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譯自英文Game Theory。Game是游戲,Game Theory就是“游戲理論”。因此,博弈就是游戲的意思,博弈論的英文直譯就是“游戲理論”。將博弈上升到理論階段,是在20世紀。20世紀20年代,法國數學家波雷爾用最佳策略的概念研究了下棋和其他一些具體的博弈問題,20世紀50~80年代.被認為是博弈論巨人產生的年代。[ George Glauberman, A partial analogue of Borel's Fixed Point Theorem for finite p –groups, Journal of Algebra,2016]50年代,納什 (Nash)定義了“囚徒閑境”并提出“納什均衡”,奠定了非合作博弈的基石。[ John Forbes Nash, Jr. ,"Equilibrium Points in N-person Gam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36 (36): 48–9, DOI:10.1073/pnas.36.1.48, PMC 1063129, PMID 16588946, MR0031701. Nash, JF (1950)]60年代,澤爾騰(Selten,1965)將納什均衡的概念引入動態博弈,提出“精煉納什均衡”概念;[ Reinhard Selten, Strategic rational model and Decision Theory Series: series C: game theory,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and operational research,1988]海薩尼(Harsanyi,1967)則把不完全信息引入博弈論的研究,提出“貝葉斯納什均衡”。到80年代,克瑞普斯(Kreps)和威爾遜 (Wilson)等將不完全信息引人動態博弈中,提出了“精煉貝葉斯納什均衡”。[ Kreps, Wilson, Notes on the Theory of Choice David M. Kreps Westview Press, May 12, 1988.]博弈論到目前為止發展較為完善,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勵結構間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 博弈論考慮游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并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生物學家使用博弈理論來理解和預測進化論的某些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