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格式
      電氣工程 會計論文 金融論文 國際貿易 財務管理 人力資源 輕化工程 德語論文 工程管理 文化產業管理 信息計算科學 電氣自動化 歷史論文
      機械設計 電子通信 英語論文 物流論文 電子商務 法律論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場營銷 電視制片管理 材料科學工程 漢語言文學 免費獲取
      制藥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裝工程 模具設計 測控專業 工業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應用物理 電子信息工程 服裝設計工程 教育技術學 論文降重
      通信工程 電子機電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學 藝術設計 新聞專業 信息管理 給水排水工程 化學工程工藝 推廣賺積分 付款方式
      • 首頁 |
      • 畢業論文 |
      • 論文格式 |
      • 個人簡歷 |
      • 工作總結 |
      • 入黨申請書 |
      • 求職信 |
      • 入團申請書 |
      • 工作計劃 |
      • 免費論文 |
      • 現成論文 |
      • 論文同學網 |
      搜索 高級搜索

      當前位置:論文格式網 -> 免費論文 -> 工商管理論文

      當前我國失業的成因分析(二)

      本論文在工商管理論文欄目,由論文格式網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由于農村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和農業科技投入的不斷增加,大大降低了農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同時,由于農村人口基數大,而且和城市實行不同的計劃生育政策,所以農村具有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
        2.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失業人數逐年上升
        從我國城鎮就業問題來看,由于近年來大多國有企業和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經濟效益持續滑坡,大批企業陷入虧損、停產和半停產甚至破產的困境,城鎮失業問題和職工就業不足、下崗現象嚴重。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1992年為2.3%,1993年為2.6%,1994年為2.8%,1995和1996年分別為2.9%、3.0%,失業人數也從1992年的363.9萬上升到1996年的552.8萬,1997年的失業率更是達到3.1%,呈明顯上升趨勢,具體數字參見表1。
        3.下崗職工生活困難
        1993年,全國城鎮下崗職工人數僅300萬,1996年上升到891萬,而到1997年,全國國有企業實現分流及下崗職工總計1274萬人,占國有企業職工總數的17%。1998年第一季度,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總數進一步達到655.7萬,比1997年年末增加21.7萬人 。到1996年底,全國下崗人員的再就業比例下降到僅為26%,領取社會保障救濟金的僅1.8%,職工人均年生活費為925元,平均每月領取生活費77元,其中國有企業90元,城鎮集體經濟單位47元,人均生活費最低的黑龍江、內蒙古、遼寧和吉林等地區人均生活費收入僅為26元、31元、45元和44元。全國共有22個地區人均生活費低于100元 。
        4.勞動力中長期就業計劃壓力巨大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又碰上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的高峰期,整個“九五”期間勞動力資源供給從“八五”時期的年均1870萬增加到2030萬,相當于兩個海南省的總人口。而且我國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冗員現象嚴重。聯合國勞工組織和原勞動部在1995年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我國城鎮各類企業的綜合隱蔽失業率約為18.8%。隨著經濟轉軌轉型的不斷加速,國有企業冗員釋放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分流將成為未來勞動力長期計劃中最主要的壓力。
      二、失業的成因分析
        西方發達國家自1973年石油危機打破了五六十年代創造的充分就業之夢以后,開始把失業現象歸結為一些非經濟過程內產生的外在因素,如勞動力供給的異常增加、勞動力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脫節以及技術進步等。中國當前失業人數和下崗職工不斷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ㄒ唬┤丝诳偭亢蛣趧恿┙o人口相對過剩
        一國就業狀況的好壞最終取決于勞動力供給和勞動力需求的平衡情況,勞動力供給又取決于一個國家或地區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勞動力參與率等。對于勞動力供給人口,國際上通常用15~64歲人口為勞動年齡人口統計(我國通常用男性16~59歲,女性16~54歲)。按照這一指標,1982年我國勞動力供給人口為61,901萬人,占總人口的61.66%;1990年,這一部分人口上升為75,552萬,比1982年增長22.05%,約占總人口的66.83%;1995年,這一部分人口進一步上升到80,629萬人,占總人口的66.57%;1996年超過67%,成逐年上升趨勢 。雖然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逐步實行會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1997年保持了自1987年以來連續10年下降的趨勢,分別為16.57‰和10.06‰),未來勞動年齡人口會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數過大,新增勞動力絕對數仍將大幅度增加。我國勞動力供給人口總量和這部分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大大高于其他國家,形成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持續性的巨大就業壓力。
        從勞動力參與率的狀況來看,由于我國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生產資料社會所有,每個公民對生產資料有無差別所有權,這種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方式就是每個公民都具有使用這些生產資料進行勞動的權利。同時,由于在社會主義階段,勞動仍然是人們謀生的一種手段,客觀上也要求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結合,勞動的權利轉變為勞動者獲取生活資料的一種福利,形成社會主義國家獨具特色的權利--福利型就業,勞動力參與率極高。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1995年各國勞動力參與率數據,我國15~64歲的男性勞動力參與率為96%,女性為80%,而同一指標在美國分別為86%和60%,德國分別為87%和57%,印度為90%、31%,日本為84%、53%等。如果考察各國10~19歲青少年年齡人口勞動力參與率,相比之下我國更高。我國青少年人口勞動參與率男性為45%,女性43%,而美國為27%和24%,日本僅為10%和10%,經濟發展水平和我國相近的印度也只有30%和16% 。有資料統計,我國總體勞動力參與率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要高出近13%。勞動力供給人口總量過大和勞動力參與率過高形成我國勞動力供給的雙重壓力。
        在我國勞動力供給居高不下的同時,我國經濟發展派生的勞動力需求嚴重不足。由于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乏力,企業經濟效益不斷降低,企業對勞動力需求減少。工業化過程中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經營轉變、生產過剩與嚴重買方市場也導致勞動要素不斷為資本、技術要素所替代。據統計,1991年我國國有企業虧損面僅為29.7%,1994年國有企業虧損面增加到44%,虧損額達486億元,到1996年,全國國有工業企業首次出現凈虧損,預算內國有工業企業虧損面達到49.7%,比上年增長11.9%,凈虧損額累計達462億元。虧損最嚴重的紡織、機械、輕工、軍工、化工和煤炭等六大行業虧損額均超過21億元,合計253億元。企業因資不抵債而破產倒閉案例不斷增加。1991~1995年,國有企業破產案例全部僅1,520例,到1996年,破產案例猛增至6,443例,破產企業資產負債比例高達250%~360% 。停工、停產和生產能力利用不足企業也大幅度增加。以上種種原因,直接導致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嚴重需求不足。勞動力市場供求總量矛盾是形成我國當前嚴峻就業問題的背景和前提。
        (二)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大量體制性冗員釋放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滯后
        1.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大量體制性冗員釋放
        我國勞動力總量供過于求、勞動者的素質較差,是導致體制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的一個原因。眾所周知,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勞動力人口增長較快。就拿城鎮居民來說,每年新增大量勞動力,而城鎮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勞動力又相對過剩,使新增的這一部分勞動力無法順利安置。另外,我國的勞動力素質普遍較差。據統計,我國企業現有職工隊伍中,初中文化以下者高達68%,全國700萬青年職工中達高級工者僅占3%。經濟發展居全國前列的廣東省也不例外。廣東省的高級技術工人不足60萬,占工人總人數10%左右 。如此看來,職工的大量失業就在所難免了。
        另外,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對勞動力資源配置和使用實行統一招收、統一調配、統一使用和統一管理,企業只能作為國家機關的一級派出機構執行上級勞動部門的勞動計劃,沒有任何用工自主權,也不承擔由此而產生的企業效率低下的責任。由于國家實行權利-福利型就業制度,低工資、高就業,一個人的飯兩個人吃,三個人的活五個人干,國家通過下達勞動計劃指標把大量勞動力向企業安置,造成許多單位人浮于事,生產效率低下。而企業行為本身的非經濟化也助長了企業大量富裕職工的存在。在這種體制下,企業只是國家大工廠的一個車間,只是國家機關的一個派出機構,能否全面完成國家計劃下達的產值、產量和勞動等指標,是評價和衡量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最主要標準,企業領導人的升遷也和企業的生產規模、職工人數、計劃完成程度等密切相關,企業領導人有著增加職工人數、擴大企業規模的外在壓力和內在沖動。職工吃企業大鍋飯,企業吃國家大鍋飯,嚴重妨礙了勞動生產率和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阻礙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參見中國國有企業的冗員狀況表)。
        表2 中國國有企業的冗員狀況
      冗員占職工人數的比例(%) 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30~40 8.9 20~30 19.2 10~20 26.5 0~10 36.7 0 6.2
        資料來源:陳紅愛《對目前及“九五”期間我國勞動力資源的分析與預測綜覽》,《社科信息》1997年第3期
        為了克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高度集中統一的弊病,充分調動企業從事生產經營積極性,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提出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國有企業要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競爭主體,切實解決我國經濟體制運行的深層次矛盾,F代企業制度的試點和推廣,一方面使許多破產企業職工、瀕臨破產企業職工和關停企業精簡職工以及勞動合同正常解聘職工加入了失業者的行列。據調查,四川省1993年有破產企業職工2,530人,占失業職工總數的10.5%,瀕臨破產企業法定整頓期間被精簡的職工4,829人,占失業職工總人數的20.1%,關停企業被精簡職工2,506人,占失業職工人數的10.1% 。全國總工會有關部門調查資料也表明,除社會大量失業人員以外,全國各地停工停產企業職工長期在職無業現象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由于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市場競爭主體地位的確立,最根本的任務是保障企業用工自主權的落實,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和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使國有企業對長期以來行政手段安置到企業的大量富裕人員進行必要的排擠和釋放,直接加劇了當前我國城鎮就業問題。特別是1996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國有大中型企業三年走出困境”的中期改革目標,提出“鼓勵兼并,規范破產,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實行“投改貸”,優化企業資本結構,培育資本市場,鼓勵資本運營,促進要素優化重組,資本等物的要素不斷從原有統包統配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勞動用工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之間的矛盾更趨尖銳。冗員、債務和企業承擔大量社會職能成為制約企業深化改革的最主要體制性包袱,減人增效成為國有企業擺脫困境的必然選擇。因此,我國當前失業和下崗職工之所以不斷增加,從根本上來講是長期以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總爆發和總釋放,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客觀要求調整人的要素與企業關系,客觀要求企業內部隱性失業顯性化、公開化和社會化的必然結果。
        再有,理論指導的失誤,是導致體制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的主觀原因。在“斗爭哲學”充斥理論界的年代里,政治斗爭理論幾乎占領了理論研究的所有領域,“管理理論”被視為“禁區”,對于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研究,十分薄弱。撥亂反正后,理論界開始了對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研究,但卻側重于生產資料再生產的研究,僅有的對于勞動力再生產的研究也幾乎局限于人口理論的范圍,對于勞動力的智力再生產的研究一直十分薄弱。近年來,對西方人力資本理論的移植和研究,雖有一定進展,但仍沒有上升到社會再生產理論的高度。這樣,缺乏科學性、系統性的理論指導,體制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遲早會顯現出來,職工的大量失業就不難理解了。
        2.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滯后
        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統一勞動力市場的建立,客觀上要求勞動力資源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之間流動,實現勞動力資源優化組合。勞動力流動時滯和流動風險客觀上要求建立健全養老、失業、醫療和住房等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失業減震系統,解除勞動力流動后顧之憂,這不僅是近現代經濟社會的普遍法則,也是近現代工業文明的一個重要特點。但就我國而言,由于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的嚴重滯后,社會保障覆蓋面太窄,社會化程度低,社會保障功能分散于各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關內部,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關對所有職工的生活從養老、住房、醫療、食堂、子女入托上學到職工的生、老、病、死全部包下來,各單位都辦成一個獨立的“小社會”,既浪費了資源,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時,社會保障的企業化和單位化使我國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國家機關就業具有很大的社會福利性質,沒有就業單位也就喪失了社會福利,形成單位和個人之間割不斷的“父子關系”,勞動力流動、特別是向非國有經濟成分流動的積極性差,阻礙了勞動者就業崗位的順利轉移。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托達羅在劉易斯人口流動模式的基礎上,從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失業這一事實出發,認為勞動者從農村遷入城市的決定除城鄉實際收入差異外,還必須考慮一定時期在城市現代工業部門找到高報酬工作的就業機會或就業概率。由于我國二元經濟結構不僅表現在城鄉之間,也突出表現在改革開放之后的國有和非國有經濟成分之間的差別上,托達羅模式對我國城鎮國有企業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職工流動決策同樣適用。但對我國農村勞動力而言,由于流動本身一方面沒有減少農業產出或收入(或者由于農村勞動力是農閑季節短期流動,或者由于人多地少,流動并未影響農業產出),或者減少很少,相反,流動所獲收入還可增加農業投入,流動機會成本低;同時農村土地使用制度使農民流動風險小,有土地資源收入保障;城市工業部門就業崗位相對農業較輕松,農民還可感受現代都市文明氣息,開闊視野,有較高非經濟收益,流動傾向極強。而國有企業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由于經濟體制特別是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嚴重滯后,小工資、大補貼的福利分配形式,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狹窄,社會化程度低,使得國有經濟成分職工在放棄國有經濟成分身份的同時,必須放棄國有企業職工養老、失業、工傷、醫療保險,甚至戶籍、福利分配住房等其他各種隱性收入,流動機會成本極大,最后形成我國當前大量農村勞動力入城務工和城鎮大量下崗職工并存,大量下崗職工不能實現再就業和許多部門發展不足并存。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 2/3/3


      相關論文
      上一篇:電子商務及其在網絡游戲中的應用 下一篇:當前我國勞動就業形勢分析及對策..
      Tags:當前 我國 失業 成因 分析 【收藏】 【返回頂部】
      人力資源論文
      金融論文
      會計論文
      財務論文
      法律論文
      物流論文
      工商管理論文
      其他論文
      保險學免費論文
      財政學免費論文
      工程管理免費論文
      經濟學免費論文
      市場營銷免費論文
      投資學免費論文
      信息管理免費論文
      行政管理免費論文
      財務會計論文格式
      數學教育論文格式
      數學與應用數學論文
      物流論文格式范文
      財務管理論文格式
      營銷論文格式范文
      人力資源論文格式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
      法律專業畢業論文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論文
      計算機畢業論文
      教育管理畢業論文
      現代教育技術論文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
      心理學畢業論文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中文系文學論文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計算機論文
      推薦文章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8 LWGSW.com 論文格式網 版權所有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论文格式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