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營企業融資問題及對策分析
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民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注冊登記的民營企業超過4000萬戶(含個體工商戶),約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8%,它們創造了全國70%的新增工業產值,59%的國內生產總值,68%的出口總額,48%的稅收以及75%的就業機會。隨著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建立,我國民營企業在各行各業的迅速崛起,在吸納就業、活躍市場、促進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之一。然而,長期以來,民營企業的發展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民營企業所面臨的融資問題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與此同時,縱觀國內外市場,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同時也制約著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影響到我國金融市場的長遠穩健運行。本文闡述民營企業融資的現狀及原因,民營企業融資難主要表現在在融資渠道狹窄,銀行融資系統不夠完善等方面。當然造成民營企業融資難這一現狀,既有企業自身因素,也受到當前政策經濟環境和政府的影響。本文將站在企業管理者的角度,論述在當前融資環境下,企業如何增強自身素質,擴展適合自己的融資渠道。
關鍵詞:民營企業 融資現狀 原因分析 融資對策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毅夫、李永軍指出,資本相對稀缺的中小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會是我國企業組織中最有活力的構成部分。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是加快經濟發展、創造稅收等的有效途徑和戰略措施。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融資難已成為制約民營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本文論述了民營企業的融資問題,融資難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解決策略。 第一章 我國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發展現狀 民營企業,簡稱民企、公司或企業類別的名稱,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業。嚴格來講, "民營企業"并不是一個法定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是沒有“民營企業”的概念,“民營企業”只是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產生的。按傳統說法,把集體、私營、三資企業和轉讓給私人承包的國有企業,均稱為民營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民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注冊登記的民營企業超過4000萬戶(含個體工商戶),約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8%,它們創造了全國70%的新增工業產值,59%的國內生產總值,68%的出口總額,48%的稅收以及75%的就業機會。1978年以來,從農村轉移出來的2.3億勞動力主要由中小企業吸納。我國民營企業在各行各業的迅速崛起,在吸納就業、活躍市場、促進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之一。據全國工商聯預計,“十一五”期間,民營經濟占全國GDP的比重將由目前的65%上升至75%。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全部銀行信貸比例中,非國有經濟占用的比率不到30%;而在證券市場上,民營公司僅占上市公司的1.6%。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產生了擴大規模、增加投資的內在需求,資金的嚴重不足以及流動性差導致中小型民營企業在發展中停滯,民營企業的融資困境成為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難題,因此改善民營企業融資環境是十分必要的,這將有利于促進民營企業的規模擴張,也將極大地推動國民經濟的增長。 第二章 我國中小型民營企業的融資現狀分析 近幾年民營企業發展很快,但在發展中也遇到了一系列問題。總的來說,影響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因素很多,如政府對民營企業所從事的行業宏觀指導力度不足、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產品市場準入門檻高、地方行政執法效率低下、法律部門對企業權益保障程度低、政府政策規章透明度低以及社會信用環境差、民營企業服務機構提供服務存在質量問題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民營金融問題熟視無睹,同時也沒有在制度上為民營融資創造條件,導致民營企業融資困難。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是目前民營企業發展中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中小企業主要有兩種融資方式,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內源融資就是指企業不斷將自己的自有資金或私有儲蓄轉化為投資的過程,而外源融資是吸收其他經濟主體的資金,轉化成自己的投資。內源融資是指公司經營活動結果產生的資金,即公司內部融通的資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舊構成,是企業不斷將自己的儲蓄(主要包括留存盈利、折舊和定額負債)轉化為投資的過程。內源融資對企業的資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風險的特點,是企業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內源融資是企業首選的融資方式,是企業資金的重要來源。外源融資是指企業通過一定方式向企業之外的其它經濟主體籌集資金。外源融資方式包括:銀行貸款、發行股票、企業債券等,此外,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融資租賃在一定意義上說也屬于外源融資的范圍。外源融資是指吸收其他經濟主體的儲蓄,以轉化為自己投資的過程。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單純依靠內源融資已很難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外源融資已逐漸成為企業獲得資金的重要方式。據2005年7月發布的《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報告》披露,我國民營企業自我融資比例達90.5%,銀行貸款僅為4.0%,非金融機構為2.6%,其他渠道為2.6%,另外,據資料顯示中小企業的外部融資中,銀行占73%,有價證券融資僅為2%,可見中小企業外部融資方式是相對單一的,銀行貸款成為企業最主要外部資金來源。從事間接融資的商業銀行和進行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更傾向于向國營企業提供資金,大部分民營企業的正規融資環境比較惡劣。 2.1間接融資環境不能滿足民營企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民營企業從外部吸收的大部分資金主要是依靠商業銀行貸款。商業銀行貸款的方式以抵押、擔保為主,信用貸款非常少。民營企業獲得銀行貸款期限一般不超過一年,只能彌補流動資金缺口,而民營企業往往需要長期限的資金以進行技術改造和廠房設施建設。許多企業為了發展,往往不得已動用流動資金來搞技術改造和基礎建設,結果加劇了流動資金緊張的狀況。總的來說,現有融資環境無法滿足民營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二次創業和進行技術改造的資金需求,這也大大制約了民營企業的規模擴張。 2.2直接融資環境還不成熟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 1/3/3 相關論文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毅夫、李永軍指出,資本相對稀缺的中小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會是我國企業組織中最有活力的構成部分。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是加快經濟發展、創造稅收等的有效途徑和戰略措施。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融資難已成為制約民營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本文論述了民營企業的融資問題,融資難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解決策略。
第一章 我國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發展現狀
民營企業,簡稱民企、公司或企業類別的名稱,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業。嚴格來講,
"民營企業"并不是一個法定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是沒有“民營企業”的概念,“民營企業”只是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產生的。按傳統說法,把集體、私營、三資企業和轉讓給私人承包的國有企業,均稱為民營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民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注冊登記的民營企業超過4000萬戶(含個體工商戶),約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8%,它們創造了全國70%的新增工業產值,59%的國內生產總值,68%的出口總額,48%的稅收以及75%的就業機會。1978年以來,從農村轉移出來的2.3億勞動力主要由中小企業吸納。我國民營企業在各行各業的迅速崛起,在吸納就業、活躍市場、促進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之一。據全國工商聯預計,“十一五”期間,民營經濟占全國GDP的比重將由目前的65%上升至75%。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全部銀行信貸比例中,非國有經濟占用的比率不到30%;而在證券市場上,民營公司僅占上市公司的1.6%。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產生了擴大規模、增加投資的內在需求,資金的嚴重不足以及流動性差導致中小型民營企業在發展中停滯,民營企業的融資困境成為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難題,因此改善民營企業融資環境是十分必要的,這將有利于促進民營企業的規模擴張,也將極大地推動國民經濟的增長。
第二章 我國中小型民營企業的融資現狀分析
近幾年民營企業發展很快,但在發展中也遇到了一系列問題。總的來說,影響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因素很多,如政府對民營企業所從事的行業宏觀指導力度不足、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產品市場準入門檻高、地方行政執法效率低下、法律部門對企業權益保障程度低、政府政策規章透明度低以及社會信用環境差、民營企業服務機構提供服務存在質量問題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民營金融問題熟視無睹,同時也沒有在制度上為民營融資創造條件,導致民營企業融資困難。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是目前民營企業發展中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中小企業主要有兩種融資方式,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內源融資就是指企業不斷將自己的自有資金或私有儲蓄轉化為投資的過程,而外源融資是吸收其他經濟主體的資金,轉化成自己的投資。內源融資是指公司經營活動結果產生的資金,即公司內部融通的資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舊構成,是企業不斷將自己的儲蓄(主要包括留存盈利、折舊和定額負債)轉化為投資的過程。內源融資對企業的資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風險的特點,是企業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內源融資是企業首選的融資方式,是企業資金的重要來源。外源融資是指企業通過一定方式向企業之外的其它經濟主體籌集資金。外源融資方式包括:銀行貸款、發行股票、企業債券等,此外,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融資租賃在一定意義上說也屬于外源融資的范圍。外源融資是指吸收其他經濟主體的儲蓄,以轉化為自己投資的過程。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單純依靠內源融資已很難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外源融資已逐漸成為企業獲得資金的重要方式。據2005年7月發布的《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報告》披露,我國民營企業自我融資比例達90.5%,銀行貸款僅為4.0%,非金融機構為2.6%,其他渠道為2.6%,另外,據資料顯示中小企業的外部融資中,銀行占73%,有價證券融資僅為2%,可見中小企業外部融資方式是相對單一的,銀行貸款成為企業最主要外部資金來源。從事間接融資的商業銀行和進行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更傾向于向國營企業提供資金,大部分民營企業的正規融資環境比較惡劣。 2.1間接融資環境不能滿足民營企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民營企業從外部吸收的大部分資金主要是依靠商業銀行貸款。商業銀行貸款的方式以抵押、擔保為主,信用貸款非常少。民營企業獲得銀行貸款期限一般不超過一年,只能彌補流動資金缺口,而民營企業往往需要長期限的資金以進行技術改造和廠房設施建設。許多企業為了發展,往往不得已動用流動資金來搞技術改造和基礎建設,結果加劇了流動資金緊張的狀況。總的來說,現有融資環境無法滿足民營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二次創業和進行技術改造的資金需求,這也大大制約了民營企業的規模擴張。 2.2直接融資環境還不成熟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 1/3/3 相關論文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 1/3/3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金融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