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究性主題活動是以幼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主線的,以引發認知沖突、新舊經驗發生碰撞的問題為驅動的,在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經驗和提高探究能力的主題活動。在探究性主題活動中如何將科學概念有效地轉化為科學游戲,使幼兒的探究活動深入有效地開展,是我們在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擬通過對教師如何確定探究性主題活動中的科學概念,如何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轉為具體形象便于幼兒操作理解的科學游戲的策略研究,以及對主題活動進展過程中如何選擇相適宜的科學游戲等一系列的實踐和嘗試,力圖通過科學的“定”和有效的“轉”,促進探究性主題活動深入、有效地進行。 【關鍵詞】 探究性主題活動 科學概念 轉化 科學游戲 一、問題的提出 探究性主題活動是以幼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主線的,以引發認知沖突、新舊經驗發生碰撞的問題為驅動的,在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經驗和提高探究能力的主題活動。但在探究性主題活動的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探究活動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局面:探而難究和探而未究。 探而難究:由于教師選擇的科學概念不夠適宜,導致幼兒的探究處于“高原狀態”,常常無法通過自身的操作進行探究。沒有成功的體驗,就會導致幼兒失敗情緒體驗程度過強,探究激情遭到遏制,從而扼殺了他們進一步創造的愿望。 探而未究:教師創設的探究情境非常無趣,缺乏挑戰性或趣味性,幼兒只是在被動地“工作”,所以探究也就變得枯燥、乏味了。久而久之,幼兒便逐漸失去了興趣,探究能力也會降到最低程度,探究的主題也很難深入。 經過分析反思和再實踐之后,我們發現要讓探究真正成為幼兒學習和發展的過程,應注重如下兩個環節:即選擇適宜的科學概念和將科學概念轉化為科學游戲。 不論是物質科學類的還是生命科學類,都有其科學概念。教師只有把握了科學概念,才能為幼兒選擇居于科學概念軌道上的、與科學概念發展的方向一致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探究事實和主題;才能使幼兒的探究不流于形式,不被事實所淹沒,幼兒才能通過事實對主題作深刻的思考,并向概念邁進。但在所涉及的科學概念中,有的科學概念幼兒卻無法進行探究。于是教師要選擇適宜的科學概念,使幼兒科學探究的主題和內容有明確而適宜的定位。同時,科學概念相對比較抽象,如僅僅靠灌輸,幼兒很難理解。所以教師就需要把教學目標智慧地轉化為幼兒現有水平的、符合幼兒興趣需求的可操作的科學游戲,賦予“枯燥”的探究以生命,有助于我們在幼兒階段有效、深入地開展高質量的探究性主題活動。 二、了解取舍——確定適宜的科學概念 與事物、事件相關的科學概念有許多,哪些是可以從中提取出營養,并能夠為幼兒所吸收的呢?通過實踐,我們感悟到,科學概念必須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一)鏈接經驗、沖突認知 孩子周遭存在著許多科學概念,但是不是所有的科學概念都會讓幼兒擦出探究的火花。只有與孩子的生活經驗有鏈接,但又與認知產生沖突,這樣的現象就會讓孩子產生疑問、激發起幼兒探究的興趣。教師在孩子的活動中要具有敏銳的眼睛,捕捉幼兒的興趣點,然后再挖掘其背后的科學概念。 (二)適宜操作,便于體驗 幼兒認識事物大多依賴于直接經驗,通過擺弄實物來發現問題,并根據已有經驗,運用初步的邏輯推理,來假設可能的情況、可能的結果和將要發生的事情。所以在科學活動中,選擇的科學概念應以事實為基礎,需要幼兒通過觀察、想象、記錄、實驗、討論等操作活動,讓幼兒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整個過程,從而發展幼兒的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易于拓展,便于遷移 科學概念相對是比較理性和抽象的,所以只有讓幼兒對這個基本概念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探究,才能促進幼兒對他們身邊的世界進行概括,得出結論,構建新的理論。幼兒的認知能力就是在不斷的嘗試、試驗中得到發展的。所以在科學概念進行選擇的時候,應選擇能深入探究的概念。 三、巧妙轉換——將科學概念轉為科學游戲 科學概念的表達相對比較精確、嚴謹,而幼兒所能獲得的觀念和對事物的解釋仍然是比較具體的,概括與抽象的程度比較低。如果通過“灌輸”科學概念的話,幼兒很難理解。那么怎樣讓科學概念引起大部分幼兒的探究共鳴呢?教師可通過將科學概念轉換為兒童能夠理解的水平科學游戲,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與發展需要,幫助幼兒圍繞知識點與科學概念,推動幼兒主動地探究問題、積累經驗、改變態度。 將科學概念轉化為科學游戲,有以下三種策略: 變“操作任務”為“挑戰沖突” 根據教師的操作任務的指令或要求進行機械的操作,會使幼兒的探究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中。而具有挑戰性的游戲卻更能引發幼兒積極思考與交流,有助于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活動,并在原來淺層次的答案或已有經驗基礎上提升和拓展。科學游戲中的挑戰沖突,能輕輕撥動著幼兒的思維之弦,為幼兒思維的任意馳騁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天地。 例如:為了幫助幼兒了解兔子的眼睛顏色的特點,我們進行了具有挑戰性的猜測游戲:白白、小黑和灰小白的眼睛分別會是什么顏色呢?孩子們對各項內容進行了挑戰性猜測,當然孩子們有的表現為“不確定”,有的表現出自信的“肯定”,老師進行了記錄并統計。當三只小兔子出現時,孩子們對自己的“已有經驗”產生懷疑或恍然大悟。親歷了認知和事實的沖突,孩子們表現出了很濃的探究興趣。此時,兔子的“皮毛與眼睛顏色的關系”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 變枯燥的觀察為挑戰沖突,從猜測小兔子眼睛的顏色——爭議沖突(激發探究好奇心)——親身觀察,孩子們探究的欲望增強了。教師通過幫助幼兒發現新問題、尋找新方法,使探究活動持續不斷,從而使幼兒的學習由形式上的“主動”轉化為實質上的“主動”。 變“平淡表述”為“情景營造” 平淡的表述雖然也能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探究,但幼兒探究的興趣不會很高,探究持續的時間也相對比較短。基于幼兒教育具有“游戲性”的基本特點,所以教師設置一個有趣的游戲情境,即以教學內容與目標為依據,在教學活動中設置的情形或景象中進行游戲活動,就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內化,最終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 例如:隨著兔子食性的探究接近了尾聲,孩子們的活動興趣差不多都集中在“喂食”這一動作的體驗上,盡管教師不斷地提醒孩子:“你們還發現了小兔子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可是幾乎沒有孩子有所回應,似乎對小兔子的觀察興趣漸漸低落了。 為了讓孩子們繼續保持觀察與探究的積極性,教師提議為兔子朋友取個小名。孩子們馬上興趣高漲,有目的地觀察著,取了很多有意思的名字,如:短短(因為小兔子前腿很短);布布(因為小兔子摸起來象布一樣軟);灰小白(因為它背上的毛是灰的,肚皮上的毛是白的,但有點少);尖尖(因為它的爪子和牙齒都很很尖)……在大家的投票選舉后,“灰小白”成為了小兔寶貝的稱呼!在為兔子朋友取名字的過程中,幼兒的探究激情再一次被點燃。 受年齡特點的影響,幼兒的探究活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們喜歡形象生動又有趣的東西,即使是問題,也應是充滿情境性和趣味性的。因此,老師將觀察目標轉化成“取名字”這個具有情境性的任務,孩子們自然被激發了觀察的興趣,從而能更有目的、更細致地進行觀察。 (三)變“點到為止”為“窮源溯流” 在探究性主題活動中,幼兒常常會遇到一些“深奧”的問題。這些“深奧”的問題,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幼兒獨自解決問題的機會;另一方面,許多“深奧”的問題也會阻礙探究活動的展開。對于這些“深奧”的科學概念,教師可以把大問題拆成一個個簡單的小問題,從而使它們能夠被幼兒原有的知識結構所整合、化為己用;或者將“深奧”的科學概念進行設計,變成幼兒通過操作可以感知的事物。幼兒通過反復的操作、嘗試、比較、驗證,就可以將問題逐個整合、層層遞進,更好地理解問題。進而能變“深奧”問題的“點到為止”為“窮源溯流”。 例如:幼兒園的科學館里神奇、有趣的鏡子迷宮讓孩子們一到了那里就驚奇地不知所措,興奮地手舞足蹈,喜愛地流連忘返·····“哈哈,這里有兩個我。”“不是的,有四個呢。” “哇!鏡子里有這么多的我排成一排,做一模一樣的動作!”許多孩子也都發現了這個“神奇”的現象,紛紛聚集在出口處的兩面鏡子間手舞足蹈著……。 從孩子的興趣點中,我們挖據了潛在的科學概念:鏡子夾角的大小與成像多少之間的規律。站在兩面鏡子中能成多個像,孩子發現了這一現象,但還沒有發現隱含的規律。于是我為孩子設計了鏡子游戲,讓孩子去探究發現怎樣的情況下能使鏡子里呈現多個像。 “我們在鏡子迷宮里和鏡子做游戲,變出了許多許多的自己。小積木知道了也想玩,誰能用鏡子變出許多小積木?”在反復驗證中,幼兒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兩面鏡能變出多個積木。雖然第一次游戲后大部分孩子發現了這個科學現象,但是還沒有發現鏡子的夾角大小與積木數量之間的規律,但是這樣的理性經驗的建構對于孩子經驗的整合、新經驗的建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通過一定的策略,幫助幼兒進行提升。 因此,在第二次鏡子游戲時,我提供了控制變量的記錄表。記錄表上設計了鏡子不同角度的放置線,幼兒通過記錄兩面鏡在不同放置情況下小積木的數量,很容易就比較和歸納出“鏡子夾角越小,積木越多”的規律來了。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相關論文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