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探討
[摘 要] 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伴隨著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教與學始終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教是為了更好的學,學是對教的最好檢驗,漢語言文學在教與學的統一中得到更好地發展,如何解決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難題,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一、充分運用漢語言文學的內在魅力;二、促進實用性和延展性并舉;三、運用愛的情感實現德和育的統一。
[關鍵詞] 漢語言文學 教學 分析 探討
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伴隨著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教與學始終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教是為了更好的學,學是對教的最好檢驗,漢語言文學就是在教與學的統一中得到更好地發展。作為師范專業的學生,對于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把握尤為重要。 由于漢語言學發展歷史的厚重性,要求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首先要繼承傳統,這就是教師厚重的文化根基、廣博的知識水平、高尚的師德修養、儒雅的氣質風度。同時還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運用并發揮最先進的教學手段、組織更靈活的教學活動、滲透人性化的教學理念、創造唯美的教學氛圍,實現教與學成果的最大化。 一、對漢語言文學被動教與學的分析 目前在漢語言文學的教與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感覺到很被動,分析其原因,我感到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學生的因素,如:一些學生認為漢語言文學對畢業后的就業直接幫助不大,尤其是對從事高收入的白領、商人、企業家等沒有直接意義,不如學經濟、學法律的實用性大,有這樣想法的人往往急功近利,畢竟現實中學非所用的也的確是大有人在。其結果是,沒有學習的內在動力,只是應付差事。二是教師的因素,如:除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沒有很好的引導外,更主要的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存在問題,要么幾十年不變的教學模式,有時教案幾十年都不變;要么花里胡哨地搞過多的形式,有時過多地依賴多媒體教學手段,沒有很好地在漢語言文學深邃的內涵上下功夫,教師缺少課堂教學語言的魅力,缺乏靈動的活力,只顧復制教材內容,然后粘貼給學生,使學生缺乏創新的空間和土壤。其結果是,教學沒引力,學習沒動力;教師不思教,學生不配合;教師呆板說教,學生思維抑制;教師按部就班,學生缺乏創造,最終達不到應有的學習效果。有學者認為,教育教學的效果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本身,而且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包括教學方式、教學習慣也都會帶來教學效果,只是人們很少能意識到而已。比如傳統的語文教學因為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教師作為知識的持有者有著絕對的權威,課堂上更是說一不二的王者。這種師生關系的定位很容易造就教師自己說了算、甚至固執己見的封閉型性格特征和思維方式,而學生長期處于教師的話語霸權之下,就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認為師生關系的常態本該如此。這個“效果”就是教學內容以外所生成的副產品了。那么有一天當這些學生成為教師時,他們也會不自覺地復制這種師生關系,進而也養成自我封閉型的性格特征和思維方式,長此下去,必然造成語文教育教學中的惡性循環。由此可見,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迫切需要培養一種開放型的思維方式,以中止這個惡性循環的鏈條,才能保證語文課程改革的順利進展。 只有保持著思維方式的開放性,我們才能擁有不斷進行自我更新的能力,用一種高于我們父輩的眼界,敏銳地檢測到語文教育教學中的細微變化,并讓這種變化進入我們的思考范圍,進而對其進行識別、分析和融通,為己所用,使之適應語文課程改革的發展進程。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有:解讀和使用教材的能力、語文教學設計能力、較強語言運用能力等。 語文課程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語文學科的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三者的不統一,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語文教師需要具備解讀和使用語文教材的能力,如教材是如何體現課程內容的,教材又將建議我們以怎樣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我們該如何通過對教材內容的解讀去正確選擇教學內容、推進教學進程和達成教學目標等。 同樣,由于語文學科的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三者的不同一,語文教學中就存在著如何選擇合宜的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的問題,再加上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特征,語文學科的教學方法之多遠遠超過了其他學科,使得語文教學總是面臨著教學方法的選擇問題,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學設計的能力也顯得特別重要。還有,由于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文教師高超的語文運用能力會讓學生產生艷羨和敬慕之情,必然會對學生產生榜樣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對語文教師的語言能力的要求也就明顯高于對其他學科教師的要求了。 如何解決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難題,使我們走上教師崗位時不再被動,我想從三個方面做些探討。 充分運用漢語言文學的內在魅力 漢語言文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她既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在于她傳承著民族的語言精華。她不僅有典故、寓言、成語這些短小精辟的語言形式,更有著詩詞歌賦、史記、小說名著等等豐富的文學寶庫。這些文學財富的產生、歷史、記述本身就延伸著深厚歷史故事和精到的文學語言,這也正是漢語言文學的內在魅力。作為教師就是要充分運用自己掌握的漢語言文學知識、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發掘漢語言文學的無窮魅力,借古喻今,注重歷史故事和文學創作的統一;人物背景和文學成就的統一;寓言成語與精湛語言的統一。從中提煉漢語言文學之美,引導學生在漢語言文學的學習中發現美、崇尚美、創造美。教師要把這些美體現為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的方法;體現在選擇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景的技巧;體現在運用教學語言、發掘語言魅力的能力。這些因素凝集之后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和教學本質蘊涵于教學的全過程,體現在教師的教育教學中,并為學生評品體驗和接受,從而調動學生自覺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自覺性。 二、促進實用性和延展性并舉 學習漢語言文學雖然不像學習實用技術那樣立竿見影,也不像學習經濟學、法學那樣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但是它是從事一切工作的基礎,沒有哪一樣工作能真正離開他。那些從事高收入的白領所從事的文秘工作;商人從事商務活動的協議、合同文本;現代企業所需要的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等等,都離不開語言文學。如何使學生像學習實用技術一樣,使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具有實用性和操作性,我認為在教學中也應該增加學生到機關、到社會、到企業、去實習的機會,在實踐中檢驗學習的成果。面對社會各種不同的需求,提出實用課題,讓同學們操作性地獨立完成作業。再把這些作業拿到使用單位作出評價,并在學生之間進行交流,也讓學語言文學的學生一步能走進社會。漢語言文學同時又是一門延展性和前瞻性都很強的學科,它不受條條框框的制約,它的發展性永無止境,所以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也不要生搬硬套,要引導學生發揮想象的空間,運用漢語言文學的精髓,去學習去創造。我認為只有把漢語言文學的實用性和延展性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既調動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積極性,又能使中華民族的漢語言文學的寶庫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 運用愛的情感實現德和育的統一 在教學活動中師才育能、師貌育冠、師德育心 ,可見教師的德、才、貌培育著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師的一言一行就是對學生的啟蒙,這一點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體現的更為突出。中國的教育圣人孔夫子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德、才、貌和平時的一言一行,以此作為教育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地培養學生。我認為作為一名漢語教師厚重的文化根基、高尚的師德修養是,那廣博的知識水平、儒雅的氣質風度就是表。漢語教師的教學行為,要實現表和里的統一,教師的行為要有表率作用,教師的語言要有感人的力量,誠懇并富有激勵性,要把活生生的靈感和思想貫徹到自己的語言中去,使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從而打動學生的心,以你為師,隨你而行。作為教師,受人尊敬,不僅要以德才育人,還要以愛對人,用真心的愛對待每一個學生。俗話說得好:親其人,信其道。教師對待學生的尊重、信任、愛戴是學生積極進取推進劑,你的愛越深、越真誠,推動力就越大。教師一句贊美的話語,一個肯定欣賞的眼神,都會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對他的愛,有利于學生克服學習的障礙,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的愛象一盞燈,給學生迷失的心帶來希望和光明,讓他們有了勇氣和自信,從而達到教與學的統一。 總之,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既深奧又樸實,深奧在于漢語言的博大精深,樸實在于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生于斯長于斯,從小就沐浴在漢語言的環境之中,耳染目睹,打下了良好的漢語言基礎。為了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為了漢語言文學的傳承久遠,讓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作出應有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伍建華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2] 陳吉猛 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08,(90:74-76。[3] 丁琴海 大學人文教育的幾點思考[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3)。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