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在其他論文欄目,由論文格式網(wǎng)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丁玲早期創(chuàng)作中的男性形象
摘要:從愛情視角審視,把丁玲早期創(chuàng)作中的主要男性分為三種類型,通過對他們的態(tài)度,丁玲展示了女性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對戀愛對象的失望,從而傳達出作家強烈的時代覺醒。
關鍵詞:丁玲 男性形象 女性意識
On male images in DingLing’s early creation
Abstract:Examining from visual angle of love,sorts those male images in her early creation into three types,shows females’disappointment in their lovers during the pursuit of love by analyzing her attitude to them,thus discovers Dingling’s strong epoch awakening.
Keywords: Dingling male images female awareness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女性主義文學思潮的逐漸升溫,丁玲及其創(chuàng)作又走入研究者的視野,其《夢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記》被稱作是“形成了五四以后第一次女性意識的大覺醒”[1]的作品,但眾多論者都是從丁玲塑造的女性形象來分析其女性意識的覺醒。不錯,在性別意識相當強烈的丁玲筆下,男性無一例外地讓位給了性格鮮明的女子們,喪失了他們主角的地位,成為灰色人物,長期以來也為廣大評論者所忽視。本文擬從丁玲早期創(chuàng)作的男性形象入手,解析他們的愛情觀,從而反觀丁玲強烈的女性意識。
一
在丁玲早期的創(chuàng)作中,男性形象很少被作為社會的人來描摹,而通常是被當作與女性相對應的性別角色,把他們放在戀愛、婚姻的格式中來展示。
首先,在丁玲早期小說創(chuàng)作中,處于戀愛婚姻中的男性形象都有一個共同之處——無論是披著資產(chǎn)階級文明外衣的無聊的富家子弟,還是追求個性解放的時髦青年,抑或是以拯救民眾為己任的革命者,他們都是英俊灑脫的。表哥曉淞,衣著得體,臉上永遠掛著謙和的微笑;凌吉士,作者在他出場時,極言其外表的美“那高個兒可真漂亮,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男人的美上面,……他的頎長的身軀、白嫩的面龐、薄薄的小嘴唇、柔軟的頭發(fā),都足以閃耀人的眼睛,但他卻還有另外一種說不出、捉不到的豐儀來煽動你的心。”在小說中,作者更是多次提到他的“豐儀”,他的“紅唇”……就是革命者韋護,作者也曾細致地刻畫他的形象:特別是在麗嘉再見韋護時,作者不惜筆墨刻畫韋護穿著新洋裝“真是一副具有稍近中年的不凡的男子氣質”。而這些男子并不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男性,作者刻畫了他們的空虛、懦弱、內心的貧乏,就是韋護和望微這些革命者的男子氣也弱了一些,作者如此刻畫他們的外表,一方面可以理解為對他們精神的一種反面襯托,試圖讓我們看一看在他們的“高貴的美型里”安置的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靈魂呢?在這一點上,丁玲和其后的女作家張愛玲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可以看到,在張愛玲筆下的男性形象與丁玲筆下的正好相反,他們都是丑惡的,他們或肢體殘缺,如《金鎖記》中的姜二爺,或精神殘障,如《花凋》中“泡在酒精缸中的孩尸”的鄭先生,用張愛玲的話則是“賊頭賊腦,一點丈夫氣也沒有”“三分像人,七分像鬼”[2]37,從某種意義上說,她們從兩個不同的向度撕裂了披在男性身上或炫美或丑惡的畫皮,直逼其卑污扭變的靈魂,共同打破了父權社會的男性神話!而另一方面,傳統(tǒng)婚戀觀念講究的是“郎才女貌”,這實際上是一種男性話語暗示:男子有了“才”就有了獲得“子女玉帛”的可能,而女性只有有了“貌”,才能獲得對男子依附的可能。而丁玲在這里對男子外在形象的極力書寫,在那個時代應該是一反常態(tài)的。至少我們可以感覺到作者是以一個獨立的女性的角度來描摹戀愛對象的外在形象的,在打破了“郎才女貌”模式的同時,大膽地宣揚了女性在婚戀中對“色”的追求,從而彰顯出強烈的女性性意識的覺醒。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