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幼兒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非智力因素是相對智力因素而言的。一般認為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力、創造力六個方面;非智力因素是指與認識沒有直接關系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動機、目標、信念、世界觀等方面。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小兒內科王新良根據心理學研究,學習者在學習中的表現,不僅取決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幼兒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心理活動的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只有兩者處于最佳狀態,幼兒的智力才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一、非智力因素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 心理學家詹姆士通過調查發現,一個人平常表現的工作能力水平與經過激發可能達到的工作能力水平之間存在著大約60%左右的差距,這充分揭示了非智力因素在挖掘人的智意潛力中的極其重要的作用。研究還表明:在學習中,智力因素起著認知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則起動力作用。要使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離不開非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 幼兒智力的開發是個復雜的心理過程,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的全新成功學創建者拿破侖·希爾說:“熱忱是促使你采取行動的重要原動力,而自制則是指引你行動方面的平衡輪,它能幫助你的行動,而不會破壞你的行動”。由此可見興趣、動機、情緒、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幼兒成長中的有著重要作用。只有幼兒產生了學習的興趣,才會努力去學習;產生了制作的興趣,才會樂此不疲;產生了探索的興趣,才會積極思考。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發展的可靠保證,因此,在對幼兒進行智力開發時,只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良好的培養,才能真正保證達到早期開發幼兒智力的目的。 二、當前幼兒教育中的誤區及非智力因素欠缺的表現 一方面,由于家長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總想讓孩子在某些方面出人頭地,因而往往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另一方面,有的幼兒園不顧教育原則,盲目迎合家長,加大知識教育,卻淡化了非智力因素教育。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氛圍淡漠。社會宣傳力度不夠,家長和教師缺乏應有的認識和必要的知識; 二是教學方法陳舊。缺乏對幼兒應有品質的培養,如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興趣、求知欲望,毅力等; 三是非智力因素培養難以形成合力。家庭、學校、社會和學生本身四種培養途徑,往往存在互相抵消教育效果的現象。 三、幼兒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原則 1、統一性原則。 統一性是指在對幼兒實施教育過程中,各種因素和力量要一致,不然將會使各方面教育力量相互抵消,又容易使孩子形成雙重人格。非智力因素諸方面表現在幼兒身上是具有不穩定性和反復性的,因此對幼兒的教育必須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按照一個統一的目標計劃,有系統地進行。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要突出對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統一教育目標指引下,做到幼兒園各方面教育一致;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力量一致;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力量一致;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環節在非智力因素的要求上一致。 2、連續性原則。 幼兒的非智力因素集中起來是一個行為習慣問題。包括生活、學習、思維、自省、交際等習慣以及意志、興趣、觀察、感悟等品質行為,這些行為習慣的形成都需要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連續不斷培養、訓練和積累的過程。對不同孩子要提出不同要求進行不同的培養,既保證孩子非智力因素教育的階段性,又要堅持連續性,使非智力因素教育由低到高,步步深入,反復訓練,促進幼兒良好的感情態度,進行習慣養成,為充分發揮智力潛能,促進和諧發展提供保證。 3、實踐性原則。 美國哈佛大學經過長期研究認為:人生的成就至多20%歸智商,80%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另根據心理學研究,幼兒的非智力諸方面因素是不參與認識過程的心理因素,這些因素形成必須在實踐中反復訓練,要讓幼兒在活動中學、活動中用、嚴格要求、強化訓練、使之形成動力定型。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