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誠實信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社會逐步進入了全方位的轉型期。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被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所替代。人們的自主、競爭、效益意識在不斷增強,在給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蓬勃發展的生機和活力的同時,也致使一部分人誠信道德的嚴重缺失。為了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促進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必須對誠信嚴重缺失的現象、成因加以細致地分析,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加以制約,才能確保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一、誠實信用的內涵 誠實,是要求人與人交往時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即站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堅持實事求是地向別人傳遞真實信息,不掩蓋或歪曲事實真相;信用,即遵守諾言。從誠信的概念演變來看,“誠與信”是兩個分別有著不同含義,相對獨立的范疇,后來合二為一,因此,它們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的體現,屬于人的思想道德體系的范疇。理解誠實、信用的內涵,他們是一種法學范疇,是一種社會契約。公民講信用,如同履行契約合同,信用至上,才能體現一個人的誠實。它們是我們參加經濟領域內的各種活動,進行合作交流必須尊重的無形資產和立身之本。經濟交易方式,體現著“本質的、發達的生產關系。”因此,誠實是道德準則,信用是經濟規則。 誠實、信用的形成的客觀條件和表現形式就市場經濟本質來說,人們從事交易活動的主導思想是獲得利益,是為謀取更多的財富而競爭。競爭是市場經濟正常的生存條件和必然產物,是市場經濟中的利益分配機制和準則,它以信息系統和激勵系統結合的方式來實現,這種方式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在消費資源尚不充足的情況下,供與求從來不會適應,永遠處于一種矛盾和對立的狀態,這就必然會導致價格調整的激烈競爭。在競爭中,利潤是人們滿足致富愿望的唯一追求。并且,對利潤的追求已經作為一種核心力量,強烈地激勵著人們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千方百計,運用一切可能運用的手段,賺取更多的貨幣。在私欲的驅使下,激烈的競爭必然會引發一部分道德意志不堅定的生產者或營銷個體,不顧道德規范的約束,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偽善手段,去欺騙交易對象或合作伙伴。為了獲取更多的貨幣,他們甚至鋌而走險,不擇手段地造假售假、以次充好、違約毀約、逃稅漏稅、行騙行賄、收受回扣、盜竊知識產權、逃逸貸款,甚至肆無忌憚地踐踏法律去冒死一搏,那些走私販毒分子就是例證。例如:湛江市在1999年的特大走私案,那些犯罪分子不顧國家的政策法規,蒙騙過關、謀取暴利,最終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良好的誠信構件是市場經濟的需求和衍生結果,市場經濟秩序的混亂是誠信道德缺失的表現。在市場經濟的交易過程中,交易雙方在誠信信息互不明確的情況下,為了加強交易的保障系數,增強相應的防范意識,就不得不在信息搜集、信息考證、事前談判、事后監督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以提高交易的成功率。這不僅使交易難度和交易費用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增加,而事后又會因為某一方的誠信度過低,導致追究、索賠,乃至提請上訴和司法仲裁等糾紛的幅度上場。所有這些,不僅會使交易和交易數量受到影響,更會給繁榮市場、擴大交易范圍、加快金融流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極為不利的后果。如果人們的誠信道德意識有所提高,誠實信用的道德文明得到普及,那么人們在進行市場交易的過程中,就會放松心態,省去過去種種的防范與戒備,減少很多不必要的人力、財力的浪費,使交易費用大幅度下降,成交費和交易率大幅度上升,從而加快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速度,確保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基本美好素質,使市場經濟更加順暢,更加和諧。 而誠實信用的運作機制卻不盡相同,建立機制與維護機制不同。誠信作為一種道德人格是自律和他律的統一,因此,培養和完善誠實道德,需要從自律和他律,亦即從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在誠信道德素質方面進行自覺自我約束和自我修養,抵制和反對那些只重自我利益而無視社會和他人利益的腐敗的人生觀,但是,培養誠信道德從法理上看,對人的內心世界給予充分的自由,從實踐上看,在誠信行為上稽查出一個人是否有誠實的心,講信用的道德。因此,無論從理論或實踐上,誠信建設都只能是“德治”,不能“法治”。 因此,誠實信用無論在概念內涵、歷史形式、表現形式、建立與維護機制,還在各種表現上,都有各自的潛在之處,要不同而論。 誠實信用二者的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誠實作為一種道德要求,其基本表現形式是:內誠于心,外化于人,言必誠,行必信,不能言而無信。因此,誠信其有如下三個不同層次的要求:(1)在思想層面要內誠于心,這是誠信道德的最高形式。也就是說,從內在要求看,應當有一種恭敬、尊重、誠實信仰、忠誠信奉的心理和道德品質。(2)在行為層面外化于人,體現出一個人的一種道德品質。即誠實守諾,這也是誠信道德的基本要求。誠信又是道德修養方法和能力,要求內在的品質外化為一種能力,即是童叟無欺、不妄不偽、言行符。(3)在價值層面,人們遵守承諾的基礎上自覺地取信于義,真誠負責,這是誠信道德的最終歸結。也就是說,誠信作為一種內心的信仰和外在行為的統一,必須與信義、道義相結合,才能體現為忠于職守的責任心和義務感。 二、誠實、信用缺失所引致的經濟效應 市場經濟就是誠信經濟。一個高效益的市場,必定是一個遵守誠信道德規范的典:一個缺乏基本的誠信道德的市場,只能是一個低效益的市場,必定會無法生存。市場經濟是生產者、營銷者和消費者共同形成的,具體而言:(一)對于生產者來說,誠實信用是道德的,它不僅是一種經營文化,更是一種無形的資產,它是企業在生產經營中一張無形的:“金質名片”,它是代表著企業在產品質量、合理價格、信守合同、售后服務等方面的整體形象。憑著誠實、信用這張“名片”企業才能“雙贏”(即贏得消費者信賴和贏得因此獲得的優厚的回報)。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相關論文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法律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