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非一致性的原因 【內容提要】 改革開放30年來,雖然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但就業問題卻越來越突出,出現了經濟高速增長與就業增長緩慢相偏離的問題,本文利用1978—2005年的有關數據對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彈性、就業增長率的關系做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我國就業彈性與經濟增長是負相關的,就業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是弱正相關的。本文對此現象進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經濟增長 就業增長 GDP 一、經濟高速增長與低就業的矛盾現象 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而其中的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兩大主要目標。按照西方傳統經濟理論,就一國或地區的長期總量生產函數而言,在技術進步、資本積累和勞動力增加等因素的長期作用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一般呈現正相關的良性互動關系。但是在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進行分析時,卻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非一致性的不和諧現象:一方面,我國經濟是持續、快速增長;另一方面,雖然經濟高速增長,但就業的增長率卻呈現出下滑趨勢。如1986—1990年,全國GDP年均增長約7.87%,同期就業人數平均增長2.4%;而1996—2000年,全國GDP年均增長約8.26%,同期就業人數平均增長率為1.15%;2000—2002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分別為595、681和77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為3.1%、3.6%和4.0%,而同期我國GDP的增長速度分別達到8%、7.3%和8%;在最近幾年,2003—2007年GDP年增長率均在10%左右,而就業增長率年均在0.8%左右,每年新增就業崗位在800—900萬人左右,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僅能帶動80萬個就業崗位。這反映出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與低就業的并存現象。原因何在?我嘗試通過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就業增長與就業彈性之間的分析,以期回答經濟增長能否創造出足夠多的就業機會,經濟增長和就業之間的關系呈現什么樣的發展態勢等問題。 (一)我國經濟高速增長 在1978年至2005年期間,我國的GDP年均增長率為9.64%,并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經濟的“黃金增長”時期已經維持了28年。即使在20世紀末的亞洲金融風暴和本世紀初的全球經濟衰退中,我國經濟仍然維持了增長勢頭,一時間被譽為“一枝獨秀”。2005年我國仍然維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GDP增長速度達10.2%。我國2006年、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達到10.7%、11.9%。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能持續高速增長,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由于投資的持續快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連續數年增長20%以上。這種旺盛的投資需求表現為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政府財政投資的增加和私人投資的增加。二是通過技術轉移與創新,引導資源從低附加值的產業向高附加值的產業轉移,最終實現勞動生產率提高和經濟結構的轉型。三是采取發展教育等政策,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改善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四是對外開放格局的有利形勢也是支持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二)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關于經濟增長率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經濟學家奧肯以美國的經濟數據進行研究發現,當經濟增長率高于2.25%時,經濟增長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失業率就會下降0.5個百分點;當經濟增長率低于2.25%時,經濟增長率每減少1個百分點,失業率就會上升0.5個百分點。這說明失業率與GDP增長率之間呈反向變化,經濟的高增長率伴隨著低失業率,低增長率伴隨著高失業率。這一經驗性規律揭示了經濟增長和失業率之間的內在關系。在分析經濟增長率與就業增長率兩者之間的關系時,常用的一種指標是就業彈性,它是就業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間的比值,是反映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之間關系的重要指標;當它為負值時,則與經濟增長相伴的是就業下降。從理論上來說,當實際就業量能夠靈敏地反映勞動力需求變化的時候,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兩者基本上同步變化,就業彈性系數的變化比較平緩。 從1978-2006中,就業彈性值出現過兩次峰值,且出現的年份正好是經濟增長的低谷年,經濟增長明顯減慢,但就業增長率并沒有相應的減少。在經濟增長率較高的年份,就業彈性值比較小。在1992年以前就業增長率變化不大,經濟增長變化與就業增長變化兩者不同方向。就業的變化對經濟增長的變化并不能做出靈敏的、相應的反映,基本上不受經濟增長的影響,但就業彈性的大小主要受經濟增長率的影響。1991年前后情況有所變化,就業增長率明顯下降,1991年、1992年就業增長率分別為2.0%和1.8%,GDP增長率分別為9.2%和14.2%,宏觀經濟的明顯轉好并沒有在就業增長率上得到體現,相反其增速持續下滑,明顯地下了一個臺階。此后經濟增長雖然逐年降低,但由于實現了宏觀經濟的“軟著陸”,降低幅度并不是很明顯,就業增長率仍然維持低速,兩者作用的結果使得就業彈性系數變化平緩,而從1992年以來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變化具有了一定的同向性。這與前一時期有了明顯的不同,標志著兩者之間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意味著決定兩者變化的因素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共同影響因素的作用力加大了。 二、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非一致性的原因分析 西方傳統經濟理論認為,經濟的增長會促進就業增加,二者呈現正相關的關系,但以上分析表明,我國經濟出現了“高增長、低就業、高失業”的并存現象,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關系明顯背離了傳統經濟理論,表現為我國經濟增長率與就業彈性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這表明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沒有有效地促進就業增長,就業彈性在低水平上不斷下降。那么,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之間為何會呈現這樣的特點及趨勢呢?我認為任何單一因素是不足以構成對這種現象的解釋的,而應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文將對其中最為主要的因素進行分析。 受地方政府和國企的投資軟約束,使其必然熱衷投資于資本密集型產業;最近幾年來,我國的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調,例如2001-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平均增長達22.2%,但按現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3.3%的速度,投資率從2001年的36.5%提高到2006年的42.7%,增加了6.2個百分點,但消費率卻從2001年的61.4%下降到2006年的50%,降低了11.4個百分點,其中居民消費率下降到歷史最低點,僅為36.4%。這說明由于資本投入的持續高增長,導致生產能力擴大和供給能力增加。而資本形成率的提高和最終消費率的下降,使得最終消費能力相對于生產能力不斷萎縮,不利于擴大就業與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與就業關系中,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高就業彈性階段,在這期間我國是勞動密集型的經濟特點,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就業彈性系數出現了急劇下降,表明勞動要素投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呈下降趨勢。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相關論文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法律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