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學校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是社會動物,每個個體都有其獨特之思想、背景、態度、個性、行為模式及價值觀。人際關系是以感情心理為基礎,與個體及其社會行為直接聯系,通過交往而建立起來的關系。人際關系,自古有之。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人際關系研究已進入了嶄新的階段,如何在新的時期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開展對人際關系的研究,探索建設學校人際關系的新路子,對于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所謂人際關系,是指人們在各種具體的社會領域中,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而建立起來的心理聯系,它反映在群體活動中,人們相互之間的情感距離和相互吸引與排拒的心理狀態。和諧、友好、積極、親密的人際關系都屬于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一個人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諧、緊張、消極、敵對的人際關系則是不良的人際關系,對一個人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是有害的。社會心理學的調查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一個人心理發展,個性健康和生活幸福的重要條件之一。人際關系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社會現象,一般認為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行為交往與溝通,體現的是人們社會交往和聯系的狀況,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它的重要地位顯得越來越突出。一個顯著的事實是,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一個人不可能脫離于他人而獨立存在,總是要與他人建立一定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狀況已經成為影響人們事業成功的主要因素。而學校是人的組合體,組成分子在內部包含學校行政領導、教師、職工及學生,于外部還涵蓋學生家長、教育主管部門、社會(政府、企業、社區)各界人士,所以學校人際關系頗為復雜。學校是教育工作者進行工作和研究的主要場所,也是引導學生人際關系走向社會化的一個重要訓練場地。在學校里,會遇到各方面的人際關系:領導之間、老師之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以及個人與班級、學校之間的關系等等。面對如此眾多的人際關系,有的教育工作者和同學因為處理不當,整日郁郁寡歡,心情沮喪;有的因為人際關系緊張,精神壓力很大,導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癥;而更多的則由于不知如何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而經常為苦悶、煩惱的情緒所困擾。可見,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對于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和學生未來的生活和事業的成就,是至關重要的。即將到來的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世紀之交,教育面臨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不是資源,而是教師的素質。作為一個跨世紀的教育改革------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素質教育,更熱情地呼喚高素質的教師,所以在建立學校良好人際關系的過程中,應將師資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來抓。現代教師應當具備如下素質:1、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人先正己”。教師的基本素質滲透在全部教育教學過程中,它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推進素質教育,既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過程,也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過程;2、具有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現代教師,首先必須具有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觀念。有全新的教學觀、學生觀、人才觀和教育質量觀。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發展。其次,必須具有終身教育的思想和觀念。學校教育不是一種終結性教育,而是終身教育的起點,是為繼續學習作準備和打基礎。因此,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確定,知識點、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充分反應終身教育的思想。3、具有廣博精深的文化專業知識和理論: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必然會導致教育的競爭,而教育的競爭實際上是教師素質的競爭,教師素質的重要標志是學歷,高學歷是當今世界許多發達國家教師素質的共同特征。4、具有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教師必須完成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轉變;5、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當今的世界,計算機、電子郵件等現代技術運用于中小學教學已成為普遍現象且得到迅速發展。“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形式已經不適應當今時代的要求。現代教師要轉變觀念、強化科技知識、學會使用計算機、多媒體以及其它先進的教育技術,不斷改進教學手段、方法。 2、建設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教師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的重要方面,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渠道,它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如何,直接影響到教育的效果。事實證明,和諧、協調的師生關系,會使課堂上出現輕松愉快的、生動活潑的氣氛,學生情緒學生情緒好,反應敏捷,思維活躍,從而調動教學雙邊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外,師生關系也是學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它會對學生的精神面貌產生深刻的影響,和諧、協調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某種行為準則,而且對學生的個性形成和發展都能發揮積極作用。建設良好的師生關系,大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關鍵,也是教師教學民主作風的體現。作為一名教師,應時刻意識到自己與學生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而不能產生一種“居高臨下”的心理傾向,更不能對學生任意發號施令或大聲叱罵。當然,更不能由此而對學生放松了要求,尊重、愛護學生更應把嚴格要求學生作為工作的主要準繩。俗話說得好,“嚴是愛,松是害”。很多教師曾搞過民意測試,對于“你喜歡怎樣的老師?”這一問題,百分之九十的同學是這樣回答的:教學時嚴肅認真、態度和藹可親、對學生沒偏見的老師。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既是嚴父又是慈母。當然,對于班內的優等生,教師很容易做到尊重他們,愛護他們,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而對于一些后進生,似乎難以做到。其實,后進生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教師首先應深入調查,仔細分析他們后進的原因,以便“對癥下藥,因勢利導”。大多數后進生在他們所處的環境中會因此而缺少關心與溫暖,教師則更應尊重他們的人格,懷著極大的熱情去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從學習、生活上去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幫助他們樹立自尊、自信心、從而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從實際出發,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想這樣的老師一定會深受學生愛戴,和諧、協調的師生關系容易建立。(2)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學生可塑性強,自我管理意識薄弱,還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師往往在他們的心目中有較高的地位。因此,學生容易產生一種“向師性”,即模仿教師的各種言行。因此,教師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對學生就有明顯的表率作用,它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一個重要特征,教師職業道德的特殊性在于育人,不僅用自己的學識去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去教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人格本身是一種教育因素,直接影響學生的人格,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在思想品德、學識才能、言語習慣、生活方式和舉止風度等方面嚴于律已、身體力行、“以身教之”,成為學生的表率,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應首先做到。“萬世師表”的陶行知先生一生為師,躬行自明,注意表率。他常說:“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共守。”正如董仲舒說:“是故善為師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3)善于“心理位移”(移情)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會在感情上彼此溝通,相互分享,產生移情。移情的作用是維系積極的社會關系、促進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因素,是人們內心世界相互溝通的橋梁。教師要設身處地地體察學生的思想感情,努力克服“自我中心”的傾向,培養自己“非中心化”的能力,經常把自己放在學生的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