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l id="im820"></del>
  • <strike id="im820"><menu id="im820"></menu></strike><ul id="im820"></ul>
  • <ul id="im820"></ul>
      論文格式
      電氣工程 會計論文 金融論文 國際貿易 財務管理 人力資源 輕化工程 德語論文 工程管理 文化產業管理 信息計算科學 電氣自動化 歷史論文
      機械設計 電子通信 英語論文 物流論文 電子商務 法律論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場營銷 電視制片管理 材料科學工程 漢語言文學 免費獲取
      制藥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裝工程 模具設計 測控專業 工業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應用物理 電子信息工程 服裝設計工程 教育技術學 論文降重
      通信工程 電子機電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學 藝術設計 新聞專業 信息管理 給水排水工程 化學工程工藝 推廣賺積分 付款方式
      • 首頁 |
      • 畢業論文 |
      • 論文格式 |
      • 個人簡歷 |
      • 工作總結 |
      • 入黨申請書 |
      • 求職信 |
      • 入團申請書 |
      • 工作計劃 |
      • 免費論文 |
      • 現成論文 |
      • 論文同學網 |
      搜索 高級搜索

      當前位置:論文格式網 -> 免費論文 ->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體驗讓學生愛上數學(二)

      本論文在學前教育畢業論文欄目,由論文格式網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學生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統計的知識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體驗數學帶來的樂趣。二、讓數學走進生活,在生活中體驗數學  1、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毛澤東說:&#8220;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8230;&#8230;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8221;所以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對學習數學的影響,把周圍的社會生活這個廣闊天地作為學生學習的大課堂,想盡一切辦法為學生去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去感知,去體驗,去發現數學,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生活實踐的能力和創造能力。近年來,美國風行一種&#8220;木匠教學法&#8221;。其實,這種方法很簡單:給孩子一些木塊和量尺,由他們去量木塊的長寬高低,然后拼造一些簡單的物體。這樣就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認識了尺子的用途與方法,也了解了線段長短間的加減關系。這種教學法最大的好處是使孩子們始終處于一種具體的操作中,鍛煉了孩子們自我發現問題和親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方法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在實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動手因素,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的機會,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動手習慣的培養。兒童的動作思維占優勢,他們的智慧出在指尖上。現代教學論認為:&#8220;要讓學生運用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8221;因此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聯系在生活實踐中曾碰到的實際問題,并且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數一數等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活動去解決,讓學生如同在游泳中學習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例如,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幾歲了?你有多高呀?身體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誰重,重多少&#8230;&#8230;這些都是小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而要準確地說出結果,就需要我們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像按比例分配水電費、計算儲蓄利息、日常購物問題均發生在身邊,我們買東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離不開數學。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2、在生活中實踐數學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尤其是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作廣泛溝通,積極設計應用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領悟數學來源于生活,引導學生走出課本,走向社會,走向生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解決問題為兒童提供了應用知識的機會,有助于提高兒童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學習&#8220;元、角、分的認識&#8221;前后都讓學生自己去商店進行購物,使學生在實際的購物過程中認識人民幣,并且學會使用人民幣。教學&#8220;比例尺&#8221;后,可以讓學生利用本地地圖,量一量圖上距離,算一算從自己家到學校有多遠。學校規定7:40分到校,如果步行上學,7:20從家里出發,那么步行的速度是多少自己將準時到達學校等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應用題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通過社會調查,數據收集、整理,幫助學生形成數學問題,積累生活經驗。如教學&#8220;比一個數多幾(少幾)&#8221;的應用題時,我們組織學生調查本班每個學生一分鐘仰臥起坐的個數。當課堂上出示學生自己收集的數據編成應用題時,學生感到十分親切,并且學生在掌握了這類應用題后還能用自己調查來的數據與事例編成應用題,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而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在操作活動中體驗數學皮亞杰認為,人對客體的認識是從對客體的活動開始的,思維認識的發展過程,就是在實踐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認識結構不斷建構的過程。活動既是認識的源泉,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只有活動,才能引起思維和認識的發展,進而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一)在操作活動中探究、認知數學概念的形成,是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發展過程,也是數學思維的一次質的飛躍。這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個過程必須由學生個體體驗的參與,才能深悟某一數學概念的內涵而成為數學思維的一個富有生機的原件。&#8220;實踐操作&#8221;是體驗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有活動實踐的天性和創造成功的欲望,我們應該放手讓學生動手,使他們在&#8220;做中想,想中學&#8221;,親身經歷各種探索活動 。要引導學生體驗,教師必須供給參與機會,凡是學生能操作的,都讓學生去做。這樣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可加深對操作對象的印象。我在教學&#8220;平均分&#8221;這課時,引導學生人人參與實踐,動手操作,體驗&#8220;平均分&#8221;概念形成的過程。整堂課是這樣展開的:(1)體驗分一分,感悟&#8220;平均分&#8221;。一上課老師要求學生&#8220;把2顆糖分給兩個小朋友,獨立分一分&#8221;。許多學生從公平的角度提出了應該&#8220;每人分得一顆&#8221;的結果,為引出&#8220;每份分得同樣多&#8221;打下伏筆;接著老師提出&#8220;把3顆糖分給兩個小朋友,獨立分一分&#8221;。絕大多數學生認為&#8220;一人分得一顆,另一人分得2顆&#8221;比較合理,這樣每人分得不同樣多,強烈地刺激著學生的思維&#8230;&#8230;此時,老師話鋒一轉&#8220;把4顆糖分給兩個小朋友,再自己動手分一分&#8221;。學生一下子就分成&#8220;每人分得2顆&#8221;的狀態,老師還是延遲評價,順水推舟要&#8220;把6顆糖分給2個小朋友,動手分一分,把分得的情況告訴你后面的同學,如果分給三個小朋友,你又會怎樣分?&#8221;學生還是情緒高漲的動手操作著&#8220;每人分得3顆&#8230;&#8230;每人分得2顆&#8230;&#8230;&#8221;在上述基礎上老師引題為:分糖時,每人分得一顆,每人分得2顆,每人分得3顆,你有什么感覺?(發現:每份分得同樣多),把每份分得同樣多這種分法叫平均分。在分糖的過程中,由每人分得一顆糖初步感知每份分得同樣多即&#8220;平均分&#8221;的現象,到3顆糖分給兩個小朋友&#8220;不平均分&#8221;,再回到每人分得2顆糖、3顆糖&#8212;&#8212;&#8220;平均分&#8221;,這樣讓學生經歷了兩種分法,平均分與不平均分。在這個過程中,&#8220;平均分&#8221;這個抽象的概念第一次具象化,并對&#8220;平均分&#8221;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把&#8220;平均分&#8221;概念的建立置入平均分物品的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為了讓學生對&#8220;平均分&#8221;的概念有進一步的感悟,安排了三幅圖,第一幅:9面彩旗平均分成3份每份3面。要求:看到這幅圖你想說什么?把想法告訴同學;第二幅:4個蘋果第一圈里放1個、第二圈里放3個,能想辦法讓他們變得同樣多嗎?第三幅:8個&#9651; 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4個(&#9651;大小不一);若同樣的8個&#9651;平均分成4份,每份應是多少?有了分糖過程中的體驗,再具體到主題圖,引申拓展了實踐操作活動,在辨別是否平均分的同時,初步接觸了如何平均分。通過觀察、分析、語言表達,進一步體會了平均分是每份分得同樣多,從而增強了對&#8220;平均分&#8221;的感悟,真正體驗到了&#8220;平均分&#8221;。(2)體驗&#8220;均一均&#8221;,領悟&#8220;平均分&#8221;。這是課堂的中心部分,主要安排了三個操作活動。第一個操作活動:分鈕扣。10顆鈕扣平均分成5份、平均分成2份。初步體驗&#8220;平均分&#8221;的分法,并通過多樣化的分法領會&#8220;怎樣分才能讓平均分&#8221;速度快一些;第二個操作活動:分小橘子卡片。&#8220;在你能把15張小橘子卡片平均分成5份嗎?分分試試,每份有幾個?&#8221;之后,要求學生思考&#8220;還可以平均分成幾份?&#8221;這樣一方面體驗到&#8220;平均分&#8221;的分法;另一方面打開了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得到鍛煉;第三個操作活動:分小棒。12根小棒你準備怎樣平均分就怎樣平均分?這樣開放式的問題,通過操作、交流,讓學生感悟到在&#8220;分的物品總數不變的情況下,分的份數與每份分的物品數量發生了變化&#8221;,讓分法顯得多樣化,并為&#8220;除法&#8221;學習打下基礎。通過平均分鈕扣,分小桔子卡片和分小棒,讓學生在操作的活動中來體驗、理解平均分,進而轉化成&#8220;自己的知識&#8221;,使&#8220;平均分&#8221;這個概念,在學生頭腦中更清晰。動手了,經歷了,便理解了,從而很好地領悟了&#8220;平均分&#8221;。通過&#8220;還可以怎樣平均分?&#8221;展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平均分活動,體現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理念。(3)體驗拉一拉,創造&#8220;平均分&#8221;。在初步了解&#8220;平均分&#8221;的基本含義以及初步掌握怎樣進行平均分的基礎上,通過創造分組握手、創造拉圈跳舞的體驗活動,讓學生進行初步的對&#8221;平均分&#8221;的簡單應用。并且還很好地將數學游戲生活很好地結合在課堂中,使數學問題生活化,使學生與數學的距離又拉近了。&#8220;眾人握手、拉圈跳舞&#8221;,聯系學生的實際,使&#8220;平均分&#8221;落到實處,這樣不但引導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8220;平均分&#8221;,而且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握手游戲、拉圈跳舞創造了心目中的&#8220;平均分&#8221;&#8230;&#8230;別出新裁的課尾2分鐘:&#8220; 1、請第一組12個小朋友平均拉成3個圈,其他三組的小朋友評議一下,他們有沒有拉對?拉對了,就請到走廊上手拉手跳一曲圓舞曲。2、再請16個小朋友拉成2個圈,使每圈內的人數相等,每個圈該是幾個人?請8個小朋友拉成圓圈到草坪上搞游戲活動。3、三、四兩組小朋友,兩個一組,跳雙人舞,可以分成幾組?以最快的速度搭配好,開始跳雙人舞&#8230;&#8230;隨著音樂奏起,舞姿展起,鈴聲也響起&#8230;&#8230;&#8221;一下子讓學生樂了。一方面體驗到了創造的快樂,另一方面在學生跳舞中使整堂課嘎然而止,真的讓學生回味無窮&#8230;&#8230;&#8220;平均分&#8221;這個概念的形成是在學生操作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來的,學生經歷了&#8220;分物品&#8221;感悟平均分、平均分的分法以及平均分在身邊生活中的運用,這樣建立的概念才是學生自己的數學。學生也許會相信你告訴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的、經歷的事,這就是一種體驗。在數學學習中,讓學生通過活動經歷認知的全過程,這樣學生對知識才會有清楚、準確的認識,例如,在學習&#8220;角的初步認識&#8221;一課時,在學生初步認識角是由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的之后。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活動:(1)用一個圖釘、兩根紙條做一個角,找出角的頂點和邊;(2)用紙折出一個角,用角的頂點戳戳手心,用手摸一摸角的兩條邊;(3)用尺子畫出一個角:先點一個點,再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畫出兩條直直的邊。這樣的操作體驗活動,使學生對角這個抽象的概念建構起了清晰的認識。再如,學習&#8220;對稱&#8221;一課,學生通過觀察認識了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之后,我安排了這樣的操作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個對稱圖形,然后畫出對稱軸。學生在折、剪、找、畫的操作活動中進一步認識到:對稱圖形兩邊的大小、形狀、圖案等都一樣,對折后完全重合在一起,對稱圖形都有對稱軸。操作性的體驗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了對知識的主動建構。(二)在操作活動中發現、創新在實踐操作活動中,不僅能實現對知識的探索過程,而且能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在學習&#8220;對稱&#8221;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找出圓形的對稱軸,通過折,有的學生發現圓有無數條對稱軸。在學習&#8220;銳角、鈍角&#8221;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用尺子按從小到大的順序畫出銳角、直角、鈍角。畫完之后,一個學生高高舉起小手說:&#8220;老師,我發現銳角比直角、鈍角都小,鈍角比直角、銳角都大。&#8221;有時操作活動還能引發解題思路的創新。在學習乘除兩步應用之后有這樣一道練習題:&#8220;有3組學生,每組4人,后來玩捉迷藏時分成兩組,玩捉迷藏時每組幾人?&#8221;大部分學生都是這樣解答的:(1)4&#215;3=12(人),(2)12&#247;2=6(人)。有一個學生卻站起來說:&#8220;老師,還可以這樣解答:(1)4&#247;2=2(人),(2)4+2=6(人)。原來有3組,后來變成兩組,其中兩組不動,把剩下的一組平均分開,給原來的兩組就是現在每組的人數。&#8221;&#8220;老師,您讓我們分東西時,我就這樣分過。&#8221;他又補充道。這使我深刻感受到:通過操作活動體驗數學,才能實現思維的升華,實現創造思維的發展。  四、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體驗數學
        有人說過:如果兩個人各有一個蘋果,交換后每人還是一個蘋果;如果兩人各有一種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擁有兩種思想。同樣,在數學教學中,由于每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各不相同,在各種能力方面也存在著差異,而這種差異正是一種可利用的資源,通過合作交流就能促使學生不斷反思不斷探索,達到資源共享目的。如教學&#8220;百以內數的認識&#8221;后,讓學生用100以內的數說一句話,讓不同的學生來交流,就能使學生得到啟發,開闊學生的思路,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思考問題應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思考。又如教學&#8220;百以內數的認識&#8221;時,用(圖示,此略)在百數表中框出幾個數,猜猜是哪幾個數?通過讓學生先合作在表中框一框、看一看、議一議,再全班交流,反思自己的方法,體會猜數時哪一種方法更優化,從而不斷完善自我。綜上所述,作為數學教師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有更多的體驗機會,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探究探索的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提高自身的數學修養,讓學生在體驗中愛上數學,這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2/2/2


      上一篇:親子活動中家長參與狀況研究 下一篇:關于學習引導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
      Tags:體驗 學生 愛上 數學 【收藏】 【返回頂部】
      人力資源論文
      金融論文
      會計論文
      財務論文
      法律論文
      物流論文
      工商管理論文
      其他論文
      保險學免費論文
      財政學免費論文
      工程管理免費論文
      經濟學免費論文
      市場營銷免費論文
      投資學免費論文
      信息管理免費論文
      行政管理免費論文
      財務會計論文格式
      數學教育論文格式
      數學與應用數學論文
      物流論文格式范文
      財務管理論文格式
      營銷論文格式范文
      人力資源論文格式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
      法律專業畢業論文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論文
      計算機畢業論文
      教育管理畢業論文
      現代教育技術論文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
      心理學畢業論文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中文系文學論文
      計算機論文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8 LWGSW.com 論文格式網 版權所有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论文格式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 <tfoot id="c2g0k"><input id="c2g0k"></input></tfoot>
      • <ul id="c2g0k"></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