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開展幼兒道德教育的方法
[內容提要]重視道德教育是我國的傳統,不同歷史時期道德觀念具有不同的內涵。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八榮八恥”社會榮辱觀后,加強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日益受到重視。本文就是作者立足本職,結合多年的幼教實踐,論述了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如何開展幼兒道德教育,提出了幼兒道德教育的最佳時期,幼兒道德行為的可塑性及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主題詞] 幼教 道德教育 方法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非常重視道德教育的國家,歷代先賢留下了許多教育子弟的良言警句,其中身體力行者不乏其人,儒家學說創始人――大教育家孔子就是杰出代表之一。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觀念在改變,新時代對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胡錦濤總書記今年3月在全國政協會議上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講話中提出的“八榮八恥”,導向鮮明,概括精辟,內涵深邃,充分體現了新時期的道德要求。《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一章明確規定了幼兒園德育的主要目標是:“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培養誠實,自信,好問,友愛,勇敢,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如何開展幼兒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與《幼兒園工作規程》相結合,始終是我們幼教工作者所探索的問題。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幼兒道德教育要從小抓起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呱呱墜地來到人間,天真無邪是孩子的天性,但我們看到幼兒園里的小朋友性格各異,表現不同。究其原因,品德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家庭、社會和幼兒園教育和影響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由于每個孩子的先天因素及后天環境各有不同,所受到的影響也不同,所以彼此或多或少都具有不同的品德個性。而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型、多元化的社會,各類新聞,公眾媒體,影視作品內容多、范圍廣,良莠并存,幼兒在社會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影響。幼兒從降生到逐漸成長,模仿是其生存的本能,從吃飯、走路到講話、行動都是在模仿成人行為,所以,如果家長、教師有意識地進行良好品德教育,則孩子通過模仿好的、正確的道德行為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認知,他表現出來的道德也是良好的。如果家長、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啟發教育跟不上,孩子往往會向相反的丑惡的行為模仿,容易誤入歧途。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用在無自控力或自控力很差的幼兒身上更能體現。現在的孩子一般三周歲才上幼兒園,在此之前都是在家庭成長,所以在某種程度講,家長是孩子的最早啟蒙者,家長的道德修養對孩子的道德影響也是巨大的。在幼兒園里,教師根據《規程》要求,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系統性的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努力使每一個孩子都獲得良好的道德認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有民諺道“ 小時曲不扶,大了扶不直。”意思是說,小時侯發現孩子有不良行為,如果不及時糾正,等長大了再去糾正就難了。此言道出了何時對一個人進行道德教育的真諦。 二、正確認識幼兒道德行為的可塑性 道德是一種社會范疇,幼兒的道德行為主要體現在待人、接物、處事上。在幼兒園日常教學中,只要你稍加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們的道德表現有多種多樣:有的孩子有愛心,懂禮貌,尊敬老師,與小朋友們友好相處,關心他人,愛護公物,會與同伴分享快樂等。而有的孩子則顯得無禮貌,惟我獨尊,不愛護公物,對周圍的人與事漠不關心,或心理素質過于脆弱,自尊心太強,任性、固執。所有這些都是幼兒所具初步道德的表現。但是我們不能簡單的以此把孩子們劃分為“好的”“壞的”對立的兩樣,因為孩子的這種道德品質,都是不固定的,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孩子在這個時期的可塑性是很強的,經過良好的教育都是可以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道德教育更是如此,一個人道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發展過程,是一項有連續性、一致性的系統工程,幼兒德育則是這個工程的起點,在整個德育過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響。所以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有信心,有耐心,更要有愛心。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多用褒揚性語言,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即使對有不良行為的孩子,也應該以引導為主,切忌使用粗暴生硬語言責罵孩子。因為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很權威的,得到老師的表揚,他是很受鼓舞的 ,如果受到老師責罵,傷害往往也很大。長期處在責罵的環境下,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甚至出現各種各樣的心里障礙,在這個問題上作為教師或家長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相關論文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