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常見的支持外語學習低齡化的原因在于關鍵期假說的存在。Lenneberg (1967)首先創造性地提出了關鍵期的概念,他認為的關鍵期是出生后的10-12年,語言習得在這一階段相比之后更為輕松。原因在于,青春期到來后,大腦發生側向大腦左半球的過程,導致神經系統不再有彈性,使得外語的學習繼而變得困難。而Ellis(1985)提到“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states that there is a period when language acquisition takes place naturally and effortlessly(關鍵期假說指存在一段時期,這段時期內,對于語言的習得是自然而且不費力的)”。Ellis這里提出的一個acquisition和naturally很好地概括了關鍵期假說的實質,指出了關鍵期假設的存在只是針對語言的“自然”習得的過程,而非一個需要借助教學和外部的主導作用實現的學習過程,如果排除這樣的一個客觀自然的語言習得過程,年幼學習者的優勢是否存在,確實值得懷疑。
大部分幼兒園里的英語教師是有普通的學前教師來充當,他們的英語水平和能力多是在幼師學校或者進行稍微的培訓獲得的。因為接受正規英語教育的時間并不長,他們的英語水平有限,所以,幼兒的英語學習并不起到充分的引導作用。例如:今年4月份我們去實習的幼兒園里有一個老師,她本來是教學前五大領域的,但幼兒園里的英語老師不夠,園長就讓她去培訓了一年英語就回來帶英語班。她的語音不是很標準,語法也不扎實。記得她給我們上觀摩課時吧“Please go back to your seat”說成了“Please go back to you seat”本來我們還以為她可能不小心讀錯了,但是她整節課的這個句子都是這么讀的,可見他并不知道錯了。而且,從兩個班的幼兒來看,水平真的差很多。然而,近年來有些高等院校畢業的大專生和本科生,加入到幼兒園英語教師的行列中。雖然他們的英語基礎優于幼師生,但他們缺乏幼教方面的知識。總而言之,幼兒園的英語師資水平并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