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力資源因素能否在國際貿易中占優勢
[摘 要] WTO之后,各國對勞動力資源的要求將會越來越高.目前我國勞動力在數量上雖然供過于求,但在質量上卻缺少大量高質量的專門人才。在全球化經濟條件下基于資源稟賦的產品的比較優勢的競爭劣勢越來越明顯。在勞動資源豐富的我國,如果要發揮自身的資源方面的比較優勢,只能是以相對低的勞動成本生產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這是具有競爭優勢的比較優勢。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要素與引進的國外先進生產要素結合便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比較優勢。 [關鍵詞] 勞動力資源 全球化 比較優勢 競爭優勢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里昂惕夫之謎”是指從理論上,美國應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而現在統計檢驗結果正好相反! 爸袊隹诘母咝录夹g產品(占出口總額的28%左右),近90%是進口零部件組裝后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張燕生說,“這代表著跨國公司的技術、產品和產業結構,而不代表中國的技術、產品和產業結構,中國今天的比較優勢,主要還是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出口!薄 ≈袊m然以加工貿易方式取得了順差,但并未取得相應的貿易收益。上海財經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朱鐘棣前幾天剛剛參觀過昆山市的電子產品出口加工區,他認為如果拋開貿易形式,單獨來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例的上升數據毫無意義! 笆聦嵣,出口價值1000美元的電腦,我們只能獲得20~30美元的加工費,我們所謂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只是位于全球產業加工鏈的末端,”朱鐘棣說,“設計、研究、開發、品牌,這個產業鏈高端的部分都是外資在控制。” 以羅技暢銷產品之一“Wanda無線鼠標”為例來說明這種產業鏈的利益分配格局則更加清晰而直觀:每個Wanda無線鼠標在美國的售價大約為40美元,在這一價值鏈中,羅技大約拿到8美元,其分銷商和零售商拿15美元,另外14美元則被Wanda零部件供應商獲得。中國從每只鼠標中僅能拿到3美元,蘇州裝配廠里工人工資、電力、交通和其他經常開支全都包括在這3美元里。 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背后隱藏了美國企業的巨額隱性收益,美國卻一直“熟視無睹”,仍借逆差之由對中美經貿關系施壓! Υ耍袊虅詹坎块L薄熙來曾在中國美國商會晚宴上風趣地表達了鮮明的態度:“這就像在宴會上,你們有錢吃龍蝦、吃牛排,而我們在吃饅頭、吃三明治。有趣的是,美國朋友們一邊吃著龍蝦和牛排,一邊還很關注我們的三明治是不是吃多了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參與國際競爭有個認識和發揮自己優勢問題,特別是近年來出現了“世界工廠正在轉向中國”之說。問題是中國能否成為世界工廠,要看發展什么樣的產業是最有競爭力的。長期以來,我們是突出自己的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這種比較優勢,不一定能成為競爭優勢。我們要謀求的具有競爭優勢的比較優勢不是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而是要通過努力創造出的比較優勢。其中包括在產業升級基礎上形成的比較優勢和生產技術密集型產品的低成本優勢 資源稟賦產品的比較優勢的競爭劣勢
長期以來,指導國際分工,從而說明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是比較優勢理論。按照比較利優勢理論,國際分工使得各個國家專業化的生產最適合本國生產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可使貿易雙方獲得更大的福利。 李嘉圖界定:不同國家生產不同產品存在著成本的差異,各國分工生產各自具有相對優勢(成本相對較低)的產品。 赫克歇爾-俄林界定:各個國家的資源稟賦存在差異,各個國家分工生產使用本國最豐富的生產要素的產品。 上述比較優勢界定都與一國的資源稟賦相關;谫Y源稟賦的比較優勢有兩個角度的考察:一是資源稟賦的產品的比較優勢,即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二是資源稟賦成本的比較優勢,即勞動和資源的低成本優勢。 我們發現已有的比較優勢理論和外向戰略基本上是依據資源稟賦的產品的比較優勢。發展中國家缺資本和技術,而有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而便宜的優勢。發達國家則具有資本和技術資源豐富的優勢。因此,比較優勢的國際分工格局是:發達國家出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發展中國家出口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品。 在研究此問題時先要作個限制。我國是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發展中大國,國內市場很大,不可能所有地區所有產業都是外向的。在國內分工中,經濟落后地區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可充分發揮其比較優勢。本文的研究是要說明,在國際分工中不能繼續維持已有的比較優勢,停留在出口勞動密集型產業上。 我國目前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基本上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和勞動成本較低。因此外向戰略基本上還是定位在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熱潮中,各地特別重視擴大出口,由于目前許多地區能夠出口的大部分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由此各地競相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此同時,許多地區引進外資也是缺乏產業選擇,外商進入的產業大部分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種狀況已經和正在產生的后果是:出口數量越多,引進的外商投資企業越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就越多。這種狀況如不及時扭轉,中國的產業結構不但不能通過發展外向型經濟得到升級,還會進一步低級化,更談不上創建世界工廠了,F在需要研究的緊迫問題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分工是否繼續維持這種比較優勢格局。 過去在按照比較利益理論建立的國際分工格局中,國際貿易的主要目的是互通有無。因此比較優勢突出在產品上,以勞動密集型產品換取技術密集型產品。實踐證明,現在凡是強調勞動和資源的比較優勢生產勞動密集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地區,往往是經濟落后地區。在產業結構方面突出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結構的一定是缺乏競爭力的結構;谫Y源稟賦的產品的比較優勢的主要缺陷是凍結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差距。而且,外商進入我國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結果也是這樣的。 對上述問題的理論解釋主要是比較優勢界定的前提條件的變化。 首先,比較優勢理論的假設前提是存在兩個國家,在兩個國家之間各自按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分別提供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現在討論的問題是多個國家,例如有多個發展中國家依據資源稟賦提供相同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服裝鞋帽之類的產品。我們將會發現,同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不同的國家生產國家競爭力是大不一樣的。有的國家因其有較高的技術或較多的資本投入而有較高的質量或知名的品牌。這實際上是資本和技術對勞動的替代。面對這種競爭,我國許多具有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的產品已經不具有國際競爭優勢。 其次,克魯格分析了生產同種商品的要素替代問題:“如果兩個國家生產同一種商品,但在它們之間不存在要素租金均等化,那么,資本豐裕的國家將比勞動力豐裕的國家使用資本比較密集的生產技術,并且前者工資/租金比率也將高于后者。”[2] 在他看來,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可能性是,在各個國家要素租金存在差別的條件下,勞動豐裕的發展中國家的工資/租金比率偏低。問題是經濟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包含各個國家要素價格(包括勞動價格)出現均等化趨勢。就象我國,近年來特別是經濟開放程度高的沿海地區工資增長很快。這意味著,勞動密集型產品中的勞動成本有提高的趨勢,這時的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有下降的趨勢,其結果是進一步降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同時也是基于勞動和資源的產品的比較優勢終結過程。李嘉圖和俄林提出的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理論的假設前提和經濟條件完全靜態的,其前提是各國的供給條件、生產條件不可改變,資源、生產要素不能在國際間流動。再加上當時貿易保護盛行。在這種假設條件下,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源及其產品才可能進入國際市場。問題是在現階段,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這些假定條件已經改變。首先,生產要素、資源可以在國際流動。其次,在新技術革命浪潮推動下,資源、勞動可以被資本和技術所替代,就是說,經過投資和新技術的采用,自然資源可以被改良、再者,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經過人力投資,勞動力的技能和素質的提高,又可克服勞動力數量不足的矛盾。所有這些表明,除了一部分不可替代的資源,如石油輸出國外,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所具有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在國際競爭中已不具有壟斷優勢。以本國擁有的資源的相對優勢來確定自己的國際貿易結構,雖然能獲得貿易利益,但不能縮短自己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過去各個國家特別重視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其背景是存在嚴重的貿易壁壘和要素流動的壁壘。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比較優勢對一國的意義明顯衰減。經濟全球化包括自由貿易的全球化,投資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資源,不僅包括本土的資源,還包括外來的資源;就是說,包括國內的資源稟賦,從國外進入資本、技術和管理,在不少產業部門很有可能是從國外進入的資本和技術要素起主導作用。這時一國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已不象過去那么突出;蛘哒f,比較優勢在許多場合可能不是稟賦資源的比較優勢,可能會是外來資源的比較優勢。 2,在產業升級基礎上創造非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 以上關于按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提供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劣勢分析,目的是要明確外向產業需要升級。 研究競爭優勢理論的專家波特用許多例證說明:“生產因素的比較利益并不足以解釋豐富多元的貿易形態”,“生產因素的比較利益法則對很多產業來說根本就不實際”[3] 例如朝鮮戰爭結束后的韓國,資本奇缺,但建立了出口導向的鋼鐵、造船、汽車等資本密集的產業。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相關論文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