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 [摘 要] 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將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列為一項重要工作,并指出“在有需要又有條件的地方,可舉辦寄宿制學校”。 本文結合學校實際,從農村寄宿制存在的優點及問題出發,并提出相應的方法或措施,力圖為廣大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提供一個“拋磚引玉”的磚,提供一份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為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管理研究作出自己應盡的努力。
[關鍵詞] 農村 寄宿制 學校管理
農村小學寄宿制,是欠發達地區為了調整學校布局而實施的。農村小學實行寄宿制辦學不但解決了制約布局調整的問題,而且也拓寬素質教育的時空,提升了素質教育的實施水平,為全面提高農村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平臺,是促進農村小學素質教育的直效之舉。 一、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對學生全面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一)、學校采取“集體管理”,學生道德品質有所提高。集體生活,軍事化管理,培養了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寄宿生基本以集體生活為主,在學校集體的大家庭中生活,有積極進取的集體輿論導向,有科學文化的激勵機制,有健康文明校園文化和宿舍文化的熏陶,有統一規范的作息時間安排,有不同時段紀律的約束,有朝夕相處師表形象和言談舉止的正面影響,更有班主任、任課教師及宿舍管理教師全面的指導、督促,全方位、人文化、人性化、人情化的管理。所有這些都為年幼、可塑性強的農家孩子良好行為和競爭意識的形成營造了優于一般農村家庭的成長環境。 (二)、學校開展多種活動,寄宿制學生潛能得到開發。寄宿生課余生活集體活動和自主活動相結合。不但培養了集體合作意識,孩子們在自主活動的空間里,放開思維,放膽想象,放飛理想,加之寄宿生課余時間充裕,占有學校室內外訓練場地和電腦、圖書、音像資料,文體娛樂器材機會多,訓練機會多,教師專業輔導次數足,同學交流切磋技藝方便。所有這些都為發展寄宿生興趣、愛好、特長,提高全面素質創造了一般農村家庭走讀生不易具備的優越條件。 (三)、學校注重加強生活教育,使寄宿學生自理能力提高。寄宿生基本以獨立生活為主。童年就離開家庭,離開父母,相對獨立的寄宿生活,這以及說是向孩子傳統成長環境提出挑戰,不如說是治療獨生子女嬌慣任性、自私、不合群、依賴性強、自理能力差、意志品質脆弱等毛病的一劑良方。保管財物、統籌開支、刷碗倒水、洗衣疊被、抹桌掃地拖地板、栽瓜種菜、養花護綠以及看病服藥等,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困難自己克服,是一種生活壓力,但這更是一種生活的鍛煉。與那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在群體共處中學會關愛、學會合作、在自理中學會生存。在這樣相對獨立的生活環境中成長的寄宿生與在家庭溫室呵護成長的走讀生相比,自主、自立、自強、自理、自律的能力理所當然要強得多。 (四)、學生之間形成良好學習習慣,教學成績明顯提高。從周一到周五,寄宿學生全部在學校生活。在校時間長,學習時間充裕,學習精力集中,學習情緒穩定,學習氛圍濃郁,學習環境良好,良好的學習習慣容易形成,且學校的學習管理到位,教師的個別指導專業及時,同學的互幫互助方便快捷,既有利于后進生補漏補缺和優等生拓展延伸,又有利于全體寄宿生文化成績的整體提升。學校師生結合實際,每天下午五點到六點為后進生自由輔導時間,他們可以和老師一起心與心的交流,手與手幫助。 總之,農村小學寄宿制,解決了獨生子女“缺伴”、“孤獨”和學習枯燥的問題,形成了樂學氛圍;克服了“驕”“嬌”二氣,增強了學生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立的意識,實現了從“小皇帝”到“小主人”的轉變。但同時,我們也發現,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隱患與漏洞。 二、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的不足。 (一)、寄宿校園硬件設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近年來全國校園不安全事件屢見不鮮,校車事故,校舍倒塌等等一系列的事件更應該引起我們每一個學校管理者的重視。 (二)、寄宿校園學校管理存在責任不清任務不明的狀況。許多原本是家庭、社會的責任落到了學校的身上,許多為人父母的義務也落到了校長、老師的肩上,形成出現問題家長、老師和學校環形推諉的現狀。 農村寄宿制管理制度創辦時間短,管理經驗少,校際間交流不便,加之可以依照和參考的法律法規少之又少。那么,如何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理念走出一條科學化、人文化、制度化、理念化的管理之路,就成了當務之急。 三、針對以上問題及癥狀,我們可以先利用一下措施進行初步探索: (一)、優化育人環境。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