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貧困大學生生面臨的心理問題及對策 【摘要】近年來,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與高校的擴招以及收費制度的改革, 在校貧困大學生作為一個日趨龐大的學生群體已經不斷呈現出來。高校貧困生迫于經濟的壓力,比較容易引起各種各樣的問題,導致心理上所承受的壓力也要比其他學生大得多,心理問題也普遍增多,因此, 認真分析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問題對于逐步消除由之帶來的各種潛在問題,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解決好貧困生的心理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高校社團 貧困生 心理問題 對策 心理調適 據調查統計,普通高校中經濟困難學生數量逐年攀升,現已占在校生總數的12-30%,其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所占的比例為9-15%,貧困大學生由于經濟上的原因使他們比其他大學生面臨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焦慮,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和人際交往等許多方面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的加以關注和幫助他們解決,最終易導致他們自我意識、人際關系和人格特征等多方面的缺陷或歪曲發展,因而對貧困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應予以高度關注。 1、 部分高校貧困生面臨的心理問題 1.1 自尊心強、壓力大而自信心不足 高校貧困生在經受各式各樣的磨煉后,能走進心中夢寐以求的大學,覺得很有成就感。他們希望通過努力學習改變貧困的命運,所以在求學過程中承受著比一般大學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壓力,并且他們好勝、不服輸、不甘落后,很重視其他人的看法,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但是又礙于情面,不敢正視自己的貧困現狀,所以容易形成自尊心過強、自信心不足、壓力過大的消極心理。 1.2 自卑、抑郁和自我封閉 經濟困難學生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無奈心理和封閉心理等問題,不僅使他們與同學、教師的交往減少,也使他們與社會的交往減少。他們由于很少參加或回避參加班級集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往往缺乏組織指揮能力、分析判斷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控制協調能力等方面的鍛煉機會、不能根據所處的環境和場合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社會適應能力比較弱。 他們也不敢輕易向他人訴說心事,擔心別人不理解自己,更不接納自己。因此產生了一種與世隔絕,孤獨寂寞的情感,莫名其妙地封閉自己的內心,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再加上對家人生活的憂慮等各種心理沖突或挫折引起復雜的情緒反應,使精神長期處于一種焦慮狀態。然而長期持續焦慮的狀態容易使人的心理慢慢轉向抑郁,甚至扭曲。長此以來,就會造成性格上的嚴重缺陷和心理畸形,導致自卑和自閉,甚至人格發生變化,出現精神病等癥狀。 1.3 偏激、嫉妒和虛榮 、敏感和孤僻 社會收入的不公特別是在法制不完善的情況下,看到有的人靠非法手段大肆斂財,迅速暴富而一擲千金,但自己卻在為每天幾元錢的生計發愁時,不平衡的心態很快形成,甚至發展成反社會的偏執人格。少數貧困生不能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困難,總是采取各種虛偽的手段來掩飾自己。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在生活中、學習中的態度和行為與他們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甚至完全相反。這些極不健康的心理行為,促使他們去達到一種暫時的心理平衡狀態,事實上內心卻在承受著更大的傷痛和壓力。還有些貧困生發現自己在能力、榮譽、社會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時,會因不滿、不服氣或者羨慕對他人而產生嫉妒情緒。 貧困大學生的心理亦極其敏感,容易把同學交往中的一些正常現象加以誤會,或者戴了一副放大鏡,讓一些小誤會變大。同時學習上激烈的競爭、繁重的學習任務以及不同價值觀念的沖擊,一些貧困生變得敏感、多疑。他們感到自己不被他人接納,無法體現人生的價值,因而在學習和生活中和他人的交流極少,也盡量不參加同學們的聚會活動,獨來獨往,結果日益孤獨。他們經常給人的感覺就是難以接近、不合群,讓同學們也不敢輕易和他們接觸。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性格上的嚴重缺陷和心理畸形,敏感孤僻,逃避現實,沉默寡言,甚至產生自憐、自殘或自毀等心理問題。 1.4 歸屬感缺失 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動機理論,可以清晰地認識到無論在什么社會制度和經濟體制條件下一個正常的人除了需要獲得自身生存條件和自身安全之外,最需要的就是愛與歸屬感。一旦這種心理的強烈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說長期得不到實現,那么會很容易造成這種需求的心理確實,嚴重的情況會表現出個人價值觀的迷失和人格的不完整性。目前據有關部門對高校貧困大學生情況的詳細調查結果顯示,約92.3%高效貧困大學生來自偏遠的農村或經濟較落后的地區。這些地區普遍具有信息閉塞,觀念陳舊,設施缺乏,思想狹隘等特點,因此,從小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中的他們,必然會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例如缺少對音樂、美術、體育、文藝等綜合素養的培養和訓練,同樣也缺少機會走出去與同齡青少年相互交流學習。各種不利于他們成長和進步的因素經過長時間積累后慢慢成為了他們生活在社會中的一種無形的屏障,主要表現在語言、行為、話題等方面。與家境及周圍條件較好學生相比,貧困學生的興趣愛好、平時聊天的話題等均有著明顯的狹隘性。經過調查發現,約76.5%的貧困大學生認為自己大多數時候不能很自然地融入同學的話題,且即使在交談過程中也不能很好理解和溝通。某貧困學生曾這樣說“感覺和同學們好像隔著一堵很厚重的墻”。作為一名來自貧困地區的大學生,最大的夢想就是通過自己不斷努力地學習和進步改變自己的命運,讓自己及整個家庭擺脫貧困,實現高質量的生活方式。因此,他們在學校里一般都會將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且將僅有的一點休息時間也花費在勤工助學上,幾乎沒有多余的時間和其他同學一起出去鍛煉、娛樂、逛街等,久而久之,他們就自然地被其他同學孤立甚至排斥在外了,導致他們構成了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常游離于普通的集體之外,長期學習和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在他們心中歸屬感的缺失變得越來越嚴重。 1.5 心理惰性和價值取向偏離 近幾年來國家政府不斷地制定出了一系列扶持貧困大學生的相應政策,主要有學費全額或部分貸款,甚至減免學費,貧困生助學金或貧困生助學崗等優越政策。然而,有相當部分貧困大學生消極對待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只是一心等待政府、學校和社會各界的資助,幾乎很少考慮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勤勞去獲取相應的資助,也很少想到去承擔自己應該的責任。雖然這些年國家不斷擴大了對貧困大學生獎勵的范圍和提高了資助的力度,但是某些得到減輕負擔的貧困大學生不同程度地表現出責任心淡化和感恩意識逐漸降低的現象,甚至部分貧困大學生已經養成了“靠資助吃飯”的習慣,其心理惰性越來越嚴重,他們僥幸的認為似乎貧困已經成為了獲得更多經濟幫助的“資本”,且毫不客氣地對已經獲得的資助視為理所當然,認為是社會虧欠自己的,是自己應該得到的,不再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也逐漸失去了對自己勇于擔當。另外,還有部分貧困大學生由于從小就生活在低收入的家庭條件當中,在價值取向上不可避免的會認為“金錢至上”的原則,認為“有錢才是正道”,感恩更加無法談起,甚至對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有偏激的認識和敵視的情緒,逐漸形成了對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取向的偏離,這種潛在危害不僅對他們自己也是對整個社會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2 、解決高校貧困生面臨心理問題的對策 影響貧困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地區經濟的差異、家庭環境的差異、社會環境的差異以及自身認識和個體心理的差異等等。要做好貧困大學生思想教育和心理輔導的工作,我們必須在準確分析和掌握他們面臨問題的基礎上,根據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原則對癥下藥,這樣才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預期效果。針對以上對貧困大學生心理面臨問題的分析情況,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相應對策幫助解決高校貧困生面臨心理問題: 2.1 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不斷增強貧困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感恩意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應該是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和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面向全體學生,堅持正面教育和側面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多方面,多形式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形成課內與課外、咨詢與自助、教學與指導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只有構建好這種全面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才能為解決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和保障。同時也應該鼓勵貧困生積極參加高校社團的各種活動,因為高校社團活動在提升貧困生自助能力的同時,可以培養他們的“助人為樂”的意識,逐步消除惰性心理,克服“要、等、靠”的思想觀念,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感恩意識。例如各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協會”、“抱抱團”等服務類社團日常活動,主要是鼓勵貧困大學生積極參加到團隊服務、勤工助學等志愿活動及社會公益活動。當他們參加這些社團活動并樂在其中時,他們會認為自己可以為他人,為集體,為學校做點事情,并不是一無是處,而且能夠體現自我價值和帶給自己成就感,還可以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改善他們的人際關系和增強自信,同時能夠認識到還有許多跟自己同樣困難甚至比自己更困難的人需要得到幫助。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