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我對《孔雀東南飛》的理解與認識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取材于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的一樁婚姻悲劇。故事敘述漢末建安年間,一個名叫劉蘭芝的少婦,美麗、善良、聰明而勤勞。她與焦仲卿結婚后,夫妻倆互敬互愛,感情深摯,不料偏執頑固的焦母卻看她不順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將她驅逐。焦仲卿迫于母命,無奈只得勸說蘭芝暫避娘家,待日后再設法接她回家。分手時兩人盟誓,永不相負。誰知蘭芝回到娘家后,趨炎附勢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兒子。焦仲卿聞訊趕來,兩人約定“黃泉下相見”,最后在太守兒子迎親的那天,雙雙殉情而死。 《孔雀東南飛》通過劉蘭芝與焦仲卿這對恩愛夫婦的愛情悲劇,控訴了封建禮教、家長統治和門閥觀念的罪惡,表達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愛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劉蘭芝對愛情忠貞不二,她對封建勢力和封建禮教所作的不妥協的斗爭,使她成為文學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婦女形象,為后來的青年男女所傳頌。 這首敘事詩共340多句,1700多字,故事完整,語言樸素,人物性格鮮明突出,結構緊湊完整,結尾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是漢樂府民歌的杰作,也是一曲基于事實而行于吟詠的悲歌。 一、對結構層次進行梳理分析 《孔雀東南飛》開始即寫劉蘭芝向焦仲卿要求遣歸,然后便是焦仲卿與母親的一場沖突戲,交待了焦母逼媳的真相,接著寫劉蘭芝辭別,以及回到娘家后第一次拒絕縣令的求婚,再到被逼無奈之下答應太守家的求婚,又與焦仲卿立下生死誓言,最后兩人雙雙殉情,合葬華山,化為鴛鴦。線索基本上可以歸納為:請歸——求母——辭別——歸家——拒婚——應婚——立誓——殉情。可見《孔雀東南飛》在情節上要復雜得多,而且是雙線結構,交替發展,也就是說全詩敘事以兩條主線展開,“一為仲卿、蘭芝與封建家長的矛盾沖突,一為仲卿、蘭芝兩人間的感情糾葛”。 其中穿插的情節如縣令求婚,太守求婚,曲曲折折,更是使得人物關系復雜化,矛盾沖突激烈化,是全詩的重要組成內容。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雙方家長在整個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都相當重要,他們全部出現在舞臺上并作了正面的表演。而這絲毫沒有損害到劉蘭芝、焦仲卿的主角地位,反倒使他們的角色得到有力的強化。因此盡管《孔雀東南飛》結構復雜,但是嚴謹致密,顯得莊重嚴肅,表現出中國悲劇的凝重和雅致 二、認識這首詩中的不同角色 在《 孔雀東南飛》里,強勢家庭角色是焦母,焦仲卿、焦妹;弱勢家庭角色有劉母、劉兄、蘭芝;另有“第三者”縣令和太守。對這些角色進行對比可以發現,詩中對整個事件起決定作用的是“母親”和“長子”,他們都是大家庭中的“家長”。而悲劇的主角都是他們的子女。說白了就是“母逼子”、“兄逼妹”。在這首詩里悲劇的罪魁禍首是個“惡母”形象,但是這個形象的特點在于,其惡不在人性,在于思想觀念。焦母之惡,體現在對劉蘭芝的非人道的虐待,那種冷酷和不近人情令人心寒。她的目的無非就是要逼走蘭芝。蘭芝無論是作為妻子,還是作為兒媳,可以說都是無可挑剔的。然而焦母對她有如此深的成見,其原因只能歸結于焦母的根深蒂固的某種思想觀念。從另一個方面來證明,焦母對兒子的愛又是來自于人性,是天下母親都有的感情。她的“暴虐”并不是她的本性,而是對與其思想觀念嚴重抵觸的行為個體的一種抵制,是對自我意識的維護。 三、對結尾的理解及意象比較分析 一對彼此深愛著的年青夫婦,在封建家長的阻撓和高壓下,被活活拆開,最終為了捍衛愛情而雙雙付出生命。這個故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古代的四大民間愛情神話和傳說:牛郎和織女、七仙女與董永、白蛇和許仙、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些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情投意合,滿心指望能在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可是外在的強大的破壞力不會輕易放過他們,這些破壞力眼里有所謂的“法”“理”,卻看不到“情”。《孔雀東南飛》中的焦母更不可理喻,因為看不慣兒媳婦就處心積慮地要把她趕走,兒子的懇求絲毫不能打動她。在她身上,封建家長違反人性的一面暴露無遺。今天讀這首詩,劉蘭芝、焦仲卿忠于愛情,勇敢捍衛純潔愛情的言行仍令人震撼。 《孔雀東南飛》里蘭芝仲卿化為連理枝、鴛鴦鳥,《梁山伯與祝英臺》里二人化為蝴蝶,《搜神記》中韓憑夫婦化成相思樹,都是民間文學中典型的的浪漫主義手法。“殉情化物”似乎已成為文學的母題之一。這樣的結尾,在中外文學里盡管不少,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對結尾的處理還是存在著一些差別的。中國講究的是“合葬、所化之物要成雙成對,在外形上沒有多大的差別,如“連理枝”、“鴛鴦”、“相思樹”,都是完整的個體,從語法上來說都是單獨的詞不可再分。中國重封建倫理,愛情不出其右,要求從一而終、堅貞不渝。《孔雀東南飛》之選擇“連理枝”與“鴛鴦鳥”和《梁山伯與祝英臺》化為蝴蝶,意象選擇帶有鮮明的文化色彩。而這種手法的運用、意象的選擇,在敘事詩中可以說一點也不新奇,但是當指向埋葬著一對苦命戀人的墳墓時,卻又顯得異常合適。如: “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 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焦母在兒子生前是何等冷面,劉兄在妹妹死前又是何等殘酷,但是當兩家親人都死去時,他們卻都能產生悔意,并求“合葬”,算是懺悔,完成死者生前愿望。骨肉親情,血的教訓,畢竟能夠喚醒他們尚未泯滅的良知。四、理解詩中的人物性格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