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幼兒園與小學“無縫銜接” 更多相關論文:論“幼小”有效銜接(幼兒園與小學) 論幼兒園與小學的心理銜接 論幼兒園與小學的有效銜接
【摘要】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幼兒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轉折。時間跨度大致是孩子從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一年級這段時期。雖然從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小步,事實上是一大步。孩子需要放棄以游戲為主的幼兒園生活,轉入以學習為主的小學生活。對于孩子來說這一轉變是極富挑戰性的,銜接與適應的順暢與否將影響著孩子后續的發展!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笨梢娮龊糜仔°暯庸ぷ饔兄卮蟮囊饬x。而如何做到幼兒園與小學的“無縫銜接”,也讓幼兒教育工作者們一直在實踐、總結著最有效的銜接方法。
【關鍵詞】幼小銜接 重要性 銜接方法 小學教育是孩子接受義務教育中最基礎也最關鍵的階段,而孩子能否適應和接受“小學”這個新的環境?幼兒園、小學、家長該做些什么來給予孩子進行銜接?則成為了大家十分關注的問題,如何縮小二者之間的“縫隙”成為了筆者一直以來希望實現的目標。
現今幼兒園與小學出現的銜接誤區和造成的不良后果
知識至上,忽略能力的培養 在這一點上筆者相信這是一個很普遍很共性的問題。大部分的家長或者幼兒園更多的培養重點是放在孩子的知識準備上,沒有重視孩子能力素質的培養。每天讓孩子圍著寫字、做數學題轉,還布置大量的作業;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側重于小學的課程內容,甚至教授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內容。很多家長也認同這樣的做法,讓孩子參加各種所謂的小學預備班學習,生怕孩子入小學后跟不上。其實也有不少小學老師對于知識至上的培養并不反對,他們認為經過這樣培養的孩子“好教、孩子學得輕松”。 但是筆者也向不少小學一年級老師了解,過度重視知識培養的孩子往往會出現負面的效果:沒有好好享受自己的童年,過早承擔本不屬于這個年齡段該有的學習壓力;沒有很好的保護孩子學習的興趣,過早涉及小學課程內容孩子會不再感興趣,養成一些注意力不集中、不積極思考或自以為是的不良習慣,最后形成“厭學、棄學“的現象;小學教師所教授的要求幼兒園教師并不清楚,如果灌輸了錯誤的知識和習慣將會難以扭轉。 突擊銜接,缺少長期持續有計劃的培養 幼小銜接工作一般針對的培養對象年齡是大班到一年級的孩子,所以當孩子一升入大班,特別是到大班下學期很多銜接工作就來了,比如:安排值日生、小學式課程表、收拾保管自己物品的培養、每周家庭作業量、要求孩子按時到!W一年級的老師也接過銜接的接力棒努力做好上學期的銜接工作。在一個短期內對孩子進行某些行為調整的確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想在短期內進行突擊的幼小銜接突擊培養,這是很難達到銜接的最佳效果的。 孩子在入園第一天教師就應該制定好孩子每個年齡階段所應該達到的培養目標,關注孩子交往能力、良好的作息習慣、合作能力、學習習慣的養成……循序漸進的給孩子做好準備,而短期的突擊培養會突然打亂孩子生活、學習的節奏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而入小學的適應時間長短則因為每個孩子的能力和心理發展不一樣,不能僅關注在一年級的時間里,可以給孩子充分的適應時間來適應,多尊重與理解孩子。
幼小雙方缺少聯系,銜接斷檔 筆者看到更多的情況下是幼兒園在教學上、內容安排上、作息要求上主動向小學靠攏,而小學從不主動和幼兒園聯系,當孩子入學后發現有不良的學習習慣:作業不按時完成、沒有任務意識、不交作業、課堂紀律散漫等等就會覺得幼兒園沒有進行有效的銜接培養,給現有的教學工作帶來困難。幼兒園和小學開展著各自為政,沒有任何溝通的幼小銜接工作。 幼兒園應做到的銜接工作 入小學幼兒適應能力的培養
主動性的培養 孩子必須主動地和環境相互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只要讓孩子愿意去接受和適應、去解決新環境可能發生的情況才能順利的進入小學的學習生活。筆者們培養的目標就要更全面些,比如孩子遵守規則和完成任務的主動性、獨立處理生活和學習活動中各種事情的主動性、人際交往的主動性等。 獨立性的培養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所有的大小事務都是由成人來包辦代替 ,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賴。而孩子在進入小學后不像幼兒園一樣有老師姨媽一直跟著,更多時候需要孩子掌握獨立生活的必要技能、逐步學會獨立學習等等,所以我們不要忽略孩子的能力,讓他們嘗試去做,給予他們活動的自由、思考的自由、創造解決問題的機會、選擇的權力。 當筆者班級的孩子一進入到大班,筆者就開始有意識的將孩子大部分的學具書本給他們進行自行保管,自己背書包上、下學,讓他們知道他們一共有哪幾樣物品,每天放學前十分鐘就是全班集體整理書包(如何分類放置)清點物品(有沒有丟失)的時間?此坪唵蔚幕顒蛹扰囵B了孩子的獨立性同時也讓家長知道老師的要求是什么,發現自己孩子是不是有丟三落四不愛護物品的習慣,讓家長在家里也按老師的方法和要求去做,達到家園一致的培養。 交往能力的培養 據筆者的觀察現在的孩子由于家庭條件的優越也或者是家庭給予的過度保護,很多孩子不懂得該如何與人交朋友,如何與朋友相處,就連和成人交往也是戰戰兢兢的詞不達意。加之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橫蠻、霸道、無理往往成為了他們交往的絆腳石,當然也有另外一種孩子,什么都是大人說了算,一直以來的壓抑讓膽怯、懦弱成為他們交往的另一種絆腳石。 筆者記得有一次在組織音樂律動活動,請孩子上來和筆者一起做,突然發現袁璇和蕭翎打了起,你一錘筆者一錘的毫不示弱,為了不影響活動的開展,筆者先把兩個孩子分開,座位也隔得很遠。活動后筆者問她們動手的原因,事因很簡單,就因為袁璇跳著跳著就跳到蕭翎的面前擋住蕭翎的視線,幾次之后蕭翎就一把推開了袁璇,接著就發生筆者所看到的。在筆者的引導下兩個孩子都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都互道了歉。 其實回頭一想,這是個教師們都經?吹降氖录,該怎么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呢?孩子在家庭中交往的對象基本都是大人,我們應該擴大孩子交往的范圍,進行一些情景的創設角色的扮演,給予他們交往的指導,什么情況下用什么語言用什么方式等,當然家長也別忘了筆者們起到的是榜樣作用,成人的交往方式也是孩子們模仿的對象,所以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和言語。
規則意識的培養 規則意識及執行的能力是社會性適應的重要內容,它是孩子成長為社會人必將面臨的眾多規則適應中最初的適應,規則一般有三種情況:必須遵守的強制規則、可以選擇遵守的他律規則、自發活動中協商產生的活動規則。比如說交往規則:要求能與同伴友好相處,碰到糾紛時能較好的解決;游戲規則:要求學會等待,正確看待輸贏;生活規則:要求對教師禁止的事能控制自己不做等等。
任務意識的培養 在與一年級孩子家長和教師溝通時,大家反映比較多的就是孩子不能很好的將老師或家長布置的作業任務挨時按要求的完成或者根本記不清有什么任務,因此有計劃、有目的的在鼓勵孩子、給予孩子自信的情況下培養孩子的任務意識可以有效減小孩子幼小銜接的“坡度”。 筆者曾經碰到過這么一個情況,上課時請孩子拿出筆者昨天布置的今天活動需要用的材料,其中有一位孩子沒有準備,當筆者問起時孩子的回答是“我爸爸(媽媽)忘了”,當筆者反饋給家長時,家長的回答是“對不起劉老師,都怪我沒幫他準備好,我一下忙忘了”,家長都沒意識到在這個工作中孩子應該是任務的責任人,要清楚知道他自己該承擔和完成什么事,作為家長應給予的只是監督和適當的幫助。 老師在布置任務形式也不要太單一,要多元化,可用口頭布置、宣傳欄布置等等,剛開始時要多提醒,引起孩子重視慢慢形成習慣。 2、入小學前幼兒學習能力的培養
(1)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 A)聽——養成傾聽別人說話的習慣;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很多人去認為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能力,卻不知“傾聽”的能力應用起來時非常廣泛的也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響到你對你所聽的對象的理解,一個字的忽略就會造成你的錯誤判斷。筆者也是個急性子的人,有些時候面對孩子和筆者的交流剛開始還可以,但是孩子反復的多了,就會出現煩躁、岔開話題的情況;筆者知道大部分家長在家呢也喜歡嘮嘮叨叨,孩子一聽到家長的嘮叨條件反射的也產生回避。我們的這些表現無意中讓孩子們形成了不會傾聽、不愿傾聽的學習對象。 所以首先我們成人要讓自己成為一名傾聽者,不隨意打斷孩子的話語,不流露出不耐煩的表情,讓孩子愿意傾述愿意表達,這樣才能樂意接受筆者們的建議和幫助。身教勝于言教,這樣的培養效果更長效。 B)說——能大膽的表述自己的意愿;用連貫的語言和別人進行語言交往;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 有了聽的要求那自然少不了說,在孩子的生活的范圍中很多時候成人從孩子的表情上就可以判斷出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如果不讓他們學會表達那就大大阻礙了他們語言的發展影響了他們社會交往的能力。 為了讓筆者班里的孩子能說、敢說、會說,筆者在每天早上都有一個主題談話活動,每次大概十分鐘時間,每次點3、4個孩子來說,今天可能說的是“我的父母”明天可能說的是“我喜歡的季節”等等,一周下來每個孩子都有在全班面前展現自己的機會,不管孩子們說的好壞與否我們都要給予鼓掌,教師給予現場指導,其他同伴在傾聽的情況下還能收獲到別人優美的詞、句。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小學預備生們還要輪流擔任升旗手,在國旗下發言。 C)讀——掌握閱讀的技能(按頁碼順序看、從左自右邊從上向下看、觀察畫面理解前后畫面的關系、不跳行漏行等);養成閱讀看書的習慣對圖書和文字符號有較高興趣。 D)寫——掌握正確的坐、寫姿勢;能分辨簡單的字型結構和筆順;有書寫的要求和興趣。對于“寫”的培養,很多家長和教師往往缺少科學性,只是重復的讓孩子練習寫數字或漢字,忽視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準備?赏ㄟ^一些穿珠、剪紙、扣紐扣等活動來鍛煉孩子的手部小肌肉;通過一定范圍內的貼圖、在田字格中擺圖形和簡單漢字來進行方位知覺的練習。 (2)數學能力的培養 盡量提供各種具體材料,讓孩子在操作中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發展思維能力;讓孩子充分觀察圖片、實物或活動,從中發現事物的數量特征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加強數量關系的認識;加強口編應用題的練習,能理解題意和理解解題方法。 筆者對筆者班里孩子的數學培養主要是通過讓孩子尋找生活中的數學然后游戲化來進行的。數學本身就是很抽象的,對于5、6歲的孩子來說要把具體的思維抽象化還要保持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在生活中找數學,有了概念和生活經驗再把這些場景創設到班級當中。筆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十以內加減法的教學,在開展之前,筆者就給孩子們甚至家長們布置了任務,要求孩子們陪著家長去菜市,去超市買菜購物,家長們盡量讓孩子接觸10以內數的貨幣交易,但先不涉及角、分,筆者和家長們保持溝通看看每個孩子的認識情況,然后在班級的區域角里設置了“寶寶超市”,把10以內的加減內容帶了游戲區域當中,孩子們進行角色扮演,你做收銀員、他做導購、我做消費者等等,這個過程中孩子非?鞓,筆者還會隨機的讓他們自己列出算式,活動的最后才會讓他們進行書本的作業練習。諸如此類的數學活動形式還有很多,收到的效果也都是全方位的,語言能力、交往能力、觀察能力等等。 三、小學應做到的銜接工作 合理調整低年級學生的作息時間 剛邁入小學的孩子對于節奏較快的學習生活一開始還適應不了,教師可適當科學的合理分配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授課總時間在20分鐘以內,讓孩子有多一些的時間來操作練習,最好在每一節課中能有動靜教學環節的交替;剛開學時減少課時的安排。
2、低年級學生教學借鑒學前教育的方法
教室布置兒童化 可設置一些作品展示專欄、設置一些實用性強的色彩豐富的區角,教室環境生動活潑,貼近孩子們原有的生活壞境,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習感到自然親切。 適當降低教材難度放慢教學節奏 一年級的語文、數學的教程內容上,數學的部分內容和大班時的部分內容類似,而語文則有質的區別,它表現在拼音教學和字形的認識上,在課時安排上數學課時可相對減少些同時也為語文提供更多的課時。教師要明確自己每周的教學重點,不能只趕進度,而忽略學生的承受能力和適應性,注重每一節課的質量。作業量要由少到適當。 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根據學齡初期孩子感知、思維、注意等方面的特點和學習興趣發展的規律,在教學上要注意直觀形象、動靜結合、學中有玩、把游戲引入課堂等方法來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注意班級學生心理氛圍的創設 在傳統的教育中,教師和孩子的接觸原則是“教師是絕對權威的家長制”,對于現今的孩子來說這不是良性的溝通原則,我們應給孩子創設輕松、愉快的心理氛圍,減輕孩子“陌生焦慮感”,入學的第一個學期可實行班主任跟班制,參與孩子的所有活動,教師多主動接觸孩子,并以肯定性接觸為主,幫助孩子找朋友、交朋友、做朋友。 幼兒園和小學需重視家長的配合和指導 在孩子從學前到小學過渡階段,家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孩子的生活起居、健康保證還是行為習慣的培養,都離不開家長的照顧和家長態度的影響,因此,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和小學對孩子入學過渡的要求和教育措施,端正家長的錯誤認識在幼小銜接工作中也是不可忽視的。 到目前為止,筆者接觸過的不少家長在關于孩子入學準備的問題上,往往存在各種不正確的認識。比如認為孩子入學前只要讓孩子多讀多寫多做數學題就行了,每天一來園問得最多的就是“今天有什么作業?寫字沒有?數學練習都作對了嗎?”對孩子的學習能力的要求過高,打擊或壓制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孩子入學前的健康和入學后的作息生活不重視。這些種種的錯誤觀念都對要經過幼兒園和學校的老師來引導和幫助來加以轉變。 對于家長工作的開展的方法有很多,如:家訪;召開家長會,宣傳教育方針,匯報班內工作計劃;舉辦講座,指導家長工作;成立家長委員會;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或學校的教育工作等。 家長對幼兒園和學校的教育措施有所了解并掌握了方法后,能主動配合,當家長在老師的幫助下都會有所觸動。這一切,對于提高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工作大有好處。 小結 所以在幼小銜接的教育實踐中,幼兒園、小學和家庭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促進和保證幼小銜接工作的順利進行,才能讓孩子坦然、輕松的面對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朱慕菊主編:《“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研究”研究報告》,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5年第一版 袁智慧 楊金鳳作 :《解決好幼小銜接的三個問題》,《上海托幼》,2010 7/8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