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格式
    電氣工程 會計論文 金融論文 國際貿易 財務管理 人力資源 輕化工程 德語論文 工程管理 文化產業(yè)管理 信息計算科學 電氣自動化 歷史論文
    機械設計 電子通信 英語論文 物流論文 電子商務 法律論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場營銷 電視制片管理 材料科學工程 漢語言文學 免費獲取
    制藥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裝工程 模具設計 測控專業(yè) 工業(yè)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應用物理 電子信息工程 服裝設計工程 教育技術學 論文降重
    通信工程 電子機電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學 藝術設計 新聞專業(yè) 信息管理 給水排水工程 化學工程工藝 推廣賺積分 付款方式
    • 首頁 |
    • 畢業(yè)論文 |
    • 論文格式 |
    • 個人簡歷 |
    • 工作總結 |
    • 入黨申請書 |
    • 求職信 |
    • 入團申請書 |
    • 工作計劃 |
    • 免費論文 |
    • 現(xiàn)成論文 |
    • 論文同學網 |
    搜索 高級搜索

    當前位置:論文格式網 -> 免費論文 -> 心理學畢業(yè)論文

    唐代邊塞詩人創(chuàng)作心理探析(二)

    本論文在心理學畢業(yè)論文欄目,由論文格式網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守席上醉后作》)、“如蓮花,旋北舞,世人有眼皆未見”(岑參:《岑嘉州詩集》);這里有迷人的風景:“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高適《薊中作》),狂風像發(fā)瘋的野獸,在怒吼,在咆哮,斗大的石頭被風吹得滿地滾動,勾勒出塞外景色之獨特。讀到這樣的詩句,我們往往會被吸引住,詩人不僅描寫了異域獨有的奇異景色,而且寫出了自身激動驚奇的心理真實感受,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當然,其它一些邊塞詩也有寫景的地方,卻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如:“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李頎的《古從軍行》)詩開篇就描寫烽火、大漠、風沙、飛雪等邊塞特有的景色,但細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它缺少“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那種讓人震撼而又感受真實的邊塞獨特氣候的描寫,也沒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那樣雄渾神奇的塞外風光,只是借助間接的形式或主觀想像來表達他對邊塞生活的主觀感受。究其原因,主要是詩人缺少邊塞生活的經歷,因而不能寫出那種身臨其境特有的感覺。
    三、傳達撕心裂肺之痛
    邊塞詩人在謳歌戰(zhàn)爭的同時,往往也借邊塞詩向我們展示其傷心的一面,表達了詩人對現(xiàn)實的擔憂和同情。這類詩交織著英雄氣概與兒女情腸,或低回婉轉,或剛毅憤激,或悲涼慷慨,讀之催人淚下。從主題內容上看,這種撕心裂肺之痛主要從三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其一,對本族人民的命運表示深深的憂慮。詩人們大都來自中下地主階層,對人民懷有深厚的情感,加之詩人們從軍塞外的目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治國安邦”,然而隨戰(zhàn)爭性質的變化和戰(zhàn)爭的持續(xù)不斷,邊疆不再穩(wěn)定,人民生靈涂炭。詩人們的希望猶如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傷心不已,必然會“悲又心生” 。在邊塞詩中有這樣的詩句:“人煙絕墟落,鬼火依城池。”(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慰問判官》)完全是一幅人間地域的景象,這是何等的凄慘!當然,戰(zhàn)爭也無情地造就了許多怨婦:“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回首。”(高適《燕歌行》)詩句寫出了那些空望親人的少婦們的悲傷,寫得纏綿凄切,令人酸鼻。其二,對廣大兵士的困窘處境表示同情。有離別必然就有離別之痛,有思念。在初唐這還勉強被人們接受,可隨著唐朝江山的穩(wěn)定,到唐玄宗時,邊塞戰(zhàn)爭已從當初的保家衛(wèi)國發(fā)展為擴大疆土,戰(zhàn)爭實際已淪為統(tǒng)治階級滿足擴邊愿望的工具,沒有人想到過他們也是人,也有對家的思念。“戰(zhàn)士常饑餓,糗糧不相繼,胡兵猶不歸,空山積年歲。”(岑參《送狄員外巡安西山軍》)士兵們連飯都吃不飽,還要長期戰(zhàn)斗下去。盧仝的《逢病軍人》:“行多有病住無糧,萬里還鄉(xiāng)未到鄉(xiāng)。蓬鬢衰吟長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這首詩寫的是一位既傷且病的士卒一路乞討回家的情景,慘不忍睹。可見當時士卒的命運多么不濟。全詩四句話寫了病軍人四處不幸,可見詩人的心痛非同一般。當然能活著已經是萬幸啦!“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恐怕世上再沒有寫得比這句更令人傷心的了。“黃塵足古今,白骨亂蓬蒿”(王暢齡《塞下曲四首》其二),士卒性命如螻蟻,隨隨便便就沒了。從軍對戍守邊塞地區(qū)的廣大士卒了來說已經是一種折磨,曾經美好的關山已形同地獄。其三,對“異族”人民命運的關注。唐代邊塞詩人不僅同情憐憫漢族士兵和漢族人民,同時還看到了少數民族人民的眼淚和痛苦,關注到戰(zhàn)爭給少數民族人民帶來的苦難。雖然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占據了唐人心靈大部分空間,但有良心的詩人還是說出了心中的“難受”。如“胡雁哀鳴夜夜飛啊,胡兒眼淚雙雙落”(李頎《 古從軍行》),詩人以哀情寫哀景,在我們看來“胡兒”應該是兇悍勇猛的,可現(xiàn)在他們聽到雁鳴就“眼淚雙雙落”,可見戰(zhàn)爭不僅給本民族人民帶來災難,而且也給異族人民帶來了苦難,詩句表達了對飽受戰(zhàn)亂死夫喪子的異族人民的同情。“漢軍游騎貂錦衣。云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歲歸?無定河邊數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胡兒起作本蕃歌,齊唱嗚嗚盡垂手。心知舊國西州遠,西向胡天望鄉(xiāng)久。回身忽作異方聲,一聲回盡征人首。”(李益《登夏州觀送行人賦得六州胡兒歌》)作者濃墨重彩描寫歡送征人回鄉(xiāng)的情景,用漢族征人的有家可回來襯托“胡兒”的無家可歸,使“胡兒”無盡的鄉(xiāng)思被表現(xiàn)得婉轉、深沉而又凄苦。
    只有富有高度人道主義精神的詩人,才能在那個時代突破民族偏見的藩蘺,唱出如此撼動人心的詩篇。唐代邊塞詩人情系蒼生,心憂社稷,其人道主義的關懷和體察人情之細微讓人感嘆不已。
    四、控訴朝政黑暗之怒
    魯迅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當心痛達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表現(xiàn)為怒。唐代邊塞詩人對朝政黑暗之怒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邊塞詩人身處宦場,對朝廷的內幕比其他人要了解的多。朝廷朝政黑暗往往在軍事以及對外策略上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所以很容易激起詩人心中的怒火。詩人的怒從大的方面來看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對統(tǒng)治階級只知擴大疆土而不顧士卒生死之怒。“開元中期以來,唐玄宗陶醉于已取得的成就和王朝表面的繁榮昌盛,一方面不思進取,信用奸邪;另一方面,滋生了吞四夷之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地邊地政策逐漸形成。”[6]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殺人莫敢前,須如猬毛磔。黃云隴底白云飛,未得報恩不能歸。遼東少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李頎《古意》)男兒們從小就來到塞外“報軍恩”,不顧生死,何其英勇。然而,一名女子,一支羌笛,竟使三軍流淚,可見士卒是如何傷心。為了開邊,統(tǒng)治階級不顧將士生死,讓士卒的淚和血在異域隨便流淌。杜甫說得最好:“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可當戰(zhàn)爭擴大到自己無法控制的時候,他們就只求自保,而把責任完全推給士兵。如果說初唐從軍塞外是為了建功立業(yè),出入將相的話,那么中唐人戍邊打仗更多是為了殺敵雪恥。“功名恥計擒生數,直斬樓蘭報國恩”(張仲素《塞下曲五首》其七)“向國報恩心如石,辭天作鎮(zhèn)氣凌云”(李頻《贈長城瘦將軍》其二),“氣凌云”,可是這些戰(zhàn)爭都是由統(tǒng)治階級不當的邊塞政策引起的。其二,對邊將無為受祿卻無心收復失地之怒。邊關失守,戰(zhàn)火四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主上用人不當引起的。天子只求自保,以致用人不當,“邊將皆水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張籍《涼州詞》),如果說他們無暇顧及收復失地,這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一些邊將得過且過,無能力收復失地卻能無功收祿,就不像話了。“封狐猶未煎,邊將覺無羞?”(耿湋《隴西行》)這里詩人用反問的形式來指責邊將的“行政不作為”。當然最具代表性的要算高適的“戰(zhàn)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高適《燕歌行》),把戰(zhàn)士“半生死”和將軍的“猶歌舞”進行對比,形象鮮明地突出了邊將的丑惡嘴臉。“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高適《燕歌行并序》),以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司馬遷《史記·李廣列傳》)的飛將軍與唐朝那些荒淫的將軍進行對比,從側面把邊疆地區(qū)黑暗政局的現(xiàn)狀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深刻的揭露,辛辣的嘲諷,把邊塞詩人對朝廷的控訴刻畫到了極點。
    唐代邊塞詩人大都是那個時代的大小官吏,能夠寫出這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詩篇,唱出士卒心中的憤慨和指責,傳達人民的心聲,傾吐自己的憤怒,實在難能可貴。
    五、抒寫淡漠功名之心
    也許是因為在中唐之后才“正式”出現(xiàn)或不為人們所熟悉的緣故,邊塞詩人對功名的淡漠之心歷來不被人們所重視,但這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主題”。隨著戰(zhàn)爭性質的變化,邊將昏庸導致邊塞失利,功名難成等因素的出現(xiàn),邊塞詩人希望落空,心中的那份火熱的激情猶如西落的太陽,漸漸失去昔日的光芒,他們對功名的有無已經變得無所謂了。雖然舍生忘死保家衛(wèi)國的“中國的脊梁”任何時候都會有的,但更多的是“從此甘貧坐,休言更到邊”(林寬《塞上還答友人》),在去邊地追求功名富貴和擁香而臥兩者之間,中唐人寧愿選擇后者。唐中后期的邊塞詩人并非沒有愛國之情,也并非不想有所作為,但國運日下、希望落空的冷酷現(xiàn)實讓他們寒心。因此常能在唐中后期邊塞詩中看到詩人對建功立業(yè)的懷疑和否定。“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成功萬骨枯”(曹松《已亥歲》),所謂的“封侯事”是怎樣得來的呢?是用千百萬士卒的性命換來的。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了“畫圖麒麟閣”奔赴邊疆,殞身不恤,可是自初唐以來有多少人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功名呢?沙場上的累累白骨,到老才歸的戍卒,說明只有少數人踏著別人的尸體獲得了成功。可這種用千萬人的性命換來的功名又有什么意義呢?不要也罷!君還是不要再提“封侯事”了吧!“殺成邊將名,名著生靈滅”(李威用《隴頭吟》),這是晚唐詩人用血與淚換來的沉痛教訓。既然自己奮戰(zhàn)場沙場,換來的卻是將軍的功名,那自己何必去送死呢?再說即使得到功名又怎樣呢?在等級觀念很強的封建社會,下層士人即使再努力也還是很難擠入上層社會的。“身賤竟何訴,天高徒自傷。功成封寵將,力盡到貧鄉(xiāng)。雀老方悲海,鷹衰卻念霜。空馀孤劍在,開匣一沾裳。”(楊巨源《贈鄰家老將》)當年馳騁疆場,威風八面,功成被封為寵將的鄰家老將,可謂風光無限,可是年老之后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當年位列將位,年老卻流落到“貧鄉(xiāng)”,地位低下,無人問津。只有一把孤劍和一身將衣陪伴著自己,無事拿出來把玩一下,獨自傷心一回。回過頭來想一下,其實自己一生追求的只是一個“美好的夢”,僅此而已。這樣的功名要又有何用?不如歸去!
    因此許多邊塞詩人都有著歸隱的渴望,“借問露沾衣,何如香滿室”(楊衡《征是人》),許多邊塞詩人便開始逃離現(xiàn)實回歸精神家園。雖然歸隱與建功的矛盾歷來就有,“陽關萬里夢,知處杜陵田”(岑參〈過酒泉憶杜陵別業(yè)〉),但真正把歸隱之心和淡漠功名之心聯(lián)系在一起是到中唐以后才“正式”出現(xiàn)的。至此,邊塞詩人的功名之心可謂塵埃落定。
    六、傾吐渴望和平之意
    “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同樣也是唐代士卒的心聲。和平往往伴隨戰(zhàn)爭而來,有戰(zhàn)爭就有對和平的渴望。因此,對和平的渴望也貫穿于唐代始終。雖然表達詩人這種心聲的詩歌在其它類型詩歌的“擠壓下”顯得特別的少,但若縱觀唐代始末,你會發(fā)現(xiàn)這類作品并不少見。如陳子昂的《感遇》中“但見沙場死,誰憐塞上孤”就是其真實的寫照。詩人由對古今在塞外為國捐軀的士兵的描寫,推及到對他們的遺孤的關切。“但見”與“誰憐”呼應,對比鮮明,語氣強烈,發(fā)人反省,從而更好地揭示出戰(zhàn)爭真實的一面:戰(zhàn)爭其實就是一個“絞肉機”,統(tǒng)治階級窮兵黷武式的開邊政策,不僅讓大批士卒枉死,更造就了千萬個破碎的家,“塞上孤”就是最好的證明。這首詩是唐代和平的曙光,可見唐人的反戰(zhàn)心理不是很晚才出現(xiàn)的。當然,只有等到廣大邊塞詩人從建功立業(yè)的熱情中冷靜下來并對從軍的意義和戰(zhàn)爭的實質有一定的了解時,這種對和平的渴望之心才從大眾的心里徹底“浮出水面”。當然,不同時期的邊塞詩人在表達自己對和平的渴求時所用的表現(xiàn)手法是不同的。最婉轉含蓄的說法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這兩句詩通過對漢代飛將軍李廣的懷念,道出了盛唐邊塞詩人希望唐朝的塞外也有“飛將軍”的心聲,這也間接說明了自初唐以來民族矛盾從來沒有停止過,且常受找到異族的騷擾。詩人借此說明了自古以來邊塞戰(zhàn)爭是難以擺脫的事實,表達了世世代代熱愛和平的心聲。最吸引人的說法是:常建的“王錦朔回望帝鄉(xiāng),烏孫歸去不稱王,天涯靜處無爭戰(zhàn)。”站在現(xiàn)代人的角度去讀這首詩,會覺得詩人對爭戰(zhàn)的實質缺少冷靜的思考,把引起戰(zhàn)爭的原因僅歸結于外族的入侵,并希望他們能夠對朝廷感恩戴德,早早退去,這在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這不也從側面說明他們懷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嗎?最完美的說法是:“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張喬《書邊事》)這里詩人把邊庭完美化了:號角空吹,征人無事,春風渡過了玉門關,遼闊的塞外看不到兵馬,只有游人隨便走動。尾聯(lián)由實就虛,發(fā)出詩人的一腔感慨:“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意思是說,蕃邦如果能像似水的游客一樣,長久地心向南方,如水南流,那該多好啊!這里表現(xiàn)出的正是詩人熱愛和平,對民族間和睦相處、緊密團結的渴望。如果詩人能夠看到如今我國各民族大團結的繁華景象,那么他一定會含笑九泉。
    賞析唐代邊塞詩人的杰作,剖析詩人的復雜心理,我們可以從側面了解唐代的社會面貌,同時可以以史為鑒,發(fā)揚盛唐精神,克服晚唐消極因素,讓和平之聲回蕩在21世紀。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2/2/2


    上一篇:職高教師心理問題初探 下一篇:學習動機的診斷與培養(yǎng)研究
    Tags:唐代 邊塞 詩人 創(chuàng)作 心理 探析 【收藏】 【返回頂部】
    人力資源論文
    金融論文
    會計論文
    財務論文
    法律論文
    物流論文
    工商管理論文
    其他論文
    保險學免費論文
    財政學免費論文
    工程管理免費論文
    經濟學免費論文
    市場營銷免費論文
    投資學免費論文
    信息管理免費論文
    行政管理免費論文
    財務會計論文格式
    數學教育論文格式
    數學與應用數學論文
    物流論文格式范文
    財務管理論文格式
    營銷論文格式范文
    人力資源論文格式
    電子商務畢業(yè)論文
    法律專業(yè)畢業(yè)論文
    工商管理畢業(yè)論文
    漢語言文學論文
    計算機畢業(yè)論文
    教育管理畢業(yè)論文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論文
    小學教育畢業(yè)論文
    心理學畢業(yè)論文
    學前教育畢業(yè)論文
    中文系文學論文
    計算機論文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fā)現(xiàn)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lián)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心理學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yè)論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8 LWGSW.com 論文格式網 版權所有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论文格式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