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研究基因突變和遺傳性疾病的最常用方法。每個 SNP 代表一個堿基變化,現已知人約有 120 萬個 SNP,它們編碼或不編碼,影響蛋白質的表達和功能。由于相鄰 SNP 常常連鎖不平衡,因此如果將某個 SNP 進行基因分型,便能作為一種標記物為臨近的 SNP 提供遺傳信息。在全基因組學研究興起之前,研究人員主要利用基于 SNP 的連鎖分析和候選基因關聯研究識別缺血性卒中的遺傳基因,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隨著人類全基因組圖譜的完成和計算機高通量技術的應用,缺血性卒中的遺傳機制研究很快轉向全基因組掃描研究,如全基因組連鎖分析(gnome-wide lineage analysis)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目前,GWAS 和生物信息學的綜合運用是缺血性卒中基因組學研究的最主要方法。此外,研究人員還通過結構遺傳變異、基因轉錄水平變異以及表觀遺傳學水平變異等結構基因組學和(或)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方法,從基因的不同水平和層次進一步闡明缺血性卒中的遺傳機制。
法布雷病(Fabry disease)是青年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呈 X 連鎖隱性遺傳,由于α- 半乳糖苷酶基因突變引起酶部分或完全缺乏,造成糖脂、球形三脂酰基鞘氨醇聚積在不同器官的細胞膜和溶酶體而致多臟器損害。既可影響大動脈,亦可累及小血管,多見后循環腦梗死和白質病變。研究表明,法布雷病與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6 墓因多態性、內皮型一氧化氮合酶、V 因子和 Z 蛋白有關,但確切機制有待深入研究。
鐮狀細胞病(sickle cell disease,SCD)是兒童卒中的常見病因,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由于β- 球蛋白基因點突變使血紅蛋白 B 鏈 N 末端的谷氨酸被纈氨酸替代,形成異常血紅蛋白 S。SCD 主要累及大動脈,表現為可逆性腦白質病、腦靜脈血栓形成以及顱內和蛛網膜下腔出血,以分水嶺梗死較為多見,累及小動脈時可造成皮質下小梗死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