籠罩,人們總以為讓孩子學習科學知識就是最好的,而現(xiàn)實證明事實并非如此。現(xiàn)在人們常常說“90后犯罪率逐年上升”可能一方面是90后慢慢的走上了社會舞臺,另一方面90后內(nèi)心的不自信與面對社會文化沖擊的不確定性的恐慌也讓他們?nèi)菀紫萑肭榫w的危機和容易受到社會負面氛圍的影響,容易效法和跟從——很顯然這是西方文化在中國土地上嫁接失敗的地方。90后應該是第一批作為時代的反映而驗證這一“嫁接不良”的受害者,“逆反”在這一代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他們有極大的膽量挑戰(zhàn)權威、挑戰(zhàn)法律卻并沒有因此獲得更高的幸福指數(shù)。西方思想的引入對60年代人的影響也影響著90后的父母的關系——他們身受傳統(tǒng)禮教的教育,是骨子里的“中國人”卻不讓自己的孩子做這樣的中國人,言教和身教在他們身上沖突,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上更是空缺,為自身和為孩子患抑郁癥都埋下了隱患。
        (二) 西方心理學理論本土化過程中的阻礙
        1、 信仰價值沖突
        “西方人能接受的一些理論和方法,中國人不一定能接受。例如在咨客中心療法中,醫(yī)生對咨客提出的困難不加判斷和指示,讓咨客完全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來自我調(diào)整,不重視專家的作用,這在中國本病人里就不一定能行得通。他們會認為醫(yī)生沒有能耐或不負責任。又如在心理分析治療中,向病人解釋他無意識中有自罪感,有受懲罰的愿望,這顯然和西方基督教“罪的文化”有聯(lián)系,中國人就不一定能承認。對異性父母的情愛欲望未能滿足和解決形成的俄狄浦斯癥結是神經(jīng)癥的根源。在西方這一觀點可以直接向病人解釋,但在中國當前還不易為病人接受,如此等等。”[ 鐘友斌:《認知領悟療法》,貴州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顯然西方文化為基礎的心理學理論在中國需要從本質(zhì)的信仰體系上去“本土化”才能真正適應中國人的需求。中國人喜歡和別人比,喜歡關注別人的事情,喜歡對別人說長道短,在意別人的評價都是對自己不自信和希望尋求認同的一種心理的趨勢(在西方并非如此),這可能源于社會文化對于真正的“中國人”的不認可,也可能源于隱晦的俄狄浦斯癥結。中國式的抑郁癥很多都是起源于父母的不認可,個人對自己的認知達不到社會輿論(以非正式的輿論為主)的要求或是對未來可能面對的問題的不自信的恐慌等,而并非是“傳統(tǒng)文化對人的要求”,傳統(tǒng)文化對人的要求和標準是明確的,而抑郁癥患者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在中國,抑郁更像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顯然在中國的土地上分析社會及個體的心理問題,必須從本土的文化根基上分析也必須由此著手。
        2、社會意識的差異
        中國的抑郁癥患者,要么認為自己是病人,把自己和“正常”對立起來,要么認為自己沒有問題,因為中國社會輿論會強化“病人”和“正常人”的差異,像欣賞動物園的動物一樣去評論那些“不正常”的人,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承認自己“有病”,這區(qū)別于西方開放的文化氛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事情變得更糟。中國文化本身是兼容并包的,但是到了這一代卻變成了試探、好奇、貶低別人以尋找自身的平衡。很顯然,在中國當代的文化下,干預抑郁癥不能太多的要求環(huán)境的支持和理解,中國人還并沒有意識到心理是社會的反應,還并沒有意識到早期兒童教育的價值(雖然傳統(tǒng)文化中認為童蒙養(yǎng)正很重要),但是在傳統(tǒng)文化實踐和弘揚的團隊中可以找到這樣的氛圍。
        誠然,因為文化素質(zhì)、經(jīng)濟發(fā)展等等的限制,中國大部分抑郁癥患者還在心理和生理衛(wèi)生醫(yī)療機構的門外,想讓更廣泛的人能從情緒的障礙中走出來,尋找一種能讓人自救,能讓人“順其自然”就能好的方法是從根本上抑制社會普遍的抑郁情緒的發(fā)展的重要任務。
        三、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抑郁癥干預中的方法
        (三)認知療法
        1、內(nèi)部歸因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上一篇:一例“逆反行為”兒童心理咨詢案.. 下一篇: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研究
        Tags:中華 傳統(tǒng)文化 抑郁癥 干預 價值 【收藏】 【返回頂部】
        人力資源論文
        金融論文
        會計論文
        財務論文
        法律論文
        物流論文
        工商管理論文
        其他論文
        保險學免費論文
        財政學免費論文
        工程管理免費論文
        經(jīng)濟學免費論文
        市場營銷免費論文
        投資學免費論文
        信息管理免費論文
        行政管理免費論文
        財務會計論文格式
        數(shù)學教育論文格式
        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論文
        物流論文格式范文
        財務管理論文格式
        營銷論文格式范文
        人力資源論文格式
        電子商務畢業(yè)論文
        法律專業(yè)畢業(yè)論文
        工商管理畢業(yè)論文
        漢語言文學論文
        計算機畢業(yè)論文
        教育管理畢業(yè)論文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論文
        小學教育畢業(yè)論文
        心理學畢業(yè)論文
        學前教育畢業(yè)論文
        中文系文學論文
        計算機論文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如發(fā)現(xiàn)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lián)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ǎng)(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wǎng)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心理學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yè)論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8 LWGSW.com 論文格式網(wǎng) 版權所有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论文格式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