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青春之歌》中的青年知識分子的不同人生選擇 更多相關論文:論《青春之歌》青年知識分子的形象 淺析《青春之歌》中知識分子的形象 論《青春之歌》中的知識分子形象 論《青春之歌》中的青年知識分子 論《青春之歌》中青年知識分子的形象 論《青春之歌》中青年知識分子的形象
[摘 要] 楊沫的《青春之歌》主要以“九·一八”事變到“一二·九”運動這一歷史時期黨所領導的北平學生運動為背景,通過對青年知識分子林道靜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縛和走上革命道路的個人命運、遭遇和歸宿的描寫,聯系當時各種不同階層青年知識分子人生選擇的描繪,真實的展現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的社會狀況,形象地揭示了這個時期知識分子的追求與苦悶、覺醒與分化、前進與沉淪,提煉出革命的思想主題:表明了青年知識分子只有走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道路,把個人命運同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才是正確的出路。 【關 鍵 詞】逃脫 覺醒 人生選擇 《青春之歌》以學生運動為主線,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靜這一在三十年代覺醒、成長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并通過盧嘉川、江華、林紅、羅大方、余永澤、戴愉、白莉萍、王曉燕等各種典型知識分子的進步和落后,覺醒和蛻變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整個社會矛盾關系的變化。 一、林道靜的人生選擇 (一)封建家庭的束縛是林道靜走向社會的根源 林道靜的反抗性格來緣于她特殊的家庭環境。她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童年在異母的百般虐待下度過,養成了她孤癖、倔強的反抗性格。中學畢業后,家里破產,父親離家逃走,非親生母親徐鳳英利用她巴結權貴,想把林道靜變成她的搖錢樹,逼其嫁給胡局長。當她從王媽那里得知自己母親的遭遇時, 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為反抗不幸的命運,反抗封建家庭給她安排的“包辦婚姻”, 她決意離開家。①“回學校有什么用呢,她發誓要永遠離開這個可恨的家庭,永遠不再登這個罪惡的大門”,她這樣想著并且付出了行動,她抱著天真的幻想和對封建家庭的憎恨獨自到社會上謀求生活出路,逃出北京的家,只身逃到北戴河投親謀職,但讓她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的表哥夫婦已辭職離開了此地。②“都是自己的哥們,我對你們說實話吧,咱鮑縣長早就托我物色個標致女學生,縣長的太太是個鄉下黃臉婆,他當然不滿意。我一見姓林的小姐找她表哥來,像個逃難的,那份愁模樣叫我怪心痛的,所以,我把她挽留下來。……”余敬唐的一翻談話使她認識到雖然逃離了家庭的牢籠,但仍然擺脫不了黑暗的舊勢力的糾纏和襲擊,她③“剛剛逃出那個要扼殺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籠,想不到又走進一個更黑暗、更腐朽、張大血盆大口要吞食她的社會。”④“ ……永澤,我憎惡這個萬惡的社會,我要撕碎它!可是我像蜘蛛網上的小蟲,卻怎么也擺脫不了這灰色可怕的包圍。……家庭壓迫我,我逃到社會;可是社會和家庭一樣,依然到處發著腐朽霉爛的臭味,黑漆一團。這里,你的堂兄和我父親是一樣的貨色——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我真像一只孤獨的駱駝,背著沉重的負擔,跋涉在無窮盡的苦難的沙漠中。……永澤呀,何時才能看見綠洲?何時又才能看見那渴望的甘泉呢?……。”在遭遇家庭壓迫、社會的黑暗使她的人生陷入迷茫。 (二)屢遭挫折提高林道靜爭取自由的意識 在林道靜投親不遇,求職無門的情況下,她絕望地投向大海,以死亡來 對抗黑暗社會時,她被一位正在家休假的北大學生余永澤救了。在余永澤的熱心助人和懷著對他的感激,他的真情感動了林道靜,愛情的力量重新喚醒了她重新生存的希望,他們走到了一起生活。在此其間,林道靜不甘寂寞總想走上社會做一些工作,而余永澤卻不同意。他把林道靜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當作一個“花瓶”來供自己玩賞。因此,林道靜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和倔強的性格,使她不甘心被人供養,不甘心于“溫暖淡雅”的小屋里做丈夫的附庸品。她從余永澤對投奔他來的老長工,表現得非常冷酷,他毫無同情心地把魏老山趕出家門,在他知道林道靜跑出去送給魏老山三十塊錢后,冷冷地諷刺林道靜是拿他的錢裝好人這件事當中,她意識到她對下層勞動人民的同情與余永澤的自私冷酷、缺乏同情心已形成強烈的反差,這是導致他們的感情裂痕越來越深的原因之一;正當林首靜對于小家庭瑣碎生活感到煩悶痛苦時,她結識了盧嘉川等共產黨人和革命青年,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 ⑤“過去和家庭斗爭,不滿意黑暗的社會,現在又想很快去革命、上戰場,究竟都是為了什么呢?”;⑥“小林,你救濟幾個洋車夫或者幾個乞丐,能叫千百個洋車夫和乞丐都有飯吃嗎?這個除了能夠滿足你個人的‘好人’欲望之外,對整個社會對全體勞動人民又有什么好處呢?……說到參加紅軍上疆場,這愿望是好的,可是也得看實際情況。革命工作是多種多樣的,有火熱的白刃戰,也有不為人注意的平凡的斗爭。”;⑦“像你做的這些做飯洗衣的瑣碎事情,如果它是對人民對革命有利的、必須的,需要我們去做時,不一定非要上戰場才算是革命。……小林,怎么樣?非要當個戰死疆場的英雄不行嗎?”通過與盧嘉川以上對話,林道靜深深地被他們所從事的革命活動所吸引。她意識到過去只想當個好人——不欺侮人,也不受人欺侮的‘獨善其身’思想觀念已經落后于時代潮流的,只有置身于拯救國家于危難之中才是歷史主流。從余永澤常常譏笑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只會喊空口號的——越為自己還是一個有用的青年而欣喜等表現中和林道靜替盧嘉川出去送信后,余永澤由于自私和嫉恨的心理,將盧嘉川趕出家門,結果盧嘉川被捕。林道靜對余永澤這種自私自利,對國家命運的存亡毫不關心的舉動感到徹底的失望。尤其是盧嘉川被捕使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方醒,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在各種社會活動過程中她終于明白了政治上分歧、不是一條道路上的“伴侶”是沒法生活在一起的,光靠著“情感”來維系,幻想著和平共居互不相擾,是自己欺騙自己,走革命道路,必須和不革命的人分道揚鑣,因此,她決意離開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三)堅定信念,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經過與封建家庭和與余永澤的兩次決裂后,在種種事實的教訓下,林道靜漸漸意識到個人奮斗還是沒有出路的,個人的利益要與人民的利益相結合,在黨的思想教育啟迪下,她認識到個人的利益應當服從于工農大眾的利益,決心獻身于革命。在盧嘉川、江華、林紅等無限忠誠于革命的共產黨員的引導下,滿懷熱情地投身于革命運動的潮流中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在革命過程中自覺改變自己,在政治上也逐漸成熟起來,經歷一次次斗爭的考驗和錘打后,終于成為一名自覺與舊我徹底決裂的無產階級戰士。⑧“我想:中國怎么也不會亡國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能叫它亡嗎?……”,從林道靜的思想活動中體現出堅定革命必勝的信念。小說中盧嘉川、江華、林紅等光輝的共產黨員形象,他們以自己剛毅的性格和對當的無限的忠誠感染著周圍的進步青年,是林道靜的革命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他們擁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為了民族的復興,毅然放下學業,勇敢地投入到最激烈的斗爭中去:到工廠、礦山組織和鼓動工人革命,到軍隊中參加戰斗,到學校里組織發動革命青年,到處都留下了他們堅定的足跡。⑨“盧嘉川突然被提出來審訊。他的雙腿被老虎凳軋斷了;十個手指被鐵扦刺得鮮血涌流;他被打得奄奄一息,已經不成人形了。”只要還有一口氣,只要血管里還有一滴血在流動,他都沒有放棄斗爭——不論是對敵人,還是對自己‘叛逆’的身體”,反映了這位青年革命者的組織才能和獻身精神。⑩ “我們要爭取活下來,活到共產主義在中國實現。”;⑾ “我沒有辱沒黨,盡我一切力量斗爭到最后……我希望黨百倍擴大紅軍,加緊領導抗日斗爭,勝利一定是我們的。親愛的同志,也希望你堅決斗爭到底,爭取做個堅強的布爾塞維克黨員……”;⑿ “如果孩子累贅,你可把他送給別人。千萬不要因為他影響你的前途。”盧嘉川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林紅美麗動人的外表和崇高而堅貞的心,在監獄中寧死不屈,仍然堅持斗爭,最后從容就義;劉大姐丈夫犧牲前的留言:為了革命的勝利骨肉分離也在所不惜;領導農民運動和在北平領導地下斗爭青年革命者江華,沉著老練,樸實熱情等感人事跡都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印象,在眾多革命同志舍身為國的堅強意志的感染下她一直勇往直前。斗爭中,她參加游行、散發傳單、宣傳鼓動群眾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特別是一年多的獄中生活經受嚴刑、利誘和死亡的血與火的考驗,,磨煉了她的思想,也磨煉了她的意志。她在饑寒交迫中仍然忠實地為黨工作,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林道靜終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了北大學生運動中的領導人之一。小說除了刻畫盧嘉川、江華、林紅等“黨的化身”的高大形象外,還塑造了只讀書不問政治,最后在殘酷的斗爭中接受教訓,終于走向革命的王曉燕、李槐英:由動搖、軟弱成長為堅強的革命戰士的許寧;背叛家庭,積極要求進步的羅大方、徐輝。這些不同類型的青年知識分子,表現了時代的真實。在這些進步的知識分子中,盡管各自有各自的具體情況,他們的進步程度也有區別,但是“愛國不分先后”。在作品中這些人物和主人公,他們象綠葉紅花一樣,相映成趣,更鮮明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題,表現了我們偉大民族的潛在力量。 二、余永澤的人生選擇 余永澤生活在一個沒有斗志的地主家庭,形成了他懦弱的性格。他的懦弱使他不敢向反動的統治者說不,不敢加入革命的隊伍,而只能順著傳統的和平的路那樣走著。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沒有看到對付黑暗的統治只能用革命的手段,只能碌碌無為,茍活于世。他認為革命只是少數人的事情,不需要自己關心,因為他出生于小資產階級家庭,沒有受到生計上的威脅,他不需要通過革命的手段去獲得生存的權利。與小說中同樣是資產階級出生積極要求進步毅然背叛家庭果斷地走上革命道路的羅大方相比,余永澤聽從父母的安排娶一個自己不認識的女人,對待農民的冷酷和對待林道靜是否應該出去工作的等事例,反映了他受封建思想毒害至深,封建宗法觀念根深蒂固。小說中余永澤的形象是多么猥瑣、卑微!小說通過形象鮮明的人物形象的對照,把反面人物襯托得更加渺小,心靈的美丑更加涇渭分明。 三、戴愉的人生選擇 ⒀“在敵人的威脅利誘下,他開始動搖了。過去的溫暖的世界和眼前這個舒適的世界不知怎的卻像兩極的磁石一般自然地互相吸引在一起,有力地沖破了他薄弱的抵抗力。僅僅經過了半個多小時,終于和那兩個人一起坐在小圓桌旁喝起了他最喜愛的茅臺酒。接著他立刻就被釋放出來。”這是小說中對戴愉經不起時代考驗而背叛革命的描寫戴愉,戴愉貪圖享樂,終于成為特務以及自甘墮落的青年。戴愉叛變黨組織以革命者的面目騙取了林道靜的信任,結果林道靜被戴愉出賣慘遭被捕,許寧、侯瑞等革命學生受到戴愉出賣相繼被捕。戴愉是一個一開始具有左傾狂熱,后來墮落為叛徒,最終被其情婦——女特務處死的革命變節的知識分子……小說通過這些人物形象的細致刻畫,讓讀者看到了在那個動蕩不安的特定歷史時期里,知識分子的分化與組合,前進與沉淪,并由此揭示了一個真理:中國的命運和前途,只能寄托在那些與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相結合的知識分子身上。 四、藝術成就 《青春之歌》在藝術特色上,整部作品結構宏偉,情節曲折復雜,在處理人物形象時作者避免了簡單片面的處理,而是以細膩的筆觸伸入到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中,真實地刻劃人物的心理,較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側面,因而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不僅成功塑造了林道靜還塑造了盧嘉川、江華、林紅、余永澤、王曉燕戴愉等一大批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為民族解放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有投機鉆營以求平步青云的統治階級的奴才,也有叛徒、特務以及自甘墮落的青年,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形象及精神面貌得到了展示,這又使得小說包含了廣闊、豐富的時代內涵,反映了“一二·九”運動前后動蕩年代我國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為進步知識分子譜寫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青年學生,總的說來是正直、善良、熱愛祖國的。歷來有抱負的讀書人都是以“濟世安民”為人生目標的一曲青春頌歌。注譯: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二章。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章。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章。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五章。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十二章。 參考文獻: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