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高士晶瑩雪-----薛寶釵論 摘 要 :薛寶釵是《紅樓夢》中的一個重要人物,雖然她有時在某方面讓人感到冷漠,但想想她全面的知識和超人的才干及豁達大度的行為、與人為善的親和力、冰清玉潔的美貌,冷漠是那么的不值一提,完全可以被她的才、行、貌所包容,“德”的不足,也應歸罪于當時的封建制度。
關鍵詞 :薛寶釵 才干 親和力 與人為善 美貌 冷漠 高
一個中國人,如果沒讀過《紅樓夢》,那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正如一個人沒有吃過“國宴”一樣,這個比喻雖有點蹩腳,我個人認為卻也恰當。但是,讀《紅樓夢》比起吃“國宴”來,當然難多了。因為這部奇書從它誕生幾十年起,讀出一個專門研究如何讀它的學問----紅學。“評點派”、“索引派”和“新紅學”、“舊紅學”對它討論爭吵了不知多少年。其間的爭吵自然離不開林黛玉,薛寶釵這一美的雙壁。林黛玉靈心慧性,勇于沖破舊社會的束縛大膽的去追求幸福生活,受到諸多評論家的認可。同時他們排斥薛寶釵,認為她守舊,不能正視自已的前途,做事過于八面玲瓏,顯得很虛偽。但我在讀《紅樓夢》后,卻對薛寶釵有著與之相反的看法,基于以下原因,我深深喜歡著這位艷冠群芳的山中高士。 一、薛寶釵的才干 薛寶釵天資聰慧、博學宏覽。諸子百家沒有她不知道的,唐詩宋詞元人百種更是樣樣精通,甚至書上提及的草木之名也能列舉一二, 同時能把經史子集融匯貫通,詩詞歌賦博采廣收,甚至連《西廂》、《琵琶》她都能涉獵。致使史湘云稱贊她"知道的竟多",自己甘拜下風。其才干可歸納于如下幾方面: 首先,薛寶釵的藝術造詣很深,或三言兩語,或侃侃而談,句句鞭僻人理,作品中作者的不少藝術見解就是通過她的口來表達的。 其次,她詩才的敏捷度與知識的全面,確實令人感嘆。她能隨意說出《唐詩品匯總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郁,韋蘇州之淡雅,溫八叉之綺靡”。談論理財之道時又能順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類編》中的內容,至于筆揮海棠詩,諷和螃蟹詠,案翻柳絮詞,更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如果說黛玉是靈氣充溢的“仙才”,薛寶釵就是“全才”。除此之外,她對畫論也有個人的見解,談到顏料畫具又能列舉不少;醫學藥理、參禪悟機那一套也出人意料的了如指掌,真是博學雜收無所不能!如此才情卓著,怎能不為她的“高”憑添無數優雅智性的神韻? 最后,在管理策劃上薛寶釵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比如湘云發愿請客卻又因沒錢而一籌莫展時,寶釵不但在資金上贊助她,還在活動安排和細節籌劃上幫助她:幫她擬詩題,又幫她布置宴會,還幫助她選擇地點。后來,螃蟹宴如愿的安排在藕香榭的水閣,那里有盛開的桂花,“看著水眼也清亮”。薛寶釵在此事上展現出大局能控,小事會理的才干,連茶具準備都要安排得妥當。難怪賈母連夸她心細,凡事想得妥當。最后這次宴會和賽詩會舉辦得非常成功,人人盡歡而散,寶釵真是功不可沒。還有一次,寶釵受王夫人之托,在鳳姐生病時幫助料理家務。她的主要工作是每晚巡查上夜的值班人員,以防他們吃酒賭博。其實這是個吃力又不討好的工作,薛寶釵卻大膽的接受任務,用以小惠全大體,以柔克剛的辦法順利完成了任務,并很快就被老婆子們封為“鎮山太歲”之一。薛寶釵在處理這件事的辦法上,猶如一位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盡量的減少與管理對象的正面沖突,重于分析他們的心理,多“摸順毛”,以理服人,達到了管理的高境界。再有就是在協助探春理家時,她作為客人,把決定權交給探春,自己只做幕后軍師。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探春理家憑的是自己殺伐決斷雷厲風行的辦事風格,真正的細節安排和制度的規劃都是采納寶釵的意見。可以說,薛寶釵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做好了能屈能伸,進退兩便的準備。貌美不自炫,才高不自逞,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這應該就是寶姐姐“艷冠群芳”的本色了。 二、薛寶釵有豁達大度的行為 對友人方面,薛寶釵處事周到,辦事公平,會關心體貼人,且肯于幫助人。一次,襲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點針線活,寶釵知道后,馬上對她講明史湘云“做活做到三復更天”,“一來了就說累得慌”的苦衷;并責怪襲人“怎么一時半刻不會體貼人”,自已卻主動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計。還有一次,湘云要開社作東,寶釵因怕花費多引起她嬸娘報怨,便資助她辦了螃蟹宴。因此,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史湘云,曾經真心地這樣稱贊寶釵:“這些姐妹們,再沒有一個比寶姐姐好的,可惜我們不是一個娘養的-----我何時凡有這樣一個親姐姐,就是沒了父母,也是沒妨礙的。”對家境貧寒的邢岫煙,大觀園的下人,她都能體貼他們的起早睡晚,終年辛苦的處境,為他們籌劃一點額外的進益。如:她能設身處地為襲人著想,為她謀得一個好的丈夫,邢岫煙的冬衣當掉了,處境窘迫,她命鶯兒瞞住眾人取了回來。如此等等,寶釵都給予了及時的援助。從而亦能看出她的美德。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不把這些事張揚,給當事人留足體面。在戴著有色眼鏡的評判來看,寶釵做這些全是為了拉攏,為了博得一個好名聲。然而,寶釵為何不在拉攏了人之后大膽地在其它事務上面下決斷,當第二個“王熙鳳”或“賈探春”。相反卻依然是‘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 薛寶釵與林黛玉的為人上,作者是站在薛寶釵的一邊的。作品第五回中寫到:“忽來一個薛寶釵,年紀雖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而且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但是那些小丫頭們,亦多喜與寶釵去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寶釵卻渾然不覺。”第八回《探寶釵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瀟湘子雅謔補余香》等回數,盡管黛玉一次次挖苦譏笑寶釵,可是寶釵卻“渾然不覺”,從未心存芥蒂。做為富室嬌女,她能如此的大方、大度實難能可貴,這是一種天生的平和心性,也是良好教養的結果。 薛寶釵是封建正流教育陶冶的一個完美典范------恪守封建道德對女子的嚴格規范卻不陷于迂腐,諳熟世故而不流于鄙俗,天資聰穎能使她自我完善而臻于“行為豁達”的境界。深得眾人喜愛的同時也就成為黛玉愛情生活中最大的威脅。但對于黛玉的孤傲和刻薄卻能處處相讓,甚至是將心比心的勸導黛玉,關心黛玉,最后致使黛玉放下了自尊。 從上面這些都可以看出她待人的寬厚,為人的真誠。在薛寶釵的行為觀念中,按當時的規范去做事是天經地義的,她很自然的做到“四德俱備”,她并非行事奸險,處事有心機。因為她是按當時社會的正統的思想去做,而且做得渾然不覺,如魚得水,這與鳳姐的有心機和兩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說要加以指責,只能把矛頭指向當時封建社會的道德觀念。她和林黛玉都是世俗的反叛者,不過,林黛玉是以一種極為激烈的斗爭方式來硬拼,而寶釵只是以一種消極的方式來面對,我想寶釵“山中高士”的名謂應該是她最后的真實結束 。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