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紅樓夢》愛情悲劇的社會意義 一部堪稱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紅樓夢》誕生了。它以其獨特的視野向世人昭示了一個人們感情上無法承受,卻又無法改變的哲理:人生和社會永遠處于無法擺脫的命運悲劇之中。 《紅樓夢》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為中心線索,以具有詩意的“木石結盟”終被代表世俗關系的“金玉良緣”所取代的悲劇為收場,寫出了從家庭到社會的悲劇命運。寶黛的愛情悲劇不單單只是一個單純的愛情悲劇,更是一個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社會悲劇,它是追求個性自由的初步民主思想與固步自封的封建主義斗爭之下所產生的血淚控訴。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的產生與男女主人公的性格、行為及其所處的封建家族的利益有著必然的聯系。 一、悲劇產生原因之人物性格 賈寶玉、林黛玉——這是一對《紅樓夢》中具有叛逆思想的人物,他們追求婚姻戀愛的自由,對封建制度下的腐敗生活、男女的不平等等一些思想持反對意見,并以自身的行為表現這一思想,他們的這種叛逆性格和行為是為世俗所不容的。 1.民主與封建的結合體——賈寶玉 作為一個沒落封建家族賈府的第四代,頗有資質的賈寶玉是最有條件成為振興家族、金榜提名的人物,事實上,賈政也是以此標準來設計、要求寶玉的。遺憾的是,作為新興社會思潮代表人物的賈寶玉,他與腐朽的封建勢力格格不入。正如《紅樓夢》中第三回中所說的:“無故尋仇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凄涼。可憐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這幾句話就充分說明了賈寶玉這一人物的內在性格以及被世俗所不容的行為。賈寶玉不愿走當時一般貴族子弟所走的“學而優則仕”的“為宦為官”的道路,相反的,對“安富尊榮”的生活充滿了不滿,甚至是厭惡。但他卻對屬于封建階級底層的藝人和奴婢給予了極大的同情和友誼。封建貴族的沉悶生活迫使賈寶玉對封建生活的一些觀念有了大膽的挑戰,他將他的理想寄托在“水作的骨肉”的女兒身上,甚至覺得“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在思想方面,寶玉與黛玉的思想最為接近。就如第三十二回中寶玉所說的:“林妹妹不說這樣混帳話,若說這話,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聽了這話,不覺又喜又驚,又悲又嘆。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錯,素日認他是個知己,果然是個知己。由此可見,寶黛二人在思想上是一致的,他們的戀愛是自由的,有著近代的愛情色彩觀,這與當時的封建制度下的父母包辦婚姻是不相合的。 賈寶玉的性格雖在一定程度下存在不妥協性,但在其性格中,仍存在著些許對封建勢力的妥協。《紅樓夢》中的晴雯、金釧兒、黛玉的死,賈寶玉除了恨與悲傷之外,并未對避免她們的死而斗爭過。在三十回中,王夫人責罵金釧兒之際,賈寶玉只“早一溜煙去了。”并未幫其進行解釋,最后導致了金釧兒跳井而死。在九十八回中,黛玉死后,寶玉雖心痛、不能舍,但仍“恐寶釵多心,也便飲泣收心。” 寶玉的這一矛盾性格,導致了最后寶黛愛情只能以向封建家庭妥協、以悲劇收場。 2.孤傲與叛逆的結合體——林黛玉 林黛玉——《紅樓夢》中的花之精魂。曹雪芹在林黛玉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富于了她詩人的氣質,高傲的性格,在林黛玉的孤高自許、敏感多疑等個性中,尤其突顯了她的自我意識。而這,都是她與周圍環境與世俗所不協調的地方。 作為賈寶玉的知己,對于賈寶玉的叛逆行為,林黛玉沒有制止,而是采取了同情的態度,她從不勸寶玉走“仕途經濟”的路。對于一些封建社會對婦女所要求的溫柔賢淑的做人標準,黛玉又不是很在意,反而對當時的所謂的淫詞小說《西廂記》、《牡丹亭》等書,是“越看越愛看”,看完之后,“自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 幼時喪母,從而寄居于賈府的林黛玉,在生活環境的壓力下,有著一顆多疑、敏感的心。一方面,熱切的希望寶玉能向他訴說衷腸;另一方面,在寶玉真向她袒露心跡時,她又“氣得說不出話來”,認為那是“胡說”,是“欺負”她。在矛盾的過程中,愛情突破了限制,但最終在婚姻無望的結局中魂歸離恨天。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