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送幼兒上藝術興趣班的心理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步和發展,人們普遍認識到教育對激發幼兒潛能有著重要的作用,于是幼兒教育開始受到重視。因此以培養興趣為目的的興趣班如雨后春筍興然升起。這其中有許多的好的因素,也有壞的因素存在,但部分家長在教育方式中存在誤區,使幼兒身心健康得不到正確和健康的發展,甚至抹殺了孩子的興趣和特質,最終會扼殺孩子的天性,束縛他們的思維和想象能力。如過于重視技能技巧的培養,不注重幼兒審美情感、創造力、想象力及個性的培養等。因此,許多專家對由興趣班引起的負面現象提出了強烈的批判,如批判其不正當的辦園意圖:盲目辦班追求經濟效益、打著特色的旗號提高入班率;批判其與先進教育觀念和實際不相符合的現象:只重技能技巧的訓練、追求功利性等,更有拔苗助長的趨勢;批判家長的盲目大眾化心理。但即使如此,還是沒能阻止幼兒興趣班前進的步伐,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筆者認為,家長的心理狀態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本研究試圖對家長送幼兒上藝術興趣班的心理狀態做深層的分析,以引起有關研究者和實踐者的關注。 二、研究方法 抽樣 從我們對4所幼兒園(鎮海幼兒園、鎮海藝術實驗幼兒園、金桂幼兒園、街道幼兒園)中不同階層的父母進行了有關興趣班的調查,以他們的爸爸、媽媽(下文以A、B、C、D代替)作為研究對象。因為我通過了解發現,參與教養幼兒最多的是媽媽、爸爸,所以以媽媽、爸爸為研究對象更有利于了解家長送幼兒上藝術興趣班的一些真實想法。 收集材料——訪談法、問卷法 研究對象確定后,在其他老師的幫助下我與家長取得聯系,并商定了具體訪談方式。每個家長一個小時訪談。訪談采用錄音,記下全部訪談過程中所有的細節。對4所幼兒園的幼兒發放了問卷調查,并回收資料做出統計和分析。 3、分析材料 我采用扎根理論的方法分析收集的資料。扎根理論是質的研究,是一種從下往上建立實質理論的方法,即在系統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尋找反映現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過概念之間的聯系相關的理論。扎根理論一定要有經驗證據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點不在其經驗性,而在于它從經驗事實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研究者在研究之前沒有理論假設,直接從實際觀察入手,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經驗,然后概括上升到理論。由于本研究是針對家長送幼兒上藝術興趣班的心理狀態作深層研究與分析,所以研究之前我沒有預設家長的心理想法,以避免由于主觀猜測和判斷先入為主而扭曲了家長的真實想法。訪談之后我們立即對資料進行整理、編碼,編碼的工作比較煩瑣,但是有了良好的研究動機,認真、很耐心地對資料進行了分析,從資料中建立理論。 三、研究結果和分析 我們對4所幼兒園中不同階層的父母進行了有關興趣班的調查。結果發現:兒童人均參加興趣班1.3個,90%的父母為孩子報了至少一個興趣班。其中40%是孩子主動要求參加興趣班,56%是父母作主給孩子確定興趣班(其中23%的父母在確定前征求了孩子的意見)。90%的父母讓孩子參加興趣班是為了增長知識、開發智力、提高素質。只有10%的父母是為了純粹的學習知識。至于參加興趣班的效果,只有50%的家長表示滿意,但90%的父母認為不論怎么樣,多學點東西總是有好處的。 社會上普遍現象的影響 A說:“現在社會就是這樣,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對,自己有能力就多給孩子提供一些機會。”C說:“沒辦法,幼兒園都這樣了,社會上有那么多興趣班,大家都去學,我們也去學了。”此類家長問卷調查中,可以看出家長盲目從眾行為,我不否認部分家長的確有從眾行為。但是全部歸罪到家長頭上也是不公平的。現代社會是個信息、知識大爆炸的社會,人才競爭異常竟列,每個人都存在著危機感。為了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以較高標準為他們預設更多發展可能的機會,家政們不斷督促孩子學習訓練。這由此,各類興趣班才勃然興起,至今興趣班不僅毫無減退之勢,反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藝術教育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普遍意識到藝術教育對人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對孩子來說,由于藝術本身所具有的無固定答案性,能使孩子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能開發他們巨大的個性潛能。對他的以后的人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這樣一個社會大文化大背景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是不可能抗拒這一社會浪潮的。而興趣班的教育當好符合先進的教育理念,那么家長的從眾行為實在是理所當然的事了。但是由于藝術興趣班本身存在的缺陷,致使某些家長的從眾行為成為孩子的悲劇,這正是我們教育體制不夠健全的地方。 家長缺少認識,其中也包括來自于各方面的誘惑。如B讓孩子上興趣班起因于一架鋼琴。她說:“因為親戚家的鋼琴,兩家又是好朋友,經常會去朋友家,到了他家,我們聊天,就讓孩子跟著他家孩子彈著玩。后來朋友建議我干脆讓孩子進少年宮,于是就送孩子上少年宮。”后來B又在朋友的建議下給孩子買了一架鋼琴。 家長的做法還來自滿足孩子的從眾心理。畢竟孩子也是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孩子本身有著好奇心強、喜歡模仿等特點,看到別的小朋友都在學各種本領,孩子們也會受到影響。正如C所說:“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在幼兒園學街舞就吵著要跟去一起學,我不答應吧,她還躲在角落哭鬧,想想算了,不就是學一個舞蹈嘛,就一起去學拉。這樣也給女兒面子上爭得了一點光彩吧。”當然那由于年幼生活經驗少,幼兒很難分清楚是非,難免造成三分鐘熱度的現象。 家長對幼兒的補償心理 當今社會人們普遍節奏快、競爭激烈,這使得許多年輕的夫婦為了事業不能抽出更多的時間賴照顧孩子,只能等孩子稍大一點才能接到自己的身邊。雖然沒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孩子,但是深知幼兒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在她們心理上充滿了對孩子的歉疚。當我問A:“您是怎么想起來讓孩子上興趣班的?”她不無感慨地說 :“我們家孩子是龍鳳胎,女兒帶在身邊,兒子就叫我母親去撫養,兒子很小地時候就不在我們身邊,因為我們工作較忙,,等他現在大一點接過來時,發現他各個方面地能力都跟不上女兒,才感到很愧疚,就想讓他多學點東西。” 還有家長對幼兒藝術教育目標的認識不夠深入。如A說:“我和他爸都是外行人,藝術這方面不懂,所以沒辦法教他,只能送他去少年宮參加藝術班讓他多學點知識。”像A這類父母沒有認識到,并不是只有通過接受興趣班學習美術、樂器等這些專業的藝術教育才能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幼兒接受藝術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專業人員,也不是為了讓他成為藝術家,對孩子們來說藝術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地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孩子表現美、創造美、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所以對家長來說培養孩子藝術興趣和藝術修養的方式很多,如可以通過幼兒園藝術教育,可以參加興趣班的學習,還可以“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鐘美好的人、事、物,豐富她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她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 3、“過了這村,沒了這店”的思想誘惑 正如三歲前是兒童獲得語言能力的關鍵期,8歲前的這段時間決定著兒童的智力水平在遺傳因素確定的情況下后天發展到什么程度。在長期的幼兒教育工作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案例: 某兒童在幼兒園期參加了英語班、藝術班、繪畫班等眾多興趣班,能歌善舞,能說會道,但進入學校教育階段學習困難,成績平平。 某幼兒在學齡前能夠熟練背誦唐詩和10以內的加減法口訣,但進入小學發生數學學習困難;但有些兒童幼兒期沉默寡言,但進入學校后成了學習尖子。 這些案例使我們認識到了一個非常樸實的哲學原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給孩子奠定競爭優勢,不在于在起跑線上比別人早學多學多少知識,而在于一旦起跑后,孩子的持續學習和超越能力。其實人生的很多過程,短到一個學期的功課,長到一輩子的事業,究其本質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長跑比賽。起點的先后在局部看來有關系,但從全局觀之,起關鍵作用的還是持續的學習和超越的能力。明白了這個道理,平素我們遇到的很多現象便可以迎刃而解。 4、家長自身藝術興趣的影響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