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論文的選題背景、研究意義及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背景分析: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繁發生,政府不斷的提出各種監督、解決的策略,但食品安全問題仍是屢禁不止。隨著供應鏈的提出,商流、物流環節的增加,鏈條的延長更是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風險,使得食品質量安全信息缺失呈現遞增效應。這種食品市場上不對稱的不完全信息和對稱的不完全信息的客觀存在對社會、企業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2005年2月,英國食品標準署在官網上公布了30家企業生產的含有致癌物質蘇丹紅色素359個品牌的食品。接著,中國也對蘇丹紅一號展開行動,亨氏,肯德基等知名品牌相繼被查出蘇丹紅,一時間,全國上下談紅色變。5月份,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食品抽檢報告中,雀巢奶粉碘超標。6月份,河南電臺播出光明乳業鄭州子公司將過期奶回爐并再次銷售。7月份,國內媒體報道個國產啤酒含有致病成分甲醛。同一時間,被水產行業禁用的孔雀石綠在英國的有機鮭魚體內被發現,隨后我國農業部也發現一些水產品中含有孔雀石綠。10月份,禽流感感再次卷土重來,對我國的養殖業造成前所未有的打擊。2006年福壽螺事件、陳化糧事件、人造蜂蜜事件、毒豬油事件、口水油沸騰魚事件、瘦肉精事件、大閘蟹致癌事件、致癌多寶魚事件、致癌桂花魚事件;2007年至今,上海星巴克過期蘋果汁事件、臺灣味全奶粉事件、人造“新鮮紅棗”事件、廣元柑橘事件、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咯咯噠“三聚氰胺”雞蛋事件、毒豇豆事件、地溝油事件、染色饅頭事件、宜昌毒生姜事件、毒豆芽事件、一滴香事件、水玻璃堿水面事件、毒膠囊事件等等。以上發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看似問題發生的原因是農獸藥殘留超標,使用不合格或超量超范圍的化學色素、添加劑以及生產經營企業缺乏社會責任等,但是究其根本,其背后關鍵原因是食品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的客觀存在為利益主體實施機會主義行為提供了空間和條件。 研究意義: 食品作為人類生存和延續的基本物質條件,其質量安全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與社會問題,在特定條件下也會轉變成政治問題。因此,食品安全問題成為全球的焦點問題之一是無可非議的。近年來,以國內、國際市場需求和發展變化為背景,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立食品藥品質量追溯制度,形成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的安全責任鏈”,《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也強調“建立從原材料生產到終端消費各環節在內的全產業鏈,促進各環節有效銜接,加快產業鏈間的集成融合,實現優勢互補、信息共享、協調發展。隨著食品供應鏈的不斷延長,食品安全風險也在不斷的增加,尤其是在個人利益與社會總體利益的沖突和平衡中,如何降低食品供應鏈中的合作風險,改善利益分配機制,加強監管,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尤為重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們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研究是理論和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述評: 提高食品質量,確保食品安全是全世界各個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各國政府的共同職責。由于食品市場中信息不對稱性、食品質量安全供給的特殊性和食品質量的產能約束性,使全世界各個國家都不同程度的面臨著各種食品質量安全的問題。各國政府以及各個領域的學者都在如何確保食品安全這一問題上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并為此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決辦法。Klein(1981)等提出了質量酬金和價格貼水模型,研究了無線重復博弈的情況下企業質量聲譽的形成機制,認為只有在能獲得價格溢價時,生產者才會停止生產低質量的產品,從而根本上解決食品質量安全問題。Antler(1995)提出,食品市場上不對稱不完全信息和對稱不完全信息的客觀存在使信息缺失發生在食品鏈整個過程,并隨著食品鏈延長,質量安全信息缺失呈遞增效應。Zwart(2000)認為,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因素存在于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但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消費者自身在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知識的缺乏。Pettitt(2001)認為可追蹤系統提高了企業對供應鏈的控制,加強了對食品安全和質量信息的管理,在市場中建立了產品的聲譽。王秀清(2002)認為,食品安全管理應從整個食品供應鏈角度考慮,直接對農產品和食品的生產與流通過程進行管制。周應恒(2003)等從經濟學角度對現代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進行了多層面的分析,認為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是由于食品的生產,經營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2004年,自李勇等首次在國內利用信息經濟學理論分析中國農產品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類型,產生根源以及香型的政府干預建議。此后,我國食品安全領域開始涌現眾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Adrie(2005)認為,要想保證食品供應鏈的有效運行,除了建立多方共贏的伙伴關系外,還需要操作一致、供應鏈成員之間的交流、信任。金發忠(2006)針對國際通行做法,結合國內農產品質量安全實際,提出當務之急應盡快建立一套科學實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制度。Wilson(2008)認為影響企業實施追溯體系的主要原因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成本以及實施追溯體系的運行成本。何坪華等(2009)提出,政府在加強供應鏈監管的同時,要重視食品安全信息體系的建設,為促進信號顯示機制的形成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陶飛海(2010)等從供應鏈治理角度分析了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食品生產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因和外部約束條件,認為如果要最終形成長效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必須完善食品監管法律體系,引入第三方機構和消費者等責任機制,形成合力的企業和社會責任分攤和收益分配機制。David Ortega(2011)認為,食品安全問題是由于消費者和供應商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 國內外研究現狀表明:隨著有關食品安全以及相關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食品安全信息的管理也日益受到了重視。許多學者研究的理論已經被應用到了實際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中,這對于進一步研究食品安全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已有的文獻資料看,雖然涉及食品質量安全的文獻十分豐富,主要體現在食品安全理論分析,追溯體系的建設,供應鏈的管理,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國際經驗的借鑒等方面,但是有關食品安全信息的研究只是分散于這些研究之中。在強調食品安全信息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議及解決辦法的同時,并沒有闡述食品安全信息是如何傳遞的,或者是哪些因素影響食品安全信息的形成和傳遞以及如何使食品安全信息更有效的進行傳遞等問題。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1/2/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物流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