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唐詩中月的意象 月是個意象,在中國人眼中它是有感情的,是一種感情的寄托,兄弟的離散,游子分離,夫妻的牽掛,兒女的情長,無不寄托于天空中這一輪時圓時缺的月亮,我國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寄情于月亮的不朽詩作。先秦古人曾通過“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別發出了“勞心悄兮,勞心騷兮,勞心慘兮”之嘆,“僧敲月下門”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繹出一代復一代騷客才子的怨夫思婦之作。而“披月躊躇”“攬月自賞”。“望月凝思”。“托月癡想”……這些從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來的詞語成語,莫不流淌著中國古人一份難釋的生命情懷,莫不激發古人情愛思戀的浩歌。“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氣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時間飛逝,是美的煙波,是人生悲歡離合的演繹,是情愛的寄浴和沐浴。 的確,詩人應該選擇“特征”的東西,也只有“特征”的東西,才能給讀者深刻、鮮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喚起讀者的想象、聯想。而月作為一種意蘊而想象的視覺,感覺的自然景物,正為詩人提供了豐富的意念和想象。也正因為月具有這鮮明的語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國歷史文化和文學藝術中的地位十分顯赫。 月在唐詩中達到一個新的發展高峰,據學者統計,李白作詩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說,李白每寫三首詩,筆觸就要融入到月的意象中。李白最愛月,李白之死,就是為捉水中之月而死。“李白著宮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唐。王定保《摭言》),盡管后人此言不可信,但李白為偉大的月光詩仙,卻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潔,月里更黑,人生有時,月光無極。李白、杜甫、王昌齡、李商隱、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風飲月,月下窗前,精心細品,或惑之,或奇之,或思之,或憶之,沐一身月輝,納一空月光,旨趣益遠,得萬物之靈。由此,月與詩人構成了千載佳話,萬事景觀,同時也造就了唐詩的蓋世名聲,在唐代,詩的顯赫地位實在離不開月的激揚、推動和烘托。 首先,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詩。唐詩的題目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濾洗和浸潤中。如《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別、《關山月》、《望月懷遠》、《古朗月行》、《拜新月》、《把酒問月》、月下獨酌》、《月夜》、《月夜憶舍弟》、 月樓》、《霜月》、《靜夜思》、《江樓感舊》、《楓橋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月夜》、《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五月十五日月》、《夜下征虜亭》、《嫦娥》………難以盡數,可以說,是月給了唐詩以豐富的藝術題材和詩人以美妙的靈感,創造了唐詩的藝術題材和藝術生命,給唐詩提供了博大闊遠的藝術空間和宇宙意識。若無月意象的存在,就沒有上述詩題,也使詩人們失去了藝術靈感和藝術創造的審美空間,會使詩壇上失去最美麗的仙葩,喪失一大批不朽的詩作。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李白《靜夜思》、《把酒問月》、張繼《楓橋夜泊》、趙瑕《江樓感舊》、杜甫《月夜》等中國文學上的名篇名作也就無緣產生了。 其次,從詩的內容上說,月成為唐詩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月在唐詩意境的追求歷程中,實現了“言外之意”的深層內涵。月在唐詩意境的構造上廣泛而多樣。唐詩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月的邊塞意象。月在文學作品中構成的富有美感的獨特環境,是人工作創造的環境所無法比擬的。“邊塞”、“明月”、“關”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的性質的制約,形成一種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因而邊塞詩的創作往往離不開“明月”與“關”的塑造。《樂府詩集。橫吹曲辭》里就有《關山月》、《樂府古題要解》說:“《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征人思家,思婦懷遠,月作為一種寄托是詩人慣用的手法。早在唐代以前古詩人就有“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和“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作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的思愁綿綿,唐詩也不甘落后。唐詩中有①“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的追泣訴說,有②“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廖”(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的慘凄寂寥,有③“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沈全期《雜詩三首。其三》的綿藐深沉,有④”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王昌齡《從軍行七首》)的悲涼凄婉。同時,唐詩人又發展了邊塞詩,特別是盛唐時期的詩人,賦予邊塞詩更博大闊遠、渾融、豐腴、完滿的意境,給人一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有⑤”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的雄渾蒼茫,有高適”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塞上聽吹笛》)的開朗壯闊,有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關山月》)的浩渺閑雅,有王昌齡的“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從軍行七首》)的雄心憂患。月作為一種語言形象,把環境點綴成了蒼茫悲壯的邊塞風情,也把邊塞這個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間轉化成了藝術上的心理空間。 明月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隔絕。戍守邊疆的征夫,苦待閨中的思婦,月是他們的一種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隨孤月,流照親人。詩人們利用這種情結自由地創造了月和邊塞的相行相隨相撫相慰的空間美,這方面的代表是⑥沈如筠的《閨怨》: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在這里,詩人描繪了思婦的深思遐想和傾訴無人的隱恨,思婦“憂愁不能寢,攬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在“出戶獨彷徨”(同上)之中,舉頭唯見議論孤月懸掛在天上。“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于是很自然的產生出”愿隨孤語言,流照伏波營“的念頭。詩人對月和邊塞相行相隨相撫相慰的空間的偉大感受,已經是十分杰出了。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