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課程具有活動課、內容呈非線性、界面友好、實驗和操作課的四個特點出發,引申出其教學方法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主體,教師采用非線性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積極、獨立思考與探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的個體經驗,讓他們發揮協作學習精神,教師定期進行效果評價。讓新的教學方法形成一個適合于計算機課程的教學理論。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課程;非線性協作;教學設計;教學改革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課教學過程中,還沒有一個相對完善的教學理論體系,因而也就無法引申出較優化的教學方法。這勢必要求從事計算機教學的教師從這一學科的特點上入手,思考如何形成一套較系統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使它們有機的結合,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對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使它們有機的結合,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對教學實踐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通過科學的抽象形成理論,然后再指導教學實踐。 從1945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到現在已經發展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甚至納米技術、人工神經網絡的智能化的計算機系統,且已在各個領域進行應用。從1984年鄧小平同志提出“計算機教學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到現在,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已有了長足的發展。從計算機教學的老師要以全新的面貌面對自己的學生。我們必須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的指導下選取新穎合理的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及應用的能力為主,并以師生一體的教學方法作為主導思想。讓師生處于協作關系,學生積極思考,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問題的情景主動獲取、組織、應用信息,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我現在就以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計算機課程教學為前提,針對計算機課程的特點,總結出幾點該課程的教學方法。 一、采用非線性教學。 計算機課程內容豐富,其內容體系結構呈非線性的特點,高中階段學習計算機課程是在不了解計算機的產生、發展、不了解計算機的體系結構、組成原理,不了解計算機的工作原理的基礎上學習文字處理、電子表格、演示文稿、上網沖浪等。先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再學習操作系統是可以的,同時先學習處理軟件的應用,再學習操作系統也是可以的。雖然教材按線性的結構編排,而教學完全可以由教師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非線性順序安排,有時還能收到比線性結構教學更好的效果。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常聽到學生的抱怨:一開始對計算機課程充滿好奇和興趣,很想學好。然而老師講計算機的產生、發展,計算機的軟、硬件系統、信息在計算機中的表示、文件系統等,上機也只是中英文輸入練習。一個多月下來,感到計算機那么枯燥無味、苦澀難懂,計算機除了打字以外,自己還不能做任何事情,漸漸地學生的興趣就消失了。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先講應用軟件,然后讓學生做些具體的事性,使學生實實在在的感受到計算機有很大的作用,再講解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對不能熟練輸入漢字的學生每次上機前可進行30分鐘的文字輸入練習,然后進行應用軟件的操作。這種教學方式容易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確保學生有充足的上機時間、確保學生上機時有事可做,對學生個體經驗的形成有積極的意義。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的個體經驗。 計算機課程具有活動課的特點。活動課主要是指導學生獲得直接經驗和及時信息,促進學生情意、動作技能和認知協調發展而設計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為中介的學生主體性活動項目和方式。高一段的大部分學生對計算機課程可以說是知之甚少,為了培養其學習興趣,可以采取他們易到接受的教學方式,以活躍課堂氣氛。如在講授windows中學習鼠標的使用時,可以讓他們玩windows中自帶的小游戲。讓其在玩的過程中知道鼠標的使用方法(單擊、雙擊、拖動),在逐步的操作中自己學會獲取信息的能力,最終應用獲取的知識,將知識內化,解決其它各種實際問題。計算機這一學科的學習和應用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思維,學生在活動中可以相互討論,使學生在發現中學習,在互助中學習,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得個體經驗,通過體驗學習的過程獲得自主發展。根據活動課的特點,針對計算機學科的教學不能再拘泥于傳統的教學理論。 三、引導學生積極、獨立思考與探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相關論文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