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唐代兩大詩人——李白與杜甫 李白和杜甫這兩位偉大詩人,他們是中國詩壇上突出的兩顆燦爛明星。我試圖以個人淺陋的理解,對這兩位大師的思想傾向和作品風格,作不成熟的探討。 先說李白,他是偉大的浪漫主義的杰出者,被尊為“詩仙”。他熱愛現實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而對其中不合理的現象毫無顧忌地蔑視和抨擊;他毫不掩蓋他對功名事業的向往和追求,卻又無法與腐朽勢力及利欲之徒同流合污。他的詩,現存九百多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以清人王琦注本為較詳備。 李白的長篇詩作,大都是氣勢磅礴,想象豐富,豪情滿懷,一氣呵成。如《蜀道難》、《將進酒》、《望天門山》和多首《古風》……都是“下筆如有神”的驚世巨作。李白的藝術夸張和豐富的想象,都十分精辟有力,在其詩作中比比皆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許多作品真情流露,如《贈汪倫》、《哭晁卿衡》等感人至深。李白的很多詩作,看似隨手寫來,而通暢、自然、流利,如《靜夜思》二十個字,信筆而寫,卻渾然天成。 李白一生坎坷,懷才不遇,流放夜郎。幸而中途得赦回來,六十二歲死在安徽當涂。 再說杜甫,杜甫是以積極入世的精神,忠實反映現實社會生活和人民命運的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被后人尊為“詩圣”。 “安史之亂”長達八年。由于唐玄宗荒淫和楊國忠亂政等原因,蕃將安祿山叛亂,連陷二京,皇帝逃亡,社會遭到了重大災難,人民流離失所,連杜甫本人也深受其害。他以嚴肅悲憤的心情,寫下大量詩作,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的悲慘生活。 杜甫詩作謹嚴、深刻,對問題的分析老到,敘事條理分明,首尾呼應,許多作品都成為不朽之作。如《北征》、《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等。他本人的生活經歷,尤其是困苦境地和寄人籬下的情景,也有充分的反映描述。如《羌村三首》、《秦州雜詩》……他在安史之亂中到了四川,依靠友人生活,還建了“草堂”。秋風之中,屋上茅草被大風刮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避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當他陷入困境時,想到的不是一己的安危,而是“天下寒士”,這是何等開闊的胸襟,何等高尚的品格! 李、杜齊名,但他們詩歌創作的道路卻很不相同。 李白比杜甫長十一歲。但這是很重要的十一年。李白的主要創作活動在安史之亂以前;杜甫的主要創作活動在安史之亂爆發、也即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以后。加上他們不同的生活經歷和個性特點,他們詩歌反映的生活內容是有區別的。李白詩歌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在禍亂釀成之前暴露和抨擊了當時的黑暗政治;而杜甫詩歌的一個重要內容,則在于禍亂既起之后,反映了國家憂患和人民疾苦。 李白的整個青年時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就是歷史上所稱道的開元盛世。處于經濟和文化繁榮的盛唐社會,給了他昂揚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業的理想。他用理想主義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業,唾手可得。但當他去敲仕途的大門的時候,呈現在他面前的,不僅是盛唐社會的繁榮,而且有它的腐敗與黑暗。唐代社會正從它的高峰上衰落下來。就在這樣一個時候,李白要去實現他的理想。他開始時是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但未能如愿;后是應詔進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即被排擠出京。前后兩次進京,對于朝政的腐敗與黑暗,他都看到了。在詩中強烈地反映了他的憤憤不平。《古風第十五首》中,他抨擊當時遠賢臣、親小人的政治狀況是:“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 李白揭露安史亂前唐王朝政治的腐敗與黑暗,其深刻性除杜甫外,并世無第三人。 杜甫的青少年時期雖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著建功立業的非凡抱負,但是他在長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亂的前夕。與其說他曾經看到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不如說他更多地認識到衰敗到來的危機四伏。而且,接著,他便被卷入戰火之中,面對滿目瘡痍,而流徒奔波。由于生活的困頓與亂離的經歷,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難,并且對他們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杜甫也寫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詩,但他寫國家災難和人民疾苦的詩,占有著更大的比重。他寫了有名的《三吏》、《三別》,對戰亂中人民的悲慘生活,作了形象生動、具體真實的極其深刻的刻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傳流至今的名句。在描寫人民苦難的同時,他還真誠地在詩中表達了對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有人能夠叩君門以減征賦,能夠息兵以休養生息。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