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論文:班級中幼兒同伴交往情況的觀察與分析 試論如何培養幼兒同伴交往能力 淺析幼兒同伴交往情況 幼兒同伴交往中混齡交往的研究
幼兒同伴間交往能力的培養 同伴交往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幼兒只有在與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學會在平等的基礎上協調好。同伴關系是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伴在兒童社會和身心全面發展過程中起著成人無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同伴關系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的重要精神環境,有利于他們形成自尊、自信、活潑開朗的性格;有利于促進其社會化及心智的發展,而同伴間交往能力的培養將影響幼兒以后的社會適應,因此,幼兒同伴間交往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那么,如何培養呢? 一、同伴間交往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首先:幼兒同伴交往中存在以自我為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為人處事總以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不顧及他人。他們固執己見,很少關心他人,不能與他人和睦相處。我國現階段的幼兒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獨生子女,所以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更加以自我為中心。在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受到影響時,他們往往情緒變化過快或過激。 其次:幼兒同伴交往中表現得較孤僻、任性、不合群。 有的幼兒在同伴交往中表現得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戲,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常常悶悶不樂,甚至過分敏感。他們喜歡一個人呆在一邊,不愿讓別人接近自己,更不會主動與同伴玩合作游戲。這些幼兒有時還伴有小心眼、愛鉆牛角尖等現象。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嚴重影響著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再次:幼兒同伴交往中有明顯的攻擊性行為。 有些幼兒在同伴交往中有明顯的攻擊性行為,如:罵人,踢人,推人,對別人吐口水,爭搶玩具,叫別人綽號,故意刁難小朋友,等等。如不及時矯正這些行為,幼兒會逐漸形成傲慢無禮、脾氣暴躁、冷酷無情等不良情緒。 二、原因分析 引起幼兒同伴交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幼兒先天素質和自身心理的發展,家庭、托幼機構以及社會等方面的影響。 (1)家庭因素的影響 父母錯誤的教養態度與方法(過分保護、溺愛、粗暴、冷漠等)會對幼兒的人際交往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引發心理問題。父母過分保護和溺愛已成普遍問題。有些家長對幼兒粗暴和過于嚴厲,對幼兒來說是一種不愉快的經歷,容易形成自卑、膽怯、孤僻和畏縮等不良心理品質,甚至通過模仿與學習,表現出攻擊性行為,使同伴不愿與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際環境有利于幼兒與同伴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環境則會影響幼兒的同伴交往。父母離異或不和對幼兒的影響極大。在沒有雙親或雖有雙親卻沒有愛的家庭中,幼兒常因缺乏愛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緒。由喪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引發的欲求不滿,使他們形成了攻擊、破壞的行為習慣,這對幼兒與他人交往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2)托幼機構的影響 托兒所和幼兒園是幼兒最早加入的集體生活環境,對培養幼兒社會適應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幼兒從家庭進入集體環境,對教師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師未能與幼兒建立起親密、融洽、協調的關系,就會導致幼兒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造成幼兒與同伴交往的不協調。如果教師不注意愛撫、關心、尊重和認可幼兒,甚至經常冷落或懲罰幼兒,就會使幼兒產生不安全感,容易產生心理壓力,進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三、 各年齡段同伴間交往能力培養的對策 (1) 小班 小班的孩子,從家庭進入幼兒園,他的社會性交往關系已不僅限與親人之間,而是擴展到和同伴的關系上。幼兒通過與同伴的交往使其在更大范圍內體驗一種全新的人際關系。這是幼兒發展社會能力、提高適應性、形成友愛態度的基礎。因此,作為小班幼兒,同伴關系在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共同的興趣、互懂的語言、平等的地位,使得孩子們很自然地想在一起玩耍游戲。當這種交往需要得到滿足時,幼兒會感到特別高興。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提出:“孩子與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徑。交往對孩子具有獨特的心理價值,這是親子關系代替不了的。” ㈠為幼兒創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小班幼兒與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戲。游戲是學前兒童的主導活動,它是兒童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特殊方式。在游戲活動中,兒童實際上是通過社會角色的扮演來學習人際之間的交往,從游戲的角色分配和游戲的材料的使用來看,常常需要兒童學會協調,而這種協調能力正是與同伴的交往中逐步學會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為幼兒創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在游戲中他們可以學習合作、互助、輪流、分享,學習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學習如何與他人共同生活。如:多組織幼兒一起拼圖、搭積木、作畫、看圖書、玩娃娃等。教師應想辦法為幼兒創造、提供與同伴交往學習和游戲的機會,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交往。在建構游戲、角色游戲中,幼兒必須共同商量、互相配合、友好交往,才能使游戲順利進行下去。 作為教師,既不要放過每一次讓幼兒交往的機會,同時還要有意識地為幼兒創造、提供交往的機會。 ①創設教育環境,提供鍛煉機會 依據階段目標,創設與主題相一致的幼兒園環境,促進幼兒交往能力提高。例如:在培養幼兒交往語言中,把幼兒園環境布置成“我和小動物打電話”,刺激幼兒有想說的愿望,并會想想該說什么?怎么說?然后提供玩具讓幼兒模仿和對話,使幼兒在場景中獲得交往語言的提高。有計劃地安排社會性教育活動,利用“家長社區資源”組織幼兒在社區活動,通過社會交往擴大幼兒與社會的接觸。例如:與社區老人接觸,到同伴家作客等,以發揮多種教育途徑的功能,并讓家長在參與過程中,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目的,達到同步教育的效果。②教給幼兒一些交往的技能。 幼兒之間有種天然的親和力,他們喜歡在一起游戲,但在游戲時卻常常會出現各自游戲、互不干擾的局面,或互相攻擊、爭搶玩具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教給他們一些同伴間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1)教導幼兒待人禮貌、熱情。 在幼兒群體中,可以發現那些樂于將自己的玩具、圖書、食品與人分享,對人熱情有禮貌的孩子常常能成為許多孩子的玩伴。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兒遇人主動問好,告別時說“再見”,請求別人幫助時要說“請”,接受別人幫助后應說“謝謝”,無意中碰到別人要說“對不起”,接受別人道歉時應說“沒關系”。教師要以自身良好的品行感染幼兒,對于幼兒表現出來的良好行為和情感,及時給予正面強化,使幼兒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2)教給幼兒主動交往的方法。 小班幼兒間的交往大多是圍繞玩具而發生的。他們為玩具而發生爭搶行為,或者通過玩具而向同伴表示邀請。我們鼓勵幼兒將家中的玩具帶到幼兒園來,在集體面前介紹給同伴。在活動中,我們仔細觀察幼兒的表現,啟發幼兒加強同伴間的交往,如“你想玩他的玩具該怎么說?”“你想和誰一起玩玩具?”“你們是怎么玩的?”除了玩具,幼兒還把家中的圖書、小食品拿來與小朋友一起分享,跟小朋友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動畫片,和小朋友拉拉手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協商游戲的玩法等。 (3)及時鼓勵、引導幼兒,使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小班幼兒在一起玩時常常三三兩兩各玩各的,邊玩邊說,慢慢地互相啟發,互相模仿,從而產生互相交流的需要。當幼兒做出交往行為,能較好地與同伴學習或游戲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勵,如,“你能商量著搭,真好!”教師贊許的目光、肯定的語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輕撫孩子的肩膀、對孩子親切地點頭、翹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兒受到極大的鼓勵,從而進一步強化交往的動機,愿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交往行為。而對不太會交往或缺乏交往意識的幼兒,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與指導,如“一本書,如果兩人一起看,會怎么樣?”“你跟他說,我們一起搭,試試。”“你們可以一起玩。”在教師積極的鼓勵和適宜的引導下,幼兒與同伴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回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養。讓幼兒體驗到一種成就感,體驗到“學會本領”的喜悅,從而產生一種積極投入的內部動力,這有利于促進孩子有益經驗的形成和積累。 (2)、中班 在實踐中我發現,4—5歲幼兒的有意注意發展水平較低,自控能力差,但是好學,模仿能力強,易采用多種幼兒容易接受的形式來培養幼兒間的交往能力。 ①讓幼兒掌握與同伴交往的方法與技能 (1)自帶玩具活動:我們規定每周兩天讓幼兒自帶心愛的玩具上幼兒園,讓幼兒討論“怎樣和同伴合作玩”、“別人想玩你的玩具時該怎么辦”、“你拿到同伴的玩具時該怎么說”、“你想玩別人的玩具時該怎么說”等話題,讓幼兒說說自己的想法,從而明白與人相處的方法,要愛護玩具、不能強奪、搗亂等。在活動后,我們讓幼兒講講“你最喜歡誰的玩具”、“你和小伙伴是怎樣玩的”、“你把自己的玩具讓給誰了”等,讓幼兒交流各種交往方法,體驗交往的樂趣。 (2)對抗性競賽活動:如跳繩比賽、拍球比賽、一物多玩比賽、生活自理能力比賽等,這些比賽活動既增強個體競爭意識,又增強集體競爭意識,讓幼兒在這一次次的活動中掌握同伴交往的方法技能,提高幼兒合作、競爭、協作的意識。 ②在日常生活中為幼兒創造同伴交往的機會。如: (1)晨間檢查:在幼兒來園和離園時,要求幼兒使用“你好”、“再見”等禮貌用語,以此來形成“能主動問好和道別”的交往習慣,從而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2)晨間活動:要求幼兒玩玩具時,要互相謙讓,友好相處。 (3)課間活動:要求幼兒在做游戲時能友好地與同伴商量分配角色,并鼓勵不善于交往的幼兒加入小伙伴的游戲中去。 (4)戶外活動:要求幼兒踴躍參加各種活動,并采納別人提出的建議共同游戲。 (5)生活活動:在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動中,與同伴有矛盾時懂得謙讓、協商。 (6)就餐活動:在幼兒就餐時,及時針對幼兒因匆忙引起的過失行為,如:打翻了豆漿、撞到了同伴,讓幼兒議一議所造成的后果,想一想彌補過失的辦法和今后應該選擇的做法。 (7)節日活動:愉快的交往經驗可以提高幼兒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強又會引發更強的交往主動性,兩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而節日活動就是為幼兒創設愉快的交往機會,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動。每次活動我們都讓不同年齡班的孩子在一起活動,他們感到特別有趣。孩子們既享受了節日的快樂,又體驗了交往的樂趣。 (3)、大班 進入大班后,發現孩子們之間的關系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孩子與孩子之間似乎不再像小班、中班那樣不分彼此、親密無間了,部分孩子在集體中有孤立,受冷落、被排斥的現象。尤其在幼兒自主活動時,表現得更為突出。 幼兒期兒童的社會需要日益增長,交往是兒童強烈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大班幼兒,更喜歡與人交往,更樂于交往。交往可以使兒童直觀地感受到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可以使兒童學會協調周圍人之間的關系。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從小樹立正確的友誼觀,交往觀,合作觀,使他們能在積極,主動的交往中獲取信息和溝通感情,增進了解社會的能力呢? 游戲是兒童最基本的交往。游戲過程本身就是兒童交往的過程。在游戲過程中,幼兒通過自已或與同伴們的共同活動,把自己最感興趣的的事表現出來,這在幼兒間雙向互動過程的交往學習隨處可見。 首先:鼓勵幼兒在共同游戲中進行交往的語言實踐 幼兒與同伴共同游戲是交往語言實踐的最好時機,如游戲開始時的主題的確定,游戲的場所,以及游戲材料的選擇和游戲角色的分配等,都需要幼兒自己用語言來表達,同時還要傾聽游戲伙伴的意見。隨著游戲的展開,和情節的發展,幼兒們所扮演的角色必定要和伙伴們發生人與人,人與事物的故事,這些也是幼兒們運用語言和練習語言的時機。因此,在游戲中構建兒童的交往語言,不僅能培養幼兒的交往技能,而且能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發展與提高。 其次:老師在幼兒的交往中應發揮主導作用 教師在幼兒的交往的游戲中要發揮主導作用,必需有計劃,有目的地去引導。由于幼兒社會經驗少,交往技巧不成熟,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因而常常說話方式不得當,在交往中出現矛盾,作為教師則應善于觀察和了解矛盾的根源,幫助他們在解決問題中來尋找矛盾的根源,從而更好地引導幼兒們學會交往。例如,小朋友陶錦鵬不小心踩了王森的腳,王森因為陶錦鵬沒有對他說“對不起”,就到老師這里來‘告狀’。這是由于幼兒在交往中語言運用不當而引起的矛盾。在幼兒發生矛盾時教師不應以解決者的身份介入,最恰當的方法就是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引導幼兒們一起來共同解決。 在講評活動時,作為建筑區的代表,陳煜杰向小朋友們講述了搭建的設想與過程,聽了陳煜杰的介紹,所有的小朋友們都報以熱烈的掌聲,建筑區的小朋友的臉上都綻出快樂的笑容。通過這件例子,我們認識到在幼兒們學習交往的過程中,還要引導他們學會寬容與理解,鼓勵幼兒懂得接納對方,教育他們要會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在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氛圍中和睦相處,得到快樂,同時也增強了自身的自信心。 再次:家長做好榜樣作用,鼓勵孩子與各類同伴交往 家長要做好榜樣作用,多帶孩子走出去、請進來,鼓勵孩子與各類伙伴交往。家庭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基地,家長的言行、教育模式、人際交往方式習慣、與子女交往的次數等都會影響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父母有意識地給孩子一些良好的社交影響,平時注意以自己真誠熱情的待人接物態度感染幼兒,并利用帶孩子拜訪親友、到鄰居家竄門等機會,讓孩子能有機會參加到自己的社交活動中去,并從成人之間的交往中受到啟發和影響。鼓勵幼兒與各類伙伴交往,了解孩子的交友經驗與感受,引導孩子分析交友成功和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并提供相應的指導,從而不斷提高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水平。 交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近的過程,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憑說教就可以達到目的的,只要我們給以足夠的關注和有益的指導,幼兒的交往意識和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這樣,當他們走出幼兒園,走向更為廣闊天空的時候,就會迅速適應環境,適應社會需要,為祖國的建設貢獻他們應有的力量。而作為教師,就要做一個有心人,為孩子創設各種交往環境,并進行悉心指導。只有這樣,才能結出累累碩果。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