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訴詞人傾真情實感 獨抒女性委婉情懷 一一論李清照詞的創作風格
內容摘要 李清照是宋代詞壇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繼承了前人的傳統,抒寫愛情與別離之苦。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細膩之情把抽象的情感寫得具體、形象。在委婉細致中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她以空靈之氣駕馭詞作,創造出極富韻味的境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關鍵詞] 李清照 明快 妍麗 憂愁 凄苦
李清照是南北兩宋之交的一名女詞人。是婉約派的代表,其詞現存約有60首,風格是感情真切細致、清新自然、獨具女性細膩委婉之情。傾訴真情實感是讀者與作家情感共鳴的契合點,也是后人學習寫作、創作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的核心。因此研究李清照詞的創作風格,尤其是研究她描寫女性那種微妙而又復雜的內心活動,創造出一種清高、淡雅的意境。在今天仍具有學習的實際意義。 作家的創作風格是多種多樣,但他們有共性,即“風格就是人格,風格就是人。”①任何文學作品都會顯示出作家的獨特個性特征。風格和作家的人生經歷、學識教養是分不開的。作為文學家的李清照生活道路極為不平凡,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生活平靜美滿又有很濃的學術氣氛,詞多數抒寫愛情,給人一種清新活潑、自然脫俗之感;南渡以后,詞人經歷了國破家亡,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面對幾十年的心血化為灰燼的打擊,詞人情感急劇變化,欲哭無淚、欲語淚先流。詞的內容也相應擴大,抒發了飽經滄桑后詞人深沉的悲痛和對山河故國的哀思。正因為作家有著獨特的生活經歷,又因為她是封建社會中才華出眾的女性,加之受父母的薰陶,自幼的聰明好學,她的生活感受就極為真實、極為敏感,尤其是她在詞中,以女性獨有的敏感去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感受,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寫得非常具體,非常容易被人理解,因而被稱為婉約派的正宗,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她用詞這種文學形式抒發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尤其是描寫女性那種細膩委婉的情感,給宋代文學增添了新的特色,為詞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宋詞成就最高,一向被推認為宋文學的代表,詞的發展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變動,李清照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創作了大量的慢詞,“變舊聲作新聲”(見李清照《詞論》),李清照在宋代刊有《漱玉詞》,《醉花蔭》、《如夢令》、《念奴嬌》、《漁家傲》等是其中的名作。這些作品在繼承前人傳統的基礎上,又對詞的創作做了歷史性的總結。明代楊慎說:“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于閨閣也”。 (《詞品》)王土禎《花草蒙拾》;“婉約以易安為宗。”沈去矜說:“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填詞雜說》)② 一、從自身生活體驗入手,開始真正描繪女性深刻而又細膩的內心世界,是其創作中最鮮明的特征之一。 宋詞作家中多數是男性,以男性作家描寫女性的生活,代女主人立言,往往對女性思想,內心深處缺乏深入了解, 只有到了李清照才真正開始了女性內心世界真正嚴肅而又深刻的描繪。李清照以自己的生活體驗為基礎,描寫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特別是描寫女主人公因離情別恨而產生的想思之情,在細致入微中傳達了詞人的真摯感情。如《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子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詞從內容上看是抒發“別愁”。荷花凋謝了,躺在竹席上已經有涼意了,這時節,這情景容易惹起離人的愁思,“香殘”暗寫好景不常,甜蜜的新婚階段過去了,眼前只惹得兩地相思。“秋”是詞人的感受,她從竹席的涼意識到秋已漸深,所以不寫“涼”而寫“秋”。這個“秋”既是對氣候季節的感覺也是離人心情的反映。為了排遣愁懷,她輕輕地解下羅裳,獨個兒登上蘭舟,這里“輕”“獨”形容動作的輕倩細膩,也體現她心情寂寞惆悵。“獨上蘭舟”“獨”字令人想象到丈夫在家時他們是雙雙同上蘭舟,有時甚至會“誤入藕花深處”,而現在她獨上蘭舟是為了尋找當時的游蹤,是想從回憶中獲得一些感情上的溫馨。重逢,一時難以實現。書信可以寄來,她希望在“月滿西樓”的時候,能收到丈夫托大雁給她捎來“錦書”,這里幾句用的是倒裝句,意思說:“當月光如水的夜晚,自己正悶倚西樓的時候,一行雁子從樓頭掠過,是誰托它們給我從云中捎來了錦書?”這個問句十分含蓄,表現出閨中少婦在熱切盼望中忽然接到丈夫音訊時,那種又喜又羞明知故問的嬌羞神態。像如此細致入微的情意,只能由女詞人自己道出,而由男子代寫的 閨情詩詞是很難有此妙句的。“花自飄零水自流”從想像丈夫來信,又回到眼前的現實,這句照應“紅藕香殘”。“花自飄零”比喻自己紅顏易老,“水自流”比喻丈夫外出遠游,用兩個“自”表明這兩者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由這兩個“自”又引出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我相思為他,他相思為我,兩地離人各自心中縈繞著別恨閑愁,這種心心相印的真摯的思念之情是沒有辦法消除的,剛想擺脫一下,展開眉頭,它卻又情不自禁的涌上了心頭。這首歌唱愛情的詞坦率而大方地寫出自己的相思之苦,不輕佻,不妖艷,不忸怩作態,體現了女詞人刻畫人物心理細膩委婉,詞的風格清麗端莊,一掃過去詞作中紅綠綺艷的嫵媚氣氛。 二.運用白描手法,創造生動鮮明的形象,紿人以具體而強烈的感染力。 李清照的詞中很少有對人物動作的刻畫, 而是多寫景物,給景物以情感,以生命,在她的筆下景物體現著她的心情,顯示著她的形象特征,情與景融合為一,如《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 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本詞抒寫惜別之情和刻骨銘心的思念,詞人不忍丈夫離去,著意刻畫慵懶的情態,筆觸細膩生動,抒情極其凄婉。上片開頭五句只寫一個“慵”,香冷而不再去換新香點燃, 一慵也;被也不疊,任憑胡亂攤堆床, 二慵也;起床后連頭也不愿梳,何談化妝,三慵也;梳妝匣上落滿灰塵,懶得擦,懶得動,四慵也;日上簾鉤,人才起床,五慵也。詞人為何如此慵懶而沒心情?女為悅己者容,而今丈夫既然遠去,她也無心梳洗打扮,讓它妝奩落塵,管它日上窗戶,只是慵懶地思念著遠方的人。“生怕離懷別苦”這句為全詞之眼,在上片中間位置,承上啟下,表現出夫妻離別前詞人百無聊賴的神態,復雜矛盾心理以及茫然若失的情緒。“生怕”二字是極通俗的語言,卻極言其苦,情深意長。多少心事到嘴邊卻又沒有說出口,不說則已,說就更思念遠行人,但是不說并不等于不想。“多少事,欲說還休”,體現出主人公心地善良和對丈夫的愛。因為告訴丈夫,也只能增添丈夫的煩惱而已,故寧可把痛苦埋藏心底,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深情啊!歇拍三句為上片之警策,本來因怕分別才容顏瘦損,但作者偏不直接說出。“新來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那是為什么,答案不言自明,而情味彌足矣。下片設想別后的情景,“休休”是情感的跳躍,省略了如何分別如何餞行的過程,直接寫別后的情景,“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以下三句近似癡話,流水本來是無情物,怎能“念”呢?原來在寫景時,給景物賦以自己的感情,給流水以生命,使流水體現自己對丈夫一片癡情,抒情深刻婉轉,入木三分,正因為這樣寫才突出詞人孤獨與癡情。全詞心理刻畫十分細膩精致,在封建女性文學中實屬難能可貴。又如《點絳唇》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