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對鼓勵政策有廣泛的實證分析,我們卻對企業如何設置這些策略知之甚少,并且從股東角度,現金股利政策并未提供確實的好處。股利政策真正成為經濟學家和金融學家所研究的熱點在1961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兩位財務管理學泰斗米勒(Miller M.H)和莫迪格里安尼(Modigliani F)在著名論文《股利政策,增長和股票估價》。在完美市場假說下,二位認為股利政策對公司價值或股票價格不產生任何影響,該理論又稱為MM股利無關理論。理論邏輯嚴謹令人信服,但廣泛的實證結論卻并不讓人滿意,矛盾指向完美市場理論假設過于嚴格,與現實市場差距甚遠。由此以后,相關的股利政策百家爭鳴,主要有從再融資角度分析的Pecking Order Theroy (Myers and Majluf )以及從解決信息不對稱角度分析的Signaling Theroy (Miller and Rock 1985)。文章在總結以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上,以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和滬市A股上市公司數據為樣本,分別從短期表現的信號傳遞效應的角度和中長期表現的現金股利對再融資影響效應的角度對上市公司的現金股利進行實證分析,試圖從兩種不同理論效應的實證結果來為以后的公司股利政策改革提供相關建議。盡管股利政策短期長期的實證研究有很多,但并沒有學者詳細分析其內在差異的原因,所以本文還著重對各非完美市場假設中各理論的環境及相關效應大小進行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