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 《離騷》試論屈原的悲劇 [摘要]研究并論述屈原的人格美。并從在中分析出其悲劇的原因,同時將屈原的悲劇和人格結合起來,并進一步研究。屈原的一生具有濃郁的悲劇意蘊,這種悲劇意蘊與他崇高美好的人格是不可分離的,相輔相成的。正是屈原高尚純潔,傲然獨立,執(zhí)著進取的人格精神驅動著屈原人生悲劇的完成。同時,屈原的人格一也是在這種悲劇所帶來的痛苦中反復錘煉,越發(fā)顯現其照耀千古。燦若日月的光華屈原形象的巍峨壯美,也是這種悲劇意蘊與人格美德交輝中樹立起來,成為我國歷史長河中一個永不磨滅,與日月齊光的光輝形象。 [關鍵字]屈原 悲劇 人格美
屈原的一生具有濃郁的悲劇意蘊,屈原這個閃爍著光輝形象的愛國詩人,其人生道路卻是坎坷多變的,他以詩人“純美”的氣質為楚王描繪了一幅理想的藍圖,并始終頑強不屈的的為這一理想“上下求索”他有美好的政治理想和主張,卻遭遇到君主的疏遠,小人詆毀,他堅持正義,品行高潔卻忠而招禍,報國無門直到最后理想的徹底破滅而投泯羅江自盡。無疑,屈原之死是一種“命”與“運”的必然給定。“命”是不可選擇的出生地,時代,家世等現在要素;“運”則是可選擇的后天變數,但是屈原放棄了自己的可選擇性。明知自己的理想,志向,操守與時世不合,但決不放棄自己的主張,也不放棄自己的祖國人民。這種悲壯,崇高,執(zhí)著的奮斗歷程和永久不放棄的自我執(zhí)著便是一種悲劇人格,也正是這種悲劇人格中閃耀著其人格美,但同時也決定了他個人的悲劇命運。 一 屈原的悲劇性及其成因 恩格斯曾經說過,悲劇是反映了“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的矛盾,1 屈原正是處于這樣的一種矛盾之中。春秋末年,周王朝天尊已喪,王權旁落,諸侯國改革變法,爭霸天下,秦國自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以后,取得了很快的發(fā)展,“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 而在其余六國之中,可與秦爭天下者,僅有楚國,當時的出個楚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 3 的霸王之資使得戰(zhàn)國七雄中出現了:橫則親帝。縱則楚王。 的局勢,蘇秦也指出,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兩國敵侔交爭,其勢不兩立。屈原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七國紛爭,各國存亡處于緊要關頭的戰(zhàn)國時代,有著高貴的品格的干練得才能,懷抱遠大的政治理想,十分自信地想為楚王做一個政治上的帶路人,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楚國富強,甚至由它來統(tǒng)一中國。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屈原采取了一條措施,他堅持改革內政,修明法度。主張任用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國家,并主張聯系抗秦,但是,在屈原面前的卻是一股強大的阻力。“不察民心”的楚王,“競進貪婪”。“興心妒嫉”的楚王貴族某團;“變而不芳”“化而為茅”的屈原昔日同調者,于是,忠貞耿直的屈原遭到貴族們的種種毀謗。遭到他衷心輔佐的楚王接連兩次的流放,受盡了精神與肉體上的雙重折磨。最后,終因秦攻破楚都。導致他最后的精神支柱徹底崩塌而投江殉國。 屈原雖被饞人毀謗,甚至遭遇楚王流放,但他卻始終以滿腔忠誠關心著國家的命運在回味屈原悲劇的韻味之余,我們不禁想到“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3 的屈原,為什么會演繹出這樣一種出既悲且美的悲劇來。屈原的悲劇形成絕非偶然,其原因也不是單一的,固然,反動勢力對屈原的陷害是形成其悲劇的直接因素,但更多的,更為主要的原因卻還是來自屈原內在個體精神。 首先,深沉博大的憂患意識,是形成其悲劇的心理基礎,屈原的憂患意識是一種超越了個體的生存需要,功利需要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具有更為崇高,博大的意義,那是一種任重道遠。于國事民生不敢須臾忘懷的情感它已超越了個體的局限和時代的局限,“恐皇輿之敗績”哀民生之多艱。這種更具崇高意味的患國優(yōu)民的人格精神,被歷代文人所褒揚和繼承,然而,這類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一個“先”就表明了憂患本身的那種不合時流的悲劇性品格。屈原的這種源自傳統(tǒng)文化心理。又融入了個人特征的憂患意識,使得他的一生始終沉浸在一種郁悶多愁的心理氛圍之中。而面對于自己的憂患目標相悖的現實時,這類人格主體便往往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固執(zhí)和耿直,在與異己之現實的沖突中不斷接近憂患的目標,以實現主體的人格價值,鑄造主體的悲劇形象。因此,我們說憂患意識是形成屈原悲劇的心理基礎。 其次,屈原沖突的人生 實踐是使其悲劇產生的社會貴基礎。受到中原古典文化哺育和楚文化陶冶的屈原,具有天才式的詩人氣質。屈原正是以他詩人的理想主義的目光來關注世界。并以詩人純潔的心靈來構建他心中理想的國家模式;通過“國富強而立法兮,循繩墨而不頗” 來使國家強盛,殷實富足,使人民安居樂業(yè)。但是,正當屈原大展宏圖不斷向其理想接近時,奸佞小人的一句讒言,使得屈原遭遠疏被流放。一堵黑暗厚重的墻殘酷的截斷了他通往理想的道路。這種美好理想與丑惡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給我們造就出深厚的悲劇意蘊。而屈原正是在這一強烈反差中九死不悔的進取和抗爭,進行他孜孜不倦的歷史追求。但他執(zhí)著追求的理想卻終難擺脫破滅的結局。屈原的人生實踐實際上是其理想在嚴峻的現實面前的挑戰(zhàn)。當其始終為之奮斗的理想終于為黑暗現實所吞沒時,屈原的一生就籠罩在一片悲憤之中。 最后,理想之塔坍塌之時。依然選擇走向死亡,形成其悲劇之高潮。屈原的悲劇之所以那樣撼動人心,正是在與他棉隊理想破滅的悲哀,不是頹廢灰心,更沒有隨波逐流,而是用死亡來解決人生的沖突,屈原對死亡的選擇絕對不是一時沖動與盲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后果敢而理智的抉擇,這其中傾注了屈原對現實的十萬個 和對故國的依依情懷,同時又強烈的表達了他對理想和寧死不渝的追求,屈原的死絕對不是生命歷程的簡單結束,而是在領悟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之后偉大的再生。屈原在作品中多次地提到自己的這一抉擇。“寧溘死以流往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5驟柬君而不聽兮,重任死之何益?6鳥飛返故鄉(xiāng)兮,狐必死首首丘。7 亦于心只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5 有對自己忠貞氣節(jié)的表白,有對自己清白名節(jié)的維護,有對楚王的失望,有對祖國的眷戀,透射出一種悲壯卻又感傷的情感色彩。屈原的高潔品行與世俗格格不入,其“美政”的理想又逐步被現實所擊降,種種情節(jié)使屈原的生存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心佳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 6因此,在經歷了無數。次精神交戰(zhàn)后的屈原,終于毅然走向死亡,這一選擇是在看破世俗罪惡后對于個體人格的真實高揚,含蓄了人格的豐富價值。 二 由屈原的人格美看其悲劇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fā)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yè)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yè)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